我眼中的博多女子
照片《游行队伍中的博多女子》随想(附2图)
博多自古出美女。福冈在历史上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部称福冈,旧时为武士阶层的居住区;东部的博多,博多湾边是则是商人和市民阶层生活的地界。九州大学在福冈市。我曾在九州大学医学部访问。当年郭沫若留学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时,与安娜居住的地方,也是他萌动《女神》创作激情并酝酿创造社的地方。从博多湾走出了郭沫若,从他的诗文中,就知道了博多的风物景观、民俗民情、历史遗迹。安娜原名叫佐藤富子,是位护士,郭沫若在东京与她相恋,同郭沫若私奔后改名为安娜。安娜曾被郭沫若称为“圣母”,她为郭沫若却付出了一生的情和爱,然而郭沫若另结新欢遗弃了她。她漫长的人生之旅,像首凄婉动人的歌,让人为之感叹和同情。
每年五月的东大鼓是日本福冈市传统的文化活动,多达200万人聚会,人们身着各种服饰,参加游行队伍。有乐队,歌舞等组成的方队,各行各业各界人员包括儿童老人,中学生,大学生,住日外国人均可报名参加。我在福冈市观看过俩届。日本出产照相机,录像机可是派上用场了。尤其是相机长枪短炮,非常有阵势。加上如潮的观众,气氛空前的热烈欢快,令人印象深刻。日本服装虽然有其自身民族特色,但是也承袭了中国古代服饰传统。我认为照片中的日本女子从气质神态到服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人说日本人眼睛小,腿短,而我在的福冈市恰恰出美女。福冈市有个博多区,火车设有博多站。自古博多有出美女的美名,而在我看来,至少在日本,可谓博多美女甲天下。您要是有空去市中心,在上下班时间,或节假日,那里美女如云。说起博多美女的优雅,多要仰仗日本博多湾风物和文化的熏陶。而我看待日本博多湾风物以及博多美女,常联想起郭沫若。
郭沫若曾住在博多湾畔一座一楼一底的小房子。楼上有两间房屋作为寝居,日本人称之为“部屋”。底下是渔家式的建筑,一边是墙壁,一边是敞开着的,虽然也是两间的间隔,但并不成其为房间。从这小房子出来向左转,再往西走不上一百步路远,便可以到达海岸了。沿着海湾绵延五六里远的“千代松原”,像围墙一样在村子的南北紧贴着海岸穿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松原中,离大学后门不远处有一座神社叫箱崎宫。郭沫若和安娜就住在那临海的小房子里。后来郭沫若还曾为九大医学部图书馆题书“图书馆”。我在协和读书工作常看到小学术厅里郭沫若题写的诗句。我还特意找到了当年郭沫若题写“图书馆”图书,有见字如面的感觉。我也曾住在博多湾海边,上下班路经的上述神社仍然叫箱崎宫。在北京的时候,每次路过郭沫若故居时,我心里总是念叨:“哎呀,又到这里啦”。在日本的时候,我常沿博多湾海边散步,看落日,可惜那习习海风早已不是旧日博多湾的风了,好看的落日依旧,但也是物是人非了。
离开福冈博多湾,来到北美,看到游行,有时会联想到博多湾的生活,箱崎宫,东大鼓,樱花和日本歌舞等。我想象的郭沫若妻子安娜毕竟还不同于我照片中的博多美女,但我似乎寻到了一些为什么当时郭沫若娶日本女子为妻的缘由。照片中的博多美女不是画报封面女郎,也不具备梦露美的奔放和希尔顿那样美的张扬,也不是纯粹的古典淑女,也没有小姑娘天真烂漫清纯,说到底她们有一种日本俗称为“熟女”的成熟。她们的有着东方的韵味,只有看到她们穿着传统服装,合着日本民间音乐起舞时,才好体味其中美质。在成千上万的东大鼓的游行队伍中,有各式各样的美女。这时候人们倾城出动,如看美女,也做不到一日“看遍长安花”。在她们行进的舞蹈中,完美拍照下来,也不容易。要想完美,还得去寻找,再寻找。我拍照片时,感到照片中的女人有着一种平静。我把照片贴出来不是要激起某些人的情欲,和博得人们一致的绝口称赞。这是一张民俗风情照片。民俗风情讲究真人真事,请绝世的外地美女摆拍,就是人物再漂亮也不是个味道。我用的是垃圾变焦镜头,第一张放在300mm时拍摄,目标人物不停的在动,而我拥挤的观众里必须有适当的位置;第二张天色黑暗,除了同样拍摄条件外,必须手动对焦。另外,有的人不上镜,镜头里人物拍成这样,反正对得起我这个观众,我还是更在乎拍摄的体验。如果,观众对照片提意见,那就让“砖头”来得更猛烈把!
在平凡中,体会一下博多美女的秉性,还希望美好的愿望长久。在福冈寻博多风物,还必得看博多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