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3月29日正式啟動英國脫歐程序以來,已經整整兩年了!
原計劃今年3月29日脫離歐盟,不料英國下議院於3月14日,以412贊成、202反對的懸殊表決結果,通過推遲脫歐動議,將脫歐的最後期限推遲到6月30日。 3月29日,下議院以286票贊成、344票反對,第三次否決了脫歐協議草案。 至此,英國必須在4月12日前提出新方案,否則依法將自動脫離歐盟,即所謂的硬著陸——無協議脫歐。 4月10日,歐盟召開特別會議,主動向英國表示可將脫歐限期大幅延後至10月31日日,亦允許於英國國會正式通過脫歐協議後隨時脫歐。 許多觀察家把英國脫歐看作近年「反全球化」運動的一部分,但難以預料的是,脫歐究竟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小插曲,還是全球化真到了逆轉的關頭?
有人認為,人類近代史上的全球化邉邮检陡鐐惒及l現新大陸,但現代意義上的全球化一詞始於20世紀70年代。學術界將全球化劃分為三大領域:經濟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並把這三個維度量化為「全球化指數(KOF Index of Globalization)」,來描述各國的全球化情形。根據2011全球化指數,排名前30的除了新加坡、加拿大、美國、新西蘭外,全是歐盟國家(英國第21)。其實,歐盟的建立、發展、擴張的本身,就是全球化進程的產物。 全球化的基本特徵就是「流動」,人口的流動及資本和知識技術的流動,可以用中國的一句俗話來描述這一景觀:人向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即不發達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向高處——發達國家走;發達國家的資本和知識技術,向低處——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流。這一走一流,打亂了原先的世界格局,發達國家被移民湧入、資本和知識技術外流、工業遭到嚴重打擊、社會福利系統不堪重負,甚至恐怖襲擊頻繁發生;一些窮國則藉全球化之機,成為富國、強國,甚至想乘勢重建世界秩序、成為新的霸權。 英國的脫歐,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許多英國民眾認為,歐盟的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單一市場、人口自由流動等,傷害了英國的主權,拖累了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留歐還是脫歐的公投中,脫歐派勝出了。 留歐派,宣揚歐盟和全球化給英國帶來的好處,稱脫歐是自毀的選擇(前首相卡梅隆之言);預言脫歐將導致50萬人失業、GDP縮減3.6%、實際的平均薪酬會更低(前財政大臣奧斯本之論),但在原定脫歐的今年3月29日,英國並沒有陷入大規模的經濟災難,而且相比之下,失業率達到197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英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也高於德、法和意大利。 脫歐派,則強調歐盟和全球化給英國造成的惡果,看到了當前所面臨的危機,甚至將來會出現的災難,但脫歐進程又為何一波三折呢?症結在於:歐盟與英國的強硬脫歐派,在貿易限制和人口流動這兩個關鍵問題上無法達成協議。 歐盟堅持既定原則,要對貿易實施限制,除非英國允許本國和歐盟國家之間的人口自由流動,而這是脫歐強硬派不能接受的。他們堅持擺脫歐債危機、維護國家主權、恢復自由貿易、限制人口自由流動等訴求,認為首相的方案中對英國有太多限制,於是投票否決。下議院最近八次就不同脫歐方案進行表決,結果是全部否決。 雖然脫歐前景撲朔迷離,但無論如何,英國脫歐是遲早的事,對歐洲一體化和全球化進程都將具有深遠影響。
無論讚成、推動全球化,還是反對、阻遏,或者努力退出的,關注的焦點都在於財富和人口流動,其中財富包括物質經濟的和知識技術的。移民的人向高處走,是為了財富;資本知識技術的水向低處流,也是為了財富。表面看,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呈現繁榮,原先貧困的人群在物質生活上得到程度不等的改善,但經濟兩極分化和相對貧窮愈益嚴重,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小部分高級精英或政治集團手中,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日趨敗壞! 經濟學界用「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描述富者愈富、貧者益貧,贏家通吃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和經貿衝突根源,但其實是對《馬太福音》所記耶穌之比喻(25章11-30節)的歪曲和濫用。耶穌的本意是:每人都有才幹,但才幹不同,故上帝交給人管理不同的財富,有的五千,有的二千,有的一千;只要各盡所能,創造更多財富,為上帝聖善的目的所用,就能得同樣的獎賞;管五千和二千的,都滿足了上帝的要求,得到同樣獎賞;管一千的雖然沒有挪用主人錢財,卻也沒有盡力去創造新的財富,因此受到剝奪管理權的懲罰。其實,現實世界中,許多人比這位管一千的更是邪惡千倍,不僅懶惰,好逸惡勞,把上帝賜給他/她能管一千的才幹閑置不用,而且投機取巧、坑蒙拐騙、強取豪奪,並且貪得無厭。 萬物都是從上帝而來,財富也不例外。如果人們都能按照上帝聖善的旨意,盡力做工積累財富;也同樣按照上帝聖善的旨意,盡心合理使用財富,成為上帝財富的好管家,那麼人口和財富的流動就不會產生惡果、危機、災難,也不會出現英國脫歐的困局,因此我們呼喚耶穌比喻本意的「馬太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