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筆跡 丹陽的歷史, 商周時代就有记录。離城區西南30裏有延陵鎮,離鎮九裏有九裏村,村裏建有季子廟。季子名季札,千古留名的事蹟是徐墓掛劍。 他是西周王族太伯的後代,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為了禮讓天下,他南下江南,建立吳國, 後人以國為姓, 吳氏成為中國十大姓之一,在《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九裏村外一片稻田,金秋季節稻穗沈沈,村口有漁父擺攤,池塘裏有農女采菱,兩頭彎彎的木質小船浮在池里,只見綠葉不見水,有“江南可采蓮’的古意。村裏500戶人家都是簡樸的農舍,中央地帶的季子廟景區卻別有天地。由於已升格為國家A級風景,河流,草地,岸柳,亭臺都整潔秀麗,環境可人。 季子廟大門是一個可穿堂而過的道觀,額匾題著燙金的“季子廟“。二門高大,是古代箭樓式建築,上面題著”嘉賢廟“,是宋朝哲宗皇帝賜的名。金碧輝煌的正殿題著“道法自然”,裏面有六米高的道教天師打扮的季子巨像,色彩明麗,顯然是後人創造歷史,將季札尊為道教祖先。鄰近的茅山信眾將老子奉為道的偶像,九裏村的季子則被尊為德的化身,“上茅山,遊九裏”被道教信姓J爲是功德圓滿之舉,是每年一度的盛会。季廟院子中央立著小巧的碑亭,裏面立著一座古色斑斕的石碑,這就是有名的延陵孔碑。碑高約五尺,拱形圓頂,正面分兩行刻著十個篆字: “ 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是孔子給季子墓的題字。字體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仲尼篆”。字跡尚清楚,沒有明顯缺損,每個字都有巴掌大小。由於背面有唐人的刻字,再加上宋人史籍留下的建碑記錄,此碑在唐代即已存在是可信的。目前可查到的最早記錄,是南北朝史料提到漢朝時就有季子廟存在。至於孔子題字的過程,年代太遠,就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了,當地傳說是孔子派弟子將竹簡送來,石匠放大後刻成石碑,後人留下拓碑帖,才得以保留後世。 季子廟多次重修,唐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書面記錄,歷代皇帝多次題詞褒獎季子事跡, 季子的歷史地位不必懷疑。抗日戰爭再次毀於兵火,一說是當地人民為了防止日寇占據季子廟作軍營而忍痛燒毀。孔子十字碑在文革中是九裏村民捨命抗爭才保護下來。目前的廟宇2001年重修完工。 季子兩次以吳國使節身份周遊列國,評論各國事務,許多預言得到證實,許多建議被采納,得到當時各國政要的贊譽。他在孔子故鄉魯國聽風,雅,頌表演,能當場做出精當的評論,在《史記》和《左傳》中記入史冊。他不為國君地位所動,學習先祖,三讓天下,更是天下美談,司馬遷在《史記》中評為:“延齡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史書還記載孔子稱贊季子為“知禮之人,至德之人”。季子比孔子年長30歲,以他的輩份,地位,品德和聲望,孔子題詞紀念季子於情於理都是符合實際的。 李白曾來丹陽拜謁季子廟,寫下“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曆上圖,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真心“ ,可以代表古今對季子風骨的懷想。世界吳性人民奉季子爲祖先,在廟內有多幅包括吳作棟等新加坡,臺灣吳姓人來祭祖的圖片。
目前十字碑正在爭取國家重點文物地位,考慮的焦點是孔子手跡的真实性。史學告訴我們,歷史知識無論如何考證,也免不了人的信念和傾向因素,所以歷史見解存在不同流派。十字碑自古立在九裏,九裏人民對孔子手跡和季子廟深信不疑,視同血脈。有九裏人一派在,季廟和孔碑就會於世長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