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冲突:62年战争的教训
印度军队公然越过本没有争议的锡金段边界,使中国举国上下有被偷袭的震惊。
多年来,北京对印度的和平攻势十分主动,高层频繁拜访,口不离“伟大的印度民族”,不但搞好经贸关系,军队也时常联合演习。此次大胆的入侵,使国人警觉印度几十年不断的备战努力。印军在边界的驻军达到4倍于中国的优势,武器是中国生产什么印度就到国外买什么,又在入侵的同时和美日举行大规模演习,底气十足,先手出击。
中国62年一举击败印度,近来军力开始叫板美国,却在地角海边的洞朗地区被印军攻其不备,显示国家观,国际观,战争观都存在落伍的一面。其实,62年边界战争中国也是被印度逼上梁山。中共建国后一直试图以前殖民地国家的同理心来感化印度, 支持印度不结盟国家领袖的地位,对于领土纠纷反对武力,努力和平谈判解决。但印度建国伊始,就决心继承英国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对西藏十分进取。50-54年完成了对麦克马洪线以外的藏南的占领,支持西藏独立,希望西藏成为中印的“缓冲国”。59年中国平叛控制了西藏后,尼赫鲁即开始制造边界冲突,中国则一忍再忍,直到发生两次严重的流血事件,才不得不考虑应战。战争目的轻敲慢打使印度回心转意,作战计划仅仅以消灭有限印兵为界限,忽视控制战略要地的重要。第一次对印战役,北京总部指令在克朗前线打掉一个营印军为限。但印军摆在克朗的是一个整旅,打掉一个营,只能导致敌方全旅反攻。当时的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和属下师团长都是红军时代的老兵,有经验,敢说话,提出全歼印军第七旅的请求,而北京总参谋部持否定意见,最后还是毛泽东批准张国华的意见。结果西藏军区24小时即全歼印度王牌第七旅,活捉旅长,打垮了印军的士气。但由于和平为上的立场, 得胜后北京下令张部停止进攻,并后撤20公里,邀请印度谈判。 印度却立即占领共军撤离的土地,尼赫鲁声言和中国打到底,放弃不结盟领袖的头环,向美苏讨军事援助,继续在边境挑衅。 中国不得不发动第二次规模更大的战役,结果消灭印军5个旅,击毙第62旅旅长。印度这才不得不同意停战,北京还是大国风范讲和平,武器全部交还,部队又后退20公里。印度照旧占领退出来的土地。 中国认为打出了50年和平,印度却一直卧薪尝胆。目前的洞朗对峙,是中印62年战争的继续,验证了普京的大实话:领土争端只能用战争解决。 中国的武力不能镇住印度便没有和平,即使停火一时,印度也不会停止备战,一旦占据优势,就会发动战争。
北京的国际战略要去掉理想主义,认清国家的本质。曾被提名以色列总统的爱因斯坦后来明白了,国家就是战争。这点中共应该容易理解,因为马列主义认为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国家灭亡才能消灭战争。欧洲经过上百年的宗教战争,才明白国家利益高于宗教的分歧,产生了“现实政治”REALPOLITICS的国家观,认为只有利益的划分和军事平衡才能维持国际秩序和和平。基辛格继承了“现实政治”,看到中国敢于和苏联开战,又有干预越战的实力,才在文革高潮中跟随尼克松访问中国;北京也几乎一夜之间就摘下“打倒美帝国主义”的标语。中国得到台海相对和平,和欧美日建交,加入联合国的好处;美国则得以体面撤出越战,敌对的苏联被制衡,实际上是冷战结束的序幕,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当然,中国没有放弃一党制度,美国也不会放弃称霸全球的目标,世界稳定靠实力平衡才能维持。由于印度毕竟是大国,要不断打破他的军事错觉,必要时要以战争来证明。远的不说,巴基斯坦屡败屡战,对印度还是说打就打,就是为了图存,否则早就被印度吞了,想锡金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