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的《黄鹤楼》
在台北书摊买到金圣叹批注的《唐诗一千首》,金对崔颢《黄鹤楼》的评议大开眼界。
批注开头即称《黄鹤楼》“千年喧传...令太白公搁笔,此真笔墨林中大丈夫”。金认为此诗大成的原因,是崔颢不在写诗,而是“直上直下,放眼姿看”昔人所望所想,忽然悟出道理,立即提笔写在墙上。写毕也不顾好坏与否等事,自觉不须修,不须补,不可添,不可减,便大畅所欲,于是投笔而去。
李白至墙前读后,感到有景道不得,不是无景物可写,而是懂得写诗的甘苦:写律诗是“先命意,后审格,再发笔”,。景之为景,不过是命意审格发笔之后的待选择之物,静听使用而已。圣叹认为,崔颢此诗命意审格发笔”空前空后,不顾他人“,虽然黄鹤楼前好景无数,李白感到再无处命意下笔,所以才搁笔而去。
崔颢诗八句仅仅提到楼字一次,他专意在昔人,楼只是个道具。诗人“一言一行,一句一字,独步一时,占据千载,莫不从读书养气而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两句,是翻用庄子《天道篇》中所言:古人高深的思想死去便不传,今人读到的只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融用《易水歌》的意境。由于书卷精神已经养成崔颢的浩然之气,他写黄鹤楼并不自知借用书本精神,却有妙手偶得之效,即成绝响,诗仙李太白也被他封笔。
崔颢后四句写今人所见和自家怀抱,不提昔人,留空间任读者自由解读。圣叹认为日暮乡关句的”日暮“两字,使“前四句二十八字一起摇动入来,为绝奇之笔”。 读圣叹批注,这一解释收获最大。以前认为《黄鹤楼》前四句确实境界高远,但后四句却归于个人乡愁,觉得境界前重后轻,便不理解《黄鹤楼》何以成为千古一律(严沧浪:”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经圣叹点出“日暮”两字的妙处,顿悟境界全出,理解此处乡关并非一己的家乡,而是感叹古圣之大道不知何处可寻,烟波江面的愁情含蕴着恒古悲意。
往事千年,金圣叹的解读当然是他自己的”读者反应”,但他的理解高人一筹,读后感到是再创造了一首金人瑞的《黄鹤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