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和文革十年的分别
中共党史出版社的《文化大革命简史》提出,文革和文革时期必须分开判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彻底否定文革的结论,“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也是结论之一。
现在权威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已否定了经济崩溃的说法,详列国家统计局对于文革经济情况的统计,兹引用在下: 文革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统计反映,“文革”时期的经济进步是明显事实。关于年平均增长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
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 76年与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国民收入总额增长53%。76年和1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原煤增长91.7%,钢增长33.5%,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 关于这些统计数字是否准确,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成瑞的文章回答说:“现在公布的十年内乱期间的数字,尽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数字来之有据,又经过反复核对,可以说是基本可靠的。”( 李成瑞:《十年内乱期间我国经济情况分析--兼论这一期间统计数字的可靠性》,《经济研究》1984年第1期。) 基础工业得到长足进展,建起攀枝花钢铁公司、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铁路干线。
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批准的“四三方案”,投资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国外引进了26个大型成套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北京石化总厂、上海石化总厂、武钢轧机工程等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 文革时期,石油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开发和兴建了大庆、胜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在四川、江汉、陕甘宁组织了三个大石油勘探会战,探明和建成辽河、任丘、江汉、长庆油田。从1966年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中国由“贫油国”跃居世界第8产油大国,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农业生产条件较大改善。76年与65年相比,拖拉机、手扶拖拉机产量增长5.7倍和65倍,农用电增长4.7倍,排灌机械增长4.9倍,化肥每亩施用量增长2.1倍。77年和65年相比,全国农田灌溉面积增长41%,机电排灌面积和水电总装机容量分别增长355%和643%,抗灾能力有较大提高,以全国受灾面积基本相同的76年与65年相比,成灾面积由53.9%下降到26.9%。 80年代国家对农田水利的投资逐年降低,文革年代的投资仍在发挥效益。至今我们的水利设施的80%还是7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 科学技术方面,1966年10月第一枚核导弹发射成功;67年6月氢弹爆炸成功;69年9月地下核试验成功;70年4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70年12月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73年8月每秒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75年11月,回收人造卫星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回收卫星的国家;75年10月, 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推广后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