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上篇博文发出后(见 唐诗和广韵之一:唐诗中大约有多少是合乎广韵的?),老冬儿留了个言,内容拷贝如下(自作主张地认为冬儿不会介意我将留言拷贝出来):“鸟儿,该我抗议你关闭评论了。请教一下,广韵是从切韵来的,而切韵应该是唐人的韵书,怎么只有25%的诗词合于韵书。会不会是样本的数量不够?你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
先大致回答一下冬儿的问题。没错,我也觉得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尽管真正要弄个较全的统计不容易,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写个程序。不说这个,直接奔题。没错,广韵是从切韵而来的,但是广韵切韵只是韵书而已,相当于现在比较原始的字典,并非是特地为诗歌而制定的诗韵。因为其韵过多过密,对写诗是个严重的束缚,所以写诗所用的韵实际上比它们宽松不少,所以唐诗通常不合乎广韵并不奇怪。前文的25%只是个粗略的估算,如果样本大抵上是无偏的话。
进一步说明一下。
先简述一下中古韵。中古韵是格律的一部分,中古韵有两个里程碑:隋代的切韵,以及宋代的广韵。基本上所有的中古韵都是在切韵基础上修订的。切韵的另一伟大之处就是提供了反切音,给后人研究彼时的汉字读音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切韵共193个韵部,在切韵基础上修订的唐韵则有206韵部,不过就诗歌而言,唐韵也规定某些韵可同用,故唐韵(大体上也相当于说切韵)用于写诗时,其韵部实际上远没有206个,仅112个韵,大约减少了一半。
切韵和唐韵虽然失传,但是北宋早年宋真宗时代陈彭年等人奉诏在切韵基础上制定了著名的广韵。这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由官方修订的韵书,共206韵部。后来的集韵可看作是广韵的修订本,这是中古韵众多韵书中仅存的两本。
有些同学可能不清楚206个韵部意味着什么。上面咱们说过,唐韵虽然共206个韵部,但有些韵部的发音(指韵母部分---严格说来是指韵母部分的韵腹和韵尾部分)相同或者相似,所以若将发音相同或者相似的韵部整合起来,就只有112个韵,减少了大约一半。类似的,广韵和集韵也有206个韵部,南宋期间依照广韵/集韵编撰的平水韵之所以成为诗韵正统,就是因为它是为唐诗为对象总结的韵书,其韵部减少了大约一半,只有106个或者107个----当然宋代的平水韵已经失传,现在的平水韵实际上是康熙年代修订的佩文诗韵。
这样冬儿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清楚了,平水韵虽然是宋代的产品,但是它却是对唐代诗韵的总结,所以唐诗基本上都合乎平水韵就不奇怪了。另外,切韵以及基于它的唐韵广韵等虽然影响了诗歌的发展,但是诗韵一直比它们宽松,韵部数目基本上减半,所以唐诗大部分不合乎切韵广韵就不奇怪了。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因为通常平水韵是广韵的一个“子集”(就如同词韵正统----词林正韵----是诗韵平水韵的“子集”一样),写诗虽然只要求依平水韵即可,但是却完全可以依照更严密的广韵去写,只是因为韵更少难度更大而已。这就类似于,尽管填词只要求押词林正韵,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填词时加大难度去依照更严更密的平水韵甚至广韵去填。我上文的目的就是“嗅”出了唐代诗人中很可能有少数诗人确实有依照广韵或者切韵/唐韵写诗的嗜好。我们将在随后的分析中给出这样的诗人例子。
现在我们草草去考察一下,基于广韵的平水韵将韵部减少一半有没有道理。注意广韵有206个韵部,平水韵大约有106个。汉字的发音,通常有三部分组成:声母,韵母和声调。中古汉语声调有四种,亦即大家熟悉的平上去入。鉴于声调和韵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如果我们只考察韵母的个数,例如局限于考察平声韵部的个数,那么平水韵有三十个韵部,广韵因此大约有六十个。韵更疏的词林正韵只有十四个,大约是平水韵的一半。
可能大家没明白我在说什么。似乎我只说了平水韵的平声有三十个韵部,并没有涉及到它的“疏密程度”是不是合理,对不对。那么,平水韵在广韵的基础上将韵部减半,是不是有道理呢?我的看法是,yes,absolutely。
为啥合理?我们回头看今天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普通话。大家知道,普通话大约有二十来个声母,二十来个韵母(大约比20略多点儿),声母个数和韵母个数大致是相等的。中古汉语发音虽然和普通话有很大区别,但是它们之间毕竟有很大的交集,对不对?中古汉语的韵母个数,到底应该是大约60个(广韵)还是大约30个(平水韵),其实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个大概:
1)60个和现代汉语的20个相去甚远;
2)古汉语韵母个数虽然不好直接判断,但是声母个数却很好定:30个或者36个。声母在古汉语里称为“字母”,有兴趣的同学不妨继续看看36字母到底是什么意思。当然通常所说的36字母也包括所谓的“零字母”,亦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y,w等半元音。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紫荆棘鸟 |
|
留言时间:2014-03-08 16:54:05 |
|
|
我也不清楚,但若猜的话,应该就是那时的语言吧,韵书当然不是硬性规定,无非就是总结,只是这种总结能返国起个规范作用而已,就像现在的中华新韵一样。 切韵广韵肯定是将韵分得过细过密了。中古汉语发音虽然比现在复杂点,但不可能多出那么多韵部。我想这和古人追求某种平均等有关,例如语言方面就刻意追求“五”这个数(可能和音乐五音这个数有关),什么东西都要凑个五出来,例如形式上的平上去入四调偏要折腾个上平和下平出来;再比如声母也分五大类,现在的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古人的那些分类是不怎么好的。 就韵母个数而言,古汉语再复杂,也不可能有六十来个(普通话就二十来个),而三十来个是比较合理的。所以切韵广韵一定是将有些数量过多的韵部拆成两个甚至多个了,从而追求每个韵部字数大体上的均衡。你看广韵就是这么干的,例如真韵字数多,就将真韵分拆成真A韵和真B韵两部分。当然这是我猜的。 |
|
|
|
作者:老冬儿 |
|
留言时间:2014-03-07 16:48:35 |
|
|
鸟儿,我明白了,这么说来,你的意思是说,切韵虽然是唐人的韵书,却更多的是语言方面的理论价值,陆法言编这书不是冲着诗韵去的。若真是这样,当时的大多数诗人没有遵照切韵,那又是遵循什么呢?至少也应该有个大家约定俗成的东东啊。<唐韵>和切韵差不多,显然也不是诗人们遵守的,还是有点困惑。你会弄程序,多分析一点,这个很有意思。谢谢你专门写这么大一篇来回答我的问题。周末快乐!
美妮儿到这儿来起哄哈,:-) 周末快乐! |
|
|
|
作者:紫荆棘鸟 |
|
留言时间:2014-03-07 16:20:04 |
|
|
谢冬儿和芹泥捧场。周末好! 我刚才狗了一下关于这方面的ressearch,好像没发现谁在做这样的统计。其实我真的觉得这样的课题是值得去统计的。程序也不难编(至少我觉得我能handle,呵呵),看北大或者哪里哪位汉语professor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 我刚才根据这个思路分析了大诗人王昌龄的诗歌,发现他真的有依照广韵写诗的嗜好----当然他也许真正依照的是唐韵,只是唐韵失传,没法考证罢了。 |
|
|
|
作者:芹泥 |
|
留言时间:2014-03-07 15:42:58 |
|
|
给俺favourite的两个大才女捧场。虽然半句听不懂。 |
|
|
|
作者:老冬儿 |
|
留言时间:2014-03-07 15:28:31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