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段有关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对话,其中的答者据说是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对话内容本身颇为有趣,也有商榷之处,于是以“评”的方式加入其中。
问:理性有限,信仰无限。那么作为理性无法触及的领域——信仰,是否意味着只能被盲目接受? 答:盲目的接受并非信仰,而是迷信。信仰是真理的光芒,但必须通过理性铺就的道路才能抵达。理性帮助我们一步步接近真理。 评:理性是无法抵达具有超越性的真理的。从有限到无限,需要非理性的信心跨越(齐克果语)。而人,只能通过真理的自我启示才有可能认识真理,进入信仰。谁能够否认牛顿从下落的苹果发现万有引力、麦克斯韦从看不见摸不着的虚空发现电磁场会没有得到真理的自我启示呢?阿奎那显然高估了理性的力量。 问:既如此,理性还有什么用? 答:星光因黑夜而显现,但若没有眼睛判断,我们无法分辨星星与幻想。同样,信仰引领我们超越理性的局限,而理性确保我们不会被假象误导。两者缺一不可。 评:的确,如果不睁开双眼,即使真理向我们自我启示时,我们也会视真理而不见。但那双眼睛不仅仅意味着理性,还有创世之初主宰者在人身上预先注入的、可以超越理性的DNA。只不过人的这种超越理性的跨越能力是隐性的,需要被触发、被激活。这触发需要理性,但更是恩典。这也是为什么并非人人都能进入信仰的原因。理性虽然无法抵达真理,却可以帮助人们发现真理,尤其是用其证伪屡屡有效。通过理性思考,人们能将许多似是而非的糟粕剔除。这既是理性的功效,也是信仰与迷信的巨大区别。常听有人说:信就是了!既然想也想不清楚,还理性思考个啥?岂不知,这离迷信就不远了。 问:那么,信仰与理性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理性让我们认识事物,是回答“是什么?”而信仰让我们理解它们的意义,是回答“为什么?”两者结合才能接近真理的全貌。真正的信仰以理解为根基,而理性的尽头正是信仰的开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没有信仰的理性是残缺的。 评:这可真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如果信仰是以理解为根基,而且这里的理解特指理性的话,那么完全超越理性的信仰就是不可达的。阿奎那显然是自相矛盾,真理的启示并不否定人的理性,真正的信仰一定也包含理性,但理性总归有限,所谓理性的尽头是信仰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 停止依赖理性,才能进入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