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1954年,青年特朗斯特罗默以处女作《十七首诗》蜚声诗坛。诗集的〈序曲〉,起句如爆,奇峰突起:
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挣脱令人窒息的漩涡
云游者降落清晨的绿地
万物火焰升腾。像战栗的云雀俯瞰
他觉察到,强壮树根的谱系
在地底烛火摇曳的灯盏。但大地的
青葱,以热带的茂盛耸立
手臂高举,聆听
无形水泵的韵律。他
向夏日沉落,沉入
它眩目的火山口,沉入
在太阳的熔炉下颤抖的
湿漉漉的绿色工事的通道。然后停住
瞬息间径直下行的旅行,在急流之上
趋向鱼鹰静息的翅膀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协和的旋律
悬挂在无底深渊的上空
破晓过后知觉可以把握世界
像一手抓住一块太阳般灼热的石头
云游者站在树下。穿行
死亡的旋涡坠毁过后
他头顶将有一道宏光铺展?
这首全文引用的诗可以视为特朗斯特罗默全部作品的序曲。不言而喻,从超现实非理性的梦中高空跳伞,在一阵头昏眼花、漫天漂游之后,跳伞员就会落在现实的大地。诗人写的是「令人窒息」的噩梦,醒来后见到「清晨的绿地」。现实原来并不那么可怕,恐惧往往是我们自添的烦恼。这首诗的要义可以概括为下述几点:
首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纵横驰骋、上天入地的想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诗人经历了马斯洛(Abraham Maslow)所说的那种“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带有迷乱过后的兴奋、和谐感与顿悟感。懂得这一点,就不难理解特朗斯特罗默对诗的界定:“一首诗无非是我在守夜时做的一个梦。”这句话暗示出他的诗歌游离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与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等西方诗潮有密切联系。
其次,这首诗的瑞典文原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琅琅上口,彰显了诗歌的音乐美。酷爱音乐的特朗斯特罗默本人就是一位钢琴家,他的不少诗歌以音乐家和音乐作品为题材。诗中的“不协和的旋律”,一般来说,需要得到“解决”,即在运动过程中达成和谐。
再次,特朗斯特罗默也喜欢画画,他熟悉作为绘画语言的线条和色彩。从色彩诗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奠定的他的诗歌色彩的主调之一,即诗中两次出现的绿色:“清晨的绿地”和“绿色工事的通道”。他作品中常有的“绿色体验”,是作者酷爱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色彩或情绪色彩。诗中深渊的黑色,是他的诗歌色彩另一主调。此外,多次出现的火红,表明他的诗歌具有外冷内热、明暗对比的特色。
最后,诗人在这首诗的结尾提出了人生精神之旅的大问题:“死亡的漩涡坠毁过后∕他头顶将有一道宏光铺展?”。这是一个无法明晰解答的神秘的终极问题。诗人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的诗歌里的更深层次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生与死的冥想或静修(meditation),相当于禅修。依照禅法,打坐是禅,茶饭是禅,文字是禅,弓道是站立禅,散步是步行禅,跳舞是法舞禅,……。现在,我们又看到一种不妨称为“跳伞禅”的特殊的动中静修。
诗人承认,他的《十七首诗》是“自我中心的”,成长期的,但也有“立志”的一面,即尝试如何避免自我,写一种“对象化的诗”(objektive dikt)。诗人后来的作品中出现作为主旨的西方意义上的“顿悟”(epiphany),一种接近佛教禅宗的“开悟”,已经在这首“唤醒”的诗中见出端倪。
继成名诗集之后,特朗斯特罗默先后出版了《途中的秘密》(1958)、《半完成的天空》(1962)、《钟声与足迹》(1966)、《黑暗景观》(1970)、《小路》(1973)、长诗《波罗的海》(1974)、《真实的栅栏》(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生者和死者》(1989)《葬礼小舟》(1996)、《监狱:写于少管所的九首俳句》(2001)、《大谜团》(2004)等十多部诗集。他每次出版一本新诗集,都是瑞典的一次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诗人惜墨如金,这些诗集总共只有一百六十多首诗歌,被广泛地翻译为六十多种语言。
特朗斯特罗默被视为继瑞典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斯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 1688-1772)和著名戏剧家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之后第三位影响了世界文学的瑞典人。作为瑞典现代派诗人,他是继二十世纪的埃格勒夫(Gunnar Ekelof)和马丁松(Harry Martinson)之后的第三位诗坛泰斗──一位「诗人中的诗人」,杰出的「隐喻大师」。拥抱世界文学的特朗斯特罗默被世界文学拥抱,对世界诗坛发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没有翻译,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特朗斯特罗默研究领域,本书涉及并引用的专题研究著作、论文和访问录将在后文各个章节论及并在注释中注明,这里只能提到几部瑞典文专著。
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的《旅行的形式: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研究》是对特朗斯特罗默1983年之前的诗歌所作的全面研究。作者为诗人、评论家,瑞典学院院士,担任过上一届诺奖评委主席。
瑞典作家和评论家伯斯登(Staffan Bergsten)于1989年出版了《令人慰藉的谜语:特朗斯特罗默抒情诗十论》。十多年后,作者在此基础上写成一本评传,题为《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肖像》,穿梭于诗人的生平与诗作之间。
瑞典作家和评论家谢尔勒(Niklas Schioler)的《凝练的艺术:特朗斯特罗默最近的诗作》着重于研究诗人的语言艺术。
瑞典学者卡尔斯崔(Lennart Karlstrom)编辑的两卷本《特朗斯特罗默研究资料》,收集了见于报刊的各种关于特朗斯特罗默的报导和短文。
英语界唯一一部专题研究是瑞典女学者班吉尔(Joanna Bankier)的《特朗斯特罗默诗歌中的时间感》。
特朗斯特罗默往往被视为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诗人,被推崇为意象大师和隐喻大师。在英语诗坛,他被广泛地称为瑞典“梦诗人”(dream-poet)。实际上,他的诗歌很难明显地归入哪一个流派,他是一位博采众家富于独创风格的诗人。这一点,已经是不少学者达成的共识。
作为一位中国学者,我多年来阅读特朗斯特罗默时,很自然地带有特殊的东方眼光。在参照上述著作的基础上,我力求另辟蹊径,从少有人涉及的色彩诗学、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切入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并且着重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以佛学、禅宗和密宗的眼光来透视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
(原文注释省略)
选自傅正明著《梦境跳伞 特朗斯特罗默的诗歌境界》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