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的酒店里留题壁诗
六月末,我所任教的韩国忠州大学快要放暑假了。一晚,中国语科系主任俞泰揆教授在忠州城里的一家酒店,宴请了系里全体的教师们。随后,我们七位男教师们又来到附近的另一家酒店。在韩国,男人们接连进两家酒店喝酒,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习俗。听说这家酒店不仅在忠清北道,就是在全韩国也是很少见的一家很特别的酒肆。店堂纵深两开间,各约四五十平方大小,除了空调和冰柜外,店里的陈设相当原始和陈旧,不仅与店外现代的气息形成强烈的反差,更令人惊奇的是,整个店堂内的四周贴满了历年来顾客留下的感言。这些感言,绝大多数是用韩国语写的,也有字画合一的,只有极少数是用汉字写的。一张张难以计数的、A4纸大小的留言或诗作,把四周的墙上贴得没有一处空白,里屋的店堂更是有贴在天花板上的。
从不少留言发黄的纸质中,似乎让人有种沧桑和历史凝重之感。被这白纸黑字包围着的店堂,独特地形成了融消费和文化于一体的经营模式,组合成了来客之间交流的平台,顾客宣泄情感、回首往事和更新今日生活的风景线。中国早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之说,酒与诗有不解之缘。以酒助兴,酒后成诗和一醉唱诵的情调,却溢满在这家韩国酒店的墙上。俞教授向我介绍,店老板是位韩国的中年女性,并且是位作家,出版过图书,发表过一些小品,喜好介绍忠州的老乡和地域文化。
这家酒店,是俞教授第二次带我来了。我第一次有幸品尝韩国清香醇厚的米酒马高利,就是两个月前来该酒店时喝的。没想到,这晚韩国料理刚摆开,马高利米酒才刚刚斟上,俞教授就从店员那里拿来了纸和笔,要我也在店里留下感言。俞泰揆教授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和领导,对这突如其来的耳提面命,深感却之不敬。但要在深谙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韩国教授们面前,即兴题词赋诗,又觉得压力实在不小。好在第一次来该店的深刻印象还在,更是受店里不同寻常文化氛围的感染,稍经斟酌和修改,约莫在一刻钟的时间里,我用汉字正楷的字体,凑合着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来表抒怀:
民间有遗珍,
散落贵店中。
千纸万言里,
字字留真情。
一口马高利,
回味伴终生。
梦萦高丽时,
再读诗满楹。
写完并签上姓名和日期后,自己觉得还必需推敲和修改,但在那时的场景是不允许我这么做的,只得交给俞教授。俞教授接着用韩国语把拙诗翻译给女老板听,随后,我和这位作家与商人兼一身的女店主握了握手,由她去安排张贴。
题壁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写作和发表的一种形式,至少在宋朝就已经非常盛行。人们在寺壁、园林的廊壁、酒肆和邮驿之壁等处,挥毫赋诗,以此来会友、交际和抒发情感,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钗头凤》等,就是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没想到在现代韩国的一家普通的酒店里,竟然还顽强地保持和传承着这种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形态。
韩流,不仅仅是人们所热衷于观看的青春剧和偶像剧,更是韩国所普遍保持的东方传统文化在以各种形式对其文化的母体发出反哺的信息,尽管有时这种声音还比较刺耳,但我们自己有理由不加以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