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外文化中力的概念的使用都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不过直到经典力学所提供的对于自然力的描述人们才得到了对于自然力的哲学意义的一个比较明确的诠释:改变自然状态的动因。这个诠释涵盖了机械力,热力,化学力,及后来逐步认识到的场力及相应的粒子相互作用。与之相关地,各种力学和物理学的定律不但为精确地确定力的大小制定了标准而且为在各种环境下计算力的大小提供了工具。 在社会领域里,我们可以将自然力的概念进行推广而将力更一般地诠释为改变存在的动因。但是,由于涉及到了无法通过自然的手段测量的抽象存在,我们无法对改变存在状态的抽象动因象对待自然力那样地给出精准的度量。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而且也一贯地将改变社会状态的各种动因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力(量),这里我们将之简称为社会力。同自然力的概念对人们认识自然所起到的作用一样,社会力的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 很显然,与自然力相比,社会力的几个基本特点是它的作用的长时性和长效性以及(非线性)组成成分的复杂性。现实中的社会力发生效应都需要有宏观尺度的时间段,而且同一类社会力可以持续几年地使社会状态发生变化;社会力的组成通常也无法象自然力那样地还原成简单单一的成分,而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非线性地组合在一起。因此,与研究自然力主要依靠科学不同,研究社会力更重要的是哲理的分析。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对时间的尺度进行变换,我们仍然可以忽略社会力作用的耗时性和成分的复杂性,而根据需要在高层次上对社会力的作用进行瞬间般的抽象描述。比如,政府一印钱,物价就长了;大军一到,敌人就垮了等。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对于社会力的这样的高度抽象的简化常可以帮助人们跳出细节的迷乱而在大面上了解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方向,在很多时候,对细节的忽略却可以是造成错误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如我在前面的一篇文章("抽象---上乘的哲学功夫")中指出的,分清客观存在的逻辑层次是正确的抽象的基本要点。 社会力的复杂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在社会力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抽象出其它的更高层次的力,哲学力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社会上人们所共享的人生哲学,尤其是某个时期的社会上的主导哲学会对人们日常的思维有着很大的支配作用,而人们的思维模式又会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如果我们将这作用的过程抽去,而将社会的哲学与社会的实践模式及结果进行比较,很多时候可以看出很强的对应,因而可以将社会哲学对于社会状况的改变的影响抽象为哲学力。既然是力,它的作用就不是可以随意忽略的,就像我们无法随意忽略每时每刻都作用在我们身上的重力一样。 如同在自然界不同的力之间的相互冲突可以引起自然界的巨大颠簸一样,包括哲学力在内的社会力之间的相互冲突同样可以引起社会的重大颠簸。上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革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时的执政者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之间的相互矛盾所导致的社会颠簸的一个典型例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在于它的阶级分析法,以及根据这个分析所得出的劳工阶级与从劳工的剩余劳动中获利的非劳工阶级之间的斗争的理论。当一个执政党本身从劳工阶级转为非劳工阶级的时候,这种有关剩余劳动的关系的转化使得人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对执政党中的一部分人进行攻击,这就是当时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一词的产生的哲学上的依据。 尽管社会力(量)是人们日常惯用的一个基本词汇,但是由于社会力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往往会感到涉及到社会力的问题不如单纯涉及自然力的问题那么容易理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对于这种不易理解的复杂性的反应又常会表现为把它说得好像比自然力还要简单。我曾同他人讨论过我前面的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文章(诸如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矛盾,人类社会的局部衰退的分析等),对方常说他(们)完全懂但不同意,可是稍微一探就可发现其实对方可以说完全没有读懂,而没有读懂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于社会力的特点及其如何发生效用的这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有关社会力如何发生效用的讨论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而本博客在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的贡献是给出了对社会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公平—的特点及作用的分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