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的概念在老子与黑格尔的哲学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很多不知道什么是《道德经》的人,却也知道老子的哲学讲究无为;稍微了解些《道德经》的人更是常喜欢引用老子提到无的句子,比如,“有无相生”,“圣人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治”,“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等等。但是提起黑格尔的哲学,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辩证法或辩证逻辑(尽管黑格尔自己并没有这么称呼他的哲学或者他的逻辑学),却很少有人提到无的概念。 其实,无的概念对于黑格尔的哲学来说要比对于老子的哲学更为重要。老子的哲学的核心是道与德,在对于道与德的认识的基础上,老子推出为无为事无事的思想来。也就是说,无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学中是结论而不是出发点。但是对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来说,存在与无是他的理论的出发点,他甚至说“哲学的起源就是空无[1]”。 老子的无与黑格尔的无的意义不尽相同。虽然从“有生於无”,“复归於无极”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的“无”中所具有的绝对意义,但是,从《道德经》的整体来看,老子的无所强调的是“有无相生”及“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相对意义。而黑格尔虽然也谈及相对的无,但是作为他的哲学的出发点的却是具有绝对意义的纯无。这个纯无的思想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巴门尼德[2]的“从无只能产生无”的说法。但是,黑格尔也强调他的无与巴门尼德的无不同,他强调他的无里面含有存在,他的存在里面含有无。在他的名著《逻辑学》中,黑格尔从寻求哲学的起点出发得出结论说,纯存在与纯无是统一体[3],甚至更进一步说,纯存在与纯无既完全是一回事,又是不同的[4]。可以说,整个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存在与无之间的转化,正如他指出的那样,那是他哲学出发点,也就是基础。 过去在学校学辩证法时,课本上写着发展变化是一切的本质,老师也会举出各种发展变化的例子来,但实际上,在发展变化这点上黑格尔走的更远,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存在与无之间的瞬间转化。在这点上他的无的概念又接近老子的“无极”和“有生于无”的具有绝对意义的无的概念。但是,老子的“有无相生”本身强调的是相对,而黑格尔的存在与无的统一和转化强调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纯存在和纯无之间的转化。 对于哲学的出发点和存在以及无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花了上万字来讨论,这是黑格尔的风格,他的前辈歌德对于黑格尔追求大而全的风格很不以为然,而应该算是他的晚辈的叔本华更因此而说黑格尔以及喜欢黑格尔的人都是疯子。叔本华的言论当然过于偏激(从网上他的照片看来就是一个火爆脾气的相貌J),但是,如果你细读黑格尔的论述确实可以发现在很多时候他好象确实是在绕着圈子说话,打个比方说,就好似一个人试图描述一群大象在嬉戏吃草,却回避使用“大象”,“灰色”,“厚皮”,“草”,“动物”这样的词汇。虽然我这个比方并不恰当,但是读者如果能够从中感受到那样做的难度就能体会一下叔本华对于黑格尔的论述之恼火的感觉了。 其实黑格尔通过寻求哲学的出发点来论证纯无与纯存在的思路本身并不复杂,但却是有错误的,只不过他花了几万字来论述之后,你就不但不容易理解他的论述,更不容易看出他的错误来。如果我们按照他的论述的基本思路来将其简化为要点,我们就容易理解黑格尔的论证逻辑以及其中的缺陷或错误了。 他的论证的基本逻辑其实可以简化成这样一句话:哲学的逻辑是用来解释一切的,如果哲学有起点,那么它的起点一定不能用其它的东西来解释,否则就会出现自己解释自己的循环论证的错误;而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 这就是他的基本逻辑。首先,关于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一点,他没有给出证明,只是说哲学的出发点既是immediate又是mediated。 这里需要再解释一点:黑格尔哲学的一大难点,一个你上网去查会发现连专业黑学家也说不清楚甚至承认说不清楚的难点就是他的“immediate”和“mediated”的概念。其实,如果那些(承认说不清的)黑学家静下心来仔细咀嚼一下可以发现这两个概念并没有那么难,它们是把康德的现象与本体的概念深化进一步抽象深化的结果,这里的“immediate”就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而“mediated”就是需要推论出的。 当他在《逻辑学》中提出哲学的出发点是immediacy的时候的语气是直叙的,是一种结论。虽然以这种结论也可以被解释为他自己感受到了那个出发点因而他说它是immediacy;但如果我们仔细咀嚼他的几万字的论述,可以认为他的意思是:既然哲学是用来对其它事情进行逻辑解释的,那么它的出发点一定是可以用来解释其它的,而如果它是用来解释其它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以感受到的immediacy。黑格尔又说哲学的出发点同时又是mediated,这一点其实更容易理解,因为黑格尔能想到哲学出发点是immediacy这点本身就是经过推论得出的。 这里需要强调是,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一点是黑格尔的论述中必须的前提,没有了这个前提他通过寻求哲学的出发点来指出纯存在与纯无是统一体的论证就不成立了。但同时我也要指出一点: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一点是错误的或至少是有缺陷的。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它为什么是错误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原因。但是由于他没证明这一前提,所以我们只能将之作为他的一个有缺陷的假设。 我们或许可以将他认为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的逻辑与数学上的构造法进行类比,也就是说如果他找出了出发点,那么就证明出发点是存在的;但是因为他在寻找这个出发点时已经用到了那个作为哲学的绝对出发点是存在的假设,所以这个类比不是非常恰当。另外,数学上也常会先假设某个解存在,然后得出合理的结果,于是证明先前的假设成立,我们或许可以将他的做法与数学上的这种做法进行类比。但是如果你认同我所说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一点是错误或至少是有缺陷的,那么那样的类比也就有问题了。 但不管黑格尔所说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的这一点是否合理,那是他通过寻求哲学出发点来论证纯存在与纯无关系的必要前提。 更多的读者或许对于“哲学的逻辑用来解释一切的”的质疑要大过对于“哲学的起点是存在的”的质疑,尤其是当我们得知了哥德尔的逻辑不完备和不相容原理之后。不过,哲学的逻辑可以解释一切这本身从语义上来说与歌德尔的理论不矛盾,因为哲学本身是一个开放体系。当然,黑格尔寻求哲学的出发点这种做法本身似乎与哲学是开放体系的说法不很协调。不管怎么说,这里不是细究黑格尔如何能让黑格尔的前提更合理的地方,我们只需知道他的论述的前提并不像他声称的那样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妨把想象中具有出发点且能解释所有问题的理论的总体称作哲学,因而勉强接受黑格尔的上述基本逻辑。 在接受了黑格尔的上述基本逻辑之后,我们可以继续看他的论述。他接下来的逻辑是: 既然哲学可以解释一切,而哲学的起点是存在的,那么哲学的起点一定不能被任何其它东西来解释,因此哲学的起点一定是空的;我们又能感受到哲学起点,因此它一定是存在(being)。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说,哲学的起点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空的存在(being),也就是纯存在(Pure being)。否则的话,如果这个起点不空,我们就能对它进行描述,一旦我们能对它进行描述,我们就能用其它东西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解释,因此它就不是最基本的起点了。所以,哲学的起点一定是空的存在,也就是纯存在。 但是,另一方面,哲学的起点不包含任何内容这一点决定了它一定是无,而且是绝对的空无。绝对的空无与一般的无的区别在于,一般的无是相对的,比如说“这里没有人”这句话的“没有”的意义是相对于“有人”而言的,而绝对的空无是没有参照物,就是纯粹的无。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甚至比老子的“无极”还要纯,因为老子的“复归于无极”的说法多少含有对于之前的有的对比,而黑格尔的无是没有任何参照的。 之所以说哲学的起点是没有任何参照的纯无是因为如果你能给出任何参照,比如人,那么你就可以对那个参照进行解释,它就不是黑格尔意义上(或黑格尔想象中)的绝对起点了。 既然哲学的起点既是纯存在又是纯无,那么纯存在就是纯无。 但是,当得出这个结论时,估计是语义上差异让黑格尔绝对不舒服了,他又不得不指出纯存在既是纯无又不是纯无,两者之间瞬间彼此转化,而哲学的起点是纯存在与纯无的统一体。 估计黑格尔这么折腾的时候还没轮到叔本华骂他自己心里就也开始不舒服了,于是他开始为他的理论找依据。找来找去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找到了一个依据,那就是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瞬间变化的理论。这就使得黑格尔对于自己关于纯存在就是纯无而又不是纯无,而哲学的起点是纯存在与纯无的统一体的这个能让叔本华跳脚的说法心安理得了。 如果读者觉得我上面的论述有些啰嗦,那么请闭上眼睛想想把上面的这段论述还原到黑格尔的几万字(单词。。。英语同样内容的单词数还比中文少)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 不要以为黑格尔这里只是玩文字游戏,这上面的逻辑是用来构筑他的整个哲学(或者说他的逻辑学)大厦的基础。 人类哲学史上或者说人类文明史上最荒唐的一点就是把黑格尔的逻辑学加上辩证两个字之后用它来批判形而上学。现在那些主流哲学家们意识到当初他们那么做是错误的了。他们现在开始说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就是形而上学。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也没什么问题,因为黑格尔的所谓辩证逻辑并非传统意义上形式逻辑。对于黑格尔来说,逻辑本身是绝对理念的思维法则,这使得黑格尔的逻辑涵盖了传统上的形而上学所关心的包括方法论在内的存在的普适模式的议题。 但是,如果简单地把黑格尔的逻辑学(既后人所谓的辩证逻辑)称为形而上学而不加特别解释的话也很容易造成人们对于黑格尔的哲学的误解。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一书中其实用了大量篇幅去用他的存在与无的统一与相互转化的思路去分析如质与量,有限与无限这些在他之前已被讨论了数千年的形而上学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简单地说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形而上学,会让对哲学史缺乏了解的年轻学生们误以为黑格尔第一个提出这些概念的(其实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说的,尽管那时他在批形而上学,却把那些原本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说成是黑格尔第一个提出的辩证法的概念)。 所以,恰当地做法应该是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属于逻辑的部分,或者说属于他认为是逻辑的部分,和他所分析的原本就属于形而上学的概念,以及他的逻辑学的整体与形而上学和传统的形式逻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不至于对年轻的学生们造成误导。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前言中明确将他的逻辑理论与形而上学做了区别,但绝不是后来很多专业哲学界人士所说的是否定形而上学。恰恰相反,他在那里对当时人们荒弃形而上学的现象表示了痛心疾首。 如果哲学学系的学生们来读读本文,相信得到他们的课本所不能提供的帮助的J。。。
[1] “....this emptiness, is therefore simply as such the beginning of philosophy.”,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2] On Nature, Parmenide, translated by John Burnet 1892, URL: http://philoctetes.free.fr/parmenidesunicode.htm [3] “The analysis of the beginning would thus yield the notion of the unity of being and nothing”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4] “Pure Being and pure nothing are, therefore, the same. What is the truth is neither being nor nothing, but that being — does not pass over but has passed over — into nothing, and nothing into being. But it is equally true that they are not un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that,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not the same, that they are absolutely distinct, and yet that they are unseparated and inseparable and that each immediately vanishes in its opposite. Their truth is therefore, this movement of the immediate vanishing of the one into the other: becoming, a movement in which both are distinguished, but by a difference which has equally immediately resolved itself. ”, science of logic, Hegel, URL: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begin.htm#HL1_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