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病人同機有多危險?
---EBOLA專題系列
小樵
從2013年下半年起,EBOLA疫情爆發便一直沒有熄滅。EBOLA感染死亡率高達70%,遠超當年薩斯。西非幾國共有370名醫衛人員感染,其中超過一半已經犧牲。所幸疫情雖然一直猖獗, 疫區卻一直局限在西非,而且世界衛生組織乃至各國政府都很早就已開始重視,海關出關入關都早已開始設置檢查卡。其間間或有病員被運回美國,曾經引起一番是否應該准其入境有關的道德爭論,但EBOLA疫情對於生活在美國的人來說似乎仍然遙遠,關心程度只是如同書生水平的憂國憂民,並不切身,因為自身安全未有觸及。
近一周來,情況劇變,美國本土出現病例。一位西非利比里亞人,9/20從疫區起飛,在布魯塞爾等候專機7小時,飛到華盛頓DC再等候轉機幾小時,然後飛到得克薩斯。在達拉斯與親屬(其中包括多名孩童)相聚。9/25,病人出現症狀後就醫,醫生按感冒處理送其回家。兩天后,病情加重被救護車再送醫院,除了被立即隔離並被確診為EBOLA感染。這位病人曾經參與搬運病人。
這個病例立刻引發恐慌,主要原因除了發生在美國本土,關鍵患者曾經飛機旅行長達約28小時。如同當年薩斯有關文章中反覆強調,飛機飛行是傳染傳播最危險的環境,數百人長時間密集處於封閉的機艙內,距離,密閉程度與時間幾個傳染環節的主要影響因素都得到充分滿足。美國人民立刻警覺,切身利益督促着人們求知若渴,包括我自己,因為象飛行這樣的公共場合除非不坐飛機否則沒法躲避接觸。航空公司股票應聲下降。
那麼,跟病人同乘一架飛機有多危險?
答案差強人意,EBOLA傳染效率遠低於薩斯,因為EBOLA不是經呼吸道疾病,經呼吸傳染迄今僅偶而見於為病人進行操作的貼身護理人員。正因如此,此次西非疫情之前,EBOLA爆發一般都在幾周內自限,而西非地區有入葬前洗身的宗教習俗或許就是此次蔓延不休的可能原因。
EBOLA出血熱令人談虎色變事出有因。一家小型宗教醫院曾經出現悲劇。這家醫院出於好意為所有發熱病人注射瘧疾預防藥,而注射器在同一容器內清洗後再用。其中原本只有一位EBOLA患者,結果有近100名患者受染,全部患病,全部死亡。不僅如此,感染圈繼續擴大,波及家屬,醫務人員,喪葬人員。
EBOLA屬於絲狀病毒,需要“接觸”傳染。病毒顆粒存在於患者體液(血液,唾液,嘔吐物,尿,糞便,精液,甚至汗水)。感染體液濃度極高,一滴唾液含量可達幾十萬,而估計攝入幾十個病毒顆粒就足以造成一個人感染。理論上,傳染途徑包括吞咽,吸入,即,黏膜或破損皮膚。病人釋放病毒顆粒發生在症狀體徵出現以後。手接觸了傳染體液,然後用手揉眼睛或是進食,從而使病毒顆粒進入體內。
得克薩斯那位患者到達後數天才出現症狀,因此,理論上,他在飛行期間尚不處於活動期。即使他當時可以傳播感染,受染最可能的情況是處理他的餐具的乘務人員;對於一般乘客則最可能在他之後使用盥洗間,尤其如果不洗手或是皮膚有傷。
類似同機等公共場合性接觸,洗手就可以大幅降低傳染可能性。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