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傅正明的博客
  读文学看世界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选载作者评论世界文学的论著,以及诗文作品和译作。
我的名片
傅正明
注册日期: 2011-02-03
访问总量: 255,88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傅正明中國古典詩詞英譯選1
· 柳宗元:江雪 傅正明新譯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单飞雀的争嘴 英美禅诗汉译
· 天道酬勤 反其意而用之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诗选】
· 天道酬勤 反其意而用之
· 傅正明 七绝·圣德颂 (藏头格)
· 動橋緩步 靜水深流(藏頭詩)
· 七律 藏頭格 余英時賢光照人寰
· 《火与冰》+《过火焰山》
· 刘先生千古
· 哀挽刘晓波先生
· 加利利湖之基督禅(七律二首)
· 七律.题徐悲鸿竹石三鸡图
· 咏啸天马(七律)
【诗从雪域来】
· 傅正明长篇小说《狂慧诗僧》出版
· 《西藏流亡詩選》前言
【诗歌翻译】
· 傅正明中國古典詩詞英譯選1
· 柳宗元:江雪 傅正明新譯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单飞雀的争嘴 英美禅诗汉译
· 评傅正明译莎士比亚《理查王观世
· 傅正明译与谢芜村俳句
· 傅正明 《用中国古典诗词风格翻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 76 首以密码
· 傅正明译劳伦斯咏月诗
【诺贝尔文学奖】
· 特翁的黑色意象与马悦然的红色翻
· 傅正明電子書《諾貝爾文學獎新論
· 纪实文学 写照苦难
· 是“文学奖”还是“人学奖”?
· 纪念君特.格拉斯逝世
· 序曲:惊醒是从梦境跳伞
· 莫言的「滿紙荒唐言」索解
· 经典文学与作家的故乡
· 评莫言《檀香刑》的国家主义倾向
· 米勒的文学手帕
【比较文学】
· 王维禅诗《鹿柴》英譯研究資料(
· 评傅正明译莎士比亚《理查王观世
· 略谈日本咏月诗的佛心禅意
· 《鲁拜集与中国文化》题诗
· 《鲁拜集与中国文化》简介,选载
· 傅正明: 魯拜集與中國文化
· 弘法大師禪詩一首
· 屈原放逐与珈音流亡
· 珈音的“爱之书”与儒家的仁爱观
· 珈音的“爱之书”与
【世界文学】
· 傅正明:纪念莎士比亚剧作集第一
· 動橋緩步 靜水深流(藏頭詩)
· 巴黎電影消息
· 傅正明: 魯拜集與中國文化
· 北國南思 傅正明己亥春聯
· 《鲁拜集》与上帝的三大宇宙游戏
· 韩秀: 日月星辰之间的一杯水
· 《狂慧诗僧》—别有出版行路难
· 「请西藏佛母向我的智慧鞠躬!」
· 《狂慧诗僧》三部曲选载(二)
存档目录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0/01/2022 - 10/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8/01/2020 - 08/31/2020
02/01/2019 - 02/28/2019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9/01/2013 - 09/30/2013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5/01/2013 - 05/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纪实文学 写照苦难
   

纪实文学 写照苦难

傅正明

《中国时报》2015年10月13日

这次颁奖,是数典忘祖的院士们「回到」瑞典文的「文学」概念的一次成功的尝试。第二个是「回到遗嘱」,即遵循诺贝尔所要求的「理想倾向」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准。

像往年一样,瑞典电视台在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宣布之前十分钟,邀请了三位贵宾前来座谈∶一位是图书管理员,一位是文学评论家,一位是出版家。电视台在贵宾前面的桌子上摆著多位热门候选人的代表作品,但评论家仅仅看好其中的一位∶肯亚流亡作家提昂戈(Ngugi Wa Thiong’o)。

十分钟过去,瑞典学院的新任常务秘书莎拉(Sara Danius)准时宣布∶本届诺奖颁发给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由於她的复调式的作品,堪称我们时代受难和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由真实人物叙述时代

镜头回到电视台,应邀而来的一位正好是亚历塞维奇作品的瑞典文版出版人。他和另外两位听了新闻都非常高兴,高度肯定了这次评奖。亚历塞维奇除了获得多种国际文学奖外,还曾获得瑞典笔会奖,可见她对於瑞典读者并不陌生,这次颁奖也不令人意外。

在诺贝尔官方网站的作者备忘录中,瑞典学院强调指出∶「由於她对政权的批判,亚历塞维奇一度寓居国外,在义大利、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地。」事实上,她从2000年起,度过了十年流亡时期。

亚历塞维奇之所以流亡,是因为自从卢卡申科1994年在白俄罗斯当选总统并连任四届,曾大规模侵犯人权,遭到「人权观察」和「国际特赦组织」的谴责。亚历塞维奇的著作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出版。

早在八○年代初,她的《战争的非女性脸孔》就完成了,但由於作者没有强调苏共在二战中反纳粹的作用,而是注重个人,尤其是妇女的声音,结果长期被禁止出版。直到在戈巴契夫八○年代後期的「开放改革」中此书才能面世。

出於诸如此类的原因,亚历塞维奇强烈谴责前苏联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审查制度」,後来还在给卢卡申科的一封公开信中告知他∶「你相信权力,我相信词语。」

亚历塞维奇相信的词语,或她看重的文学,在她的网站主页上,有一篇短文作了很好的说明。在这篇题为「对永恒之人的追求」的文章里,作者开宗明义说∶「我在寻找一种体裁,以便更贴近我对世界的观察,表达我在生活中的目击见证。多种尝试之後,我最後选择了一种体裁,由真实人物来叙述他们自己。在我的书中,他们叙述时代的主要事件,例如战争、车诺比核灾难和一个大帝国的垮台。」

回到最初的评选概念

瑞典学院十分看重亚历塞维奇的这种尝试。常务秘书莎拉在在宣布颁奖之後的英语访谈中说,这次评奖「拓宽」了文学的概念,赞扬作者找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在丰富的访谈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情绪的历史」,「灵魂的历史」。

在我看来,瑞典学院并没有「拓宽」文学概念,而是「回到」诺贝尔遗嘱的措辞和诺贝尔章程。在过去制订章程中,瑞典文的「文学」(litteratur),不仅指美文学或看重想像虚构的文学,「而且必须包括那些在其形式和表现方面具有文学和学术价值的作品」。换言之,瑞典文的「文学」概念,是一个囊括文史哲的概念。

事实上,在百年诺奖的历史上,也曾有极少的纯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获奖。2001年的常务秘书恩格道尔在颁奖给奈波尔之前说过∶这项奖今後应当多给历史学家、散文随笔作家和旅行纪实作家。一部份评委,更看重的是奈波尔批评穆斯林原教旨主义的两部政治色彩浓厚的旅行纪实作品,即《在信徒中间》和《难以置信》。

笔者早就在《百年桂冠∶诺贝尔文学世纪评说》(允晨文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瑞典学院应当「回到」诺贝尔章程对「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亚历塞维奇的著作,大多是散文随笔或访谈,例如,记述二战中儿童的故事书《最後的见证》、以苏军入侵阿富汗为题材的《锌男孩》、记述1986年的核灾难的《车诺比的悲鸣》,《车诺比的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大多是纪实作品。她的短小精悍的故事也不是虚构的短篇小说。作者有一句与人问答的话说∶「给我一本描写车诺比的幻想小说吧──没有,因为现实比幻想更荒诞。」

以文学声音抗衡权力

因此,这次颁奖,是数典忘祖的院士们「回到」瑞典文的「文学」概念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第二个「回到」,是八、九○年代担任常务秘书的院士阿连强调的「回到遗嘱」,即力求阐明并遵循诺贝尔所要求的蕴涵人文精神的「理想倾向」,以此作为评奖的重要标准。回顾近二十年来的颁奖,瑞典文学院仍然有偏离「理想倾向」的选择,因此遭人非议。

亚历塞维奇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她在其作品中,记述了苏联共产政权和後共产主义惨痛的历史,并且一直呼吁废除死刑。她抨击卢卡申科以苏维埃式的经济体制来控制白俄。她的理想倾向,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文学的声音作为一种比权力更大的声音,作为历史合力中的一种力量,给专制帝国的垮台添加最後压垮它的稻草。她同时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问题∶在专制国家的历史转型中,怎样防止权势者在民主的幌子下继续维持专制。对於作家来说,就是怎样以词语来抗衡权力。(中国时报)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