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 先问候老友们。很久没上万维来看看了。我的博园早巳一片荒凉,
蔓草丛生。真是怠惰了这片心灵小园。那天突然收到芹妮MM的来信, 她要我为"核桃树沙龙"写一篇小文,
主题要求和科学沾边的科幻小说、科学趣闻、灵异鬼怪、梦的解析等等。芹妮可是万维网的大才女, 多年来笔耕不息, 才情橫溢, 除了坚持写作,
每年还搞些文化沙龙活动。这个沙龙就是她主办的。因自己很久不动笔, 灵思枯竭不已, 曾想了几个话题, 好像都沾不上科学的边。最后还是考虑写点与中医有关的文字,
谈点中医科学养生。参考了一些听课笔记和中医经典书籍。在沙龙将要关门之前总算完成了才女布置的作业。
中医科学养生
一提到养生, 脑海里便浮现出一本圣书,
是我在学中医时最喜欢读的一本书, 就是《黄帝内经》。它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 是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
也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黄帝内经的确是一本奇异的书, 它不仅说的是医学, 更是医道, 它的真正作用不是机械性地对疾病进行治疗,
而是更像一位老师引导我们顺应自然的力量。学习黄帝内经就是学习如何依准我们的生命本性去做人和生活,是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 所谓养生, 就是保养生命,
采取各种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个养生目的也是医学的终极目的。有位名中医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內心的觉悟”。而中医养生, 第一讲的就是调养心神, 以养心养神为主要目的。第二讲的顺应自然, 天人相应,
即遵循自然界的四时之气, 阴阳五行, 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而对人体进行科学保养, 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那么第一讲, 怎样使心神保持安顺平和,
颐养心神? 我们说草木没有知觉, 尚且需要依靠灌溉, 而人为万物的精灵,
岂不有赖于保养。保养心神清静, 意念平和, 这是养生的根本, 也是养生的上上之策。保养的方法有数以万计, 简而言之, 其根本的方法就是以养神守气为主,
所有的养生之道都不超过这个原则。养生家把调养心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防病治病之良药。古人曰:神清志平, 百节皆宁, 养性之本也。所以养生贵乎养神,
不懂养神之重要, 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 是难以达到健康目的的。 那么养神之法概括起来大概有:清静养神、立志养德、开朗乐观、调畅情志、心理平衡等方面。简单说一下清静养神和立志养德。养神首在静养,
养生家认为静养之要在于养心, 心静则神清, 心定则神凝,
故养生莫要于养心清静为大法。其实道、儒、佛、医都有此主张。“儒曰正心,佛曰明心,道曰炼心,皆参修心学一事。万法唯心, 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
亦为精气神之主宰。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 心神清明, 气血和平, 身心的清流也有助于神气的内守, 精神内守了, 其气可绵绵而生, 然后安神定气,
不会生病。《內经》中所谓的:“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养神还需敛思。敛思即专心致志, 让心神集中专注,不散乱, 不昏沉, 排除杂念,
驱逐烦恼。专心也可谓神凝, 神凝则气聚, 气聚则神全。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 并非无知、无欲、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实验已证明,
凝神敛思这种自我调节能保持神经系统不受外界精神因素干扰, 使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极佳状态。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心神”来调节,
因而养神十分重要。 谈点古人的养生。古人相对来说比现代人懂得让情志安闲清静,
贪欲妄想不多, 懂得使真气调和, 精神内守。如白天观察世事的盛衰, 夜间观察气运的消长,
让自己的出入与它适应, 然后注意适时回避外界的虚邪贼风, 不让邪气轻易侵袭人体, 所以古人顽疾得的比较少。如今现代人为什么非常容易衰老,
人不到50岁头发已花白, 牙齿已脫落。怪病恶病特多。有人说这是时代不同的原因, 其实是违反了养生之道。现代人大多生活起居失了规律,
对身体保养缺乏谨慎。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不良的生活习惯上, 纵身于七情六欲, 为喜怒哀乐所主宰。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 说明情绪,
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最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 最能使人改寿短命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也许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人们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生活状态中。动不动怨天尤人, 常受仇怒嫉恨之困扰, 无一刻能享受太平安宁。人心情不悅, 情志就不遂, 人体气血就不会循经脉正常运行,
这样身体内脏就会造成瘀血瘀块。而中医认为, 人的疾病跟气血相关, 气血不畅就会得病,而且得重病。还有现代社会吸引人的东西诱惑人的东西太多。嗜好太多容易玩物丧志,
逸乐过度会变得邪恶淫荡。 有些人整日贪杯贪色, 把酒当成水浆一样贪饮, 以谬乱为正常, 纵欲不节, 贪图快意, 竭尽精气, 耗散真元。若经常过度耗费真气,
违背养生之道而活, 时间久了, 身体就会枯瘦, 病痛便会随之而起。 顺便谈点“性”养生。医学和哲学对“性”的认识,
可以使人丧失自我控制的冲动, 耗散人的体力, 并预示着死亡的到来。在不当的性行为中, 人的控制力, 体力和生命都会陷入险境。但人,
永远乐此不疲。古人所言:“房中之事, 能生人, 能煞人。如水火, 知用者, 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 立可尸矣”。这些话告诫世人, 欲不可纵。肾为先天之本,
肾精充足, 五脏六腑皆旺, 抗病能力也强, 则健康长寿。反之, 肾精匮乏, 正气虚损, 则五脏衰虚, 致使百病丛生。中国历代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贵族大臣妻妾成群, 生活放荡靡烂。虽然天天山珍海味, 美酒佳肴, 但到头来还是恶疾缠身, 早亡亦。据史料统计, 封建皇帝200余人,
平均寿命只有39岁。你想啊, 一年360日, 天天洞房花烛夜, 那个肾亏精竭人不早死才怪呢。(有点扯远了) 中医养生之道讲的是医道, 刚才已提过。依照经典谈道理, 把道理搞明白了, 自然就懂得去怎么养生了。不懂原理, 只能是人云亦云。中医的原理其实并不难,
从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中来, 从自然的风雨变化中来, 从天地间的四季交替中来。其实养生之道与儒、佛、道三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道虽不崇尚怪端异说,
但说起来也非常玄妙深奥。佛学、道家教导人们修身正心,立身行己, 也就是立志养德。 古人把道德修养作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德润身,仁者寿”的理论。他在《中庸》中进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寿”。他认为讲道德的人,待人宽厚大度,才能心旷神怡,体安舒泰得以高寿。古代的道家、法家、医家等,都把养性养德列为摄生首务,
并一直影响着后世历代养生家。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性既自喜, 内外百病皆悉不生,
此养性之大经也”。明代名人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养德、养生无二术”。由此可见, 古代养生家把道德修养视作养生之根,
养生和养德密不可分。养生考虑长远, 道德也考虑长远, 总之心向善把人做好了就是养生。 中医养生的第二要点, 讲的是顺应自然, 四时阴阳,
五脏应四时。 这个说起来比上面第一讲更有趣味。自然界有四时之气,
春夏秋冬之气, 而人产生于自然, 能顺应自然的变化而变化, 人与天都有四气, 天人相应。人喜怒哀乐的产生, 与春夏秋冬的变化是相统一的。喜气来自春天, 乐气来自夏天, 怒气来自秋天, 哀气来自冬天,
这是四气的本质。人若顺着自然之气, 保持与自然之气相通, 人体的阳气就固密, 即使有外界的贼邪, 也不能伤害人体,
这是因为顺应了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若违反了这个规律, 就会导致九窍闭塞, 肌肉壅滞, 卫气耗散, 这是不顺应自然所招致的损害,
并使正气逐渐削弱。 四时阴阳升降也是万物的根本,
万物生长变化都和四时阴阳是相应的。若与春天之气相违背, 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 导致肝气内郁而生病变。如果与夏天之气相违背, 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
导致心气衰弱。如果与秋天之气相违背, 则太阴之气不能收敛, 导致肺气胀满。如果与冬天之气相违背, 则少阴之气不能闭藏,
肾气就会衰弱。中医养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特点。顺从阴阳则生, 逆从阴阳则死。古人懂得的养生之道是:春养生, 夏养长, 秋养收,
冬养藏。所以我们也要懂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这个规律来进行养生。 五脏应四时, 也可说脏气就四时,
主要讲的是五脏之气与四时相应的治疗方法, 怎么来诊治。肝应春, 心应夏, 肺应秋, 肾应冬。治脏气之病必取法于四时,
还是说到了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如果把《脏气就四时》诊治说详细, 那几大页也说不完。简单归纳几句吧。 肝主春, 足厥阴少阳主治,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甘味药有缓急的作用, 比如用甘草之类药, 可以缓肝之急。 心主夏, 手少阴太阳主治,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酸味有收敛的作用, 比如五味子之类药。 脾主长夏, 足太阴阳明主治,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比如说苍术、白术,那都是温苦的药。 肺主秋, 手太阴阳明主治,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泄之。可以用苦味药来治疗肺气上逆,比如杏仁、薤白这类药是苦味的。 肾主冬, 足少阴太阳主治, 肾苦燥, 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
致津液, 通气也。 辛味药能够开散, 能够温通阳气。比如说, 肉桂之类, 肉桂是温药, 是辛味药, 辛散温阳, 可以化水而生津液。 总之中医养生要做到, 神形共养, 协调阴阳, 顺应自然,
饮食调养, 谨慎起居, 和调脏腑, 通畅经络, 节欲保精, 调养气息等等。说得更简单些就是, 好好吃饭, 好好睡觉, 不生气, 保持心情舒畅, 留心保养,
做到起居静动怡然自得。这就是健康生活的最简单又最实用的养生道理, 也是防病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