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雪山下的絳珠草
古印加帝國遺址當中,分為三類。民居和軍事建築,皇室建築,和宗教祭祀建築。在這些建築當中,只有皇室建築和宗教祭祀建築才有資格應用磨石互扣技術。也就是說,只有皇宮,神廟才有機會見到interlocking 的互扣石頭。 所謂的interlocking system 磨石互扣技術,是指石頭經過細緻的打磨,契合,不添加任何粘合劑而緊貼在一起,連一張紙也插不進去;不象民居和軍事建築一樣,用普通的石頭加上粘土(clay)粘合建造成牆。這些石頭經過非常細緻的打磨,每一塊在外表的形狀上完全吻合,而在內部則磨成凹凸的形狀,契合在一起,有點象中國的古代木匠用的這種契合的技術,但是由於他們用的是石頭,非常沉重,有些石頭甚至能有一噸以上。他們在山上建築的太陽神瞄和皇室建築所用的這些石頭和建築,單憑這個重量,就足以稱霸世界。 那麼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實際上,有很多專家教授也在研究這個問題,雖然沒有非常強大的統一意見,但是基本上有幾點共識:1. 他們有幾種破石的技術,讓石頭可以用這幾種方法,按照他們希望做成的形狀,先大略地砍開巨石;2. 所有的石頭都經過奴隸長時間的搬運和打磨;3.在放置石頭到相應的位置上,大家基本上同意,先放置好再按照旁邊的石頭的形狀進行相應的打磨。 印加帝國建築使用的石頭粗略分為三個等級,河石,山石,和路石。也就是說,最堅固最漂亮的,是河裡的石頭,其次是山上開採的岩石,最次等的是路邊隨便撿來的石頭。皇室建築如宮殿等,加上神廟,都儘可能地用河石建造,城牆和有些皇室居所也用山石,一般儲存糧食的軍事倉庫,民居,囚室等用的是最次等的石頭。而河裡的石頭先要從山谷中的河流打撈,搬運上山,才能開始打磨,可見工程巨大。 山上開採的石頭的好處是不必長途搬運。庫斯科城外一座被稱作薩克塞華曼要塞。距離庫斯科約2公里,海拔3701米,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裡的巨石建築以其獨特的構造顯示出軍事防禦功能,經考古發現,巨石建築均在事先設有設計模型,採石場會根據模型切割石頭,石頭運到現場,再根據模型安裝成型。巨石切割後不用水泥等粘合物,石頭和石頭直接拼接,地震不倒,石頭縫刀尖都插不進。石塊之間相互契合的這種精確度,及石灰石塊的圓角、石塊連接形狀的多樣性和牆體向內傾斜的設計,使遺址的局部在庫斯科毀滅性地震中得以倖存。 而運用磨石互扣技術,經過精緻的打磨建造的建築物,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馬丘比丘上的太陽神廟,和庫斯科城內太陽神大街上皇宮的宮殿牆的一塊有12個角的石頭。 我們先看看馬丘比丘上的太陽神廟。這裡堪稱馬丘比丘最精緻的建築。“…準確拴日於石,鑿石成山,在兩山之巔讓日神與月神相守,不論從天文地理,建築哲學,都是足以借鑑的文明。”首從以上評論看到,太陽神廟的位置非常精確,據稱也是一個天文學的建築,“這座太陽神殿堪稱是整個馬丘比丘最精緻的建築.它坐落在一塊巨大的花崗岩上,印加的能工巧匠們利用這塊巨石的自然形狀,巧妙地在它上面建起了這座特殊的太陽神殿.神殿與巨石連接的是天衣無縫。說它特殊,是因為印加人的建築物通常是四邊形,鮮少有圓形的.所以這座半圓形的神殿才顯得非同尋常。” “這個建在小洞穴頂部的神廟可以說最能體現古印加人在天文和建築學方面的造詣。它半圓形的造型加上它選擇的位置使它能夠捕捉太陽的運動,對天文有興趣的一定要看。” “從太陽神廟的窗口望過去 ,看到一排建築的窗戶都成一直線,朝向太陽照進來的方向。這是遠古的印加智慧啊~” 再看看庫斯科城內的這塊12角石頭。 以下是轉載:(馬蜂窩) “太陽神殿在克丘亞語中的原義為“黃金庭院”,有學者證實了這座印加遺址此前確實覆蓋着黃金。 太陽神殿在印加時期,主要用於宗教儀式,同時還作天文觀象台用。西班牙殖民者來到這座雄偉的神殿時,將其洗劫一空,今天人們只能看到僅剩的碩大的石牆。在遺址附近的太陽大街(Av El Sol)上,有太陽神殿遺址博物館(Museo del Sitio del Qoricancha),博物館很小,館藏除了印加文明的陶瓷、紡織品外,還有三具木乃伊及留有古代印加外科手術痕跡的頭骨。(順便提一句,古代印加的外科手術非常先進,尤其是頭顱骨縫合手術,在馬丘比丘山下挖掘除了的骸骨當中,戰士的頭骨有縫合的痕跡,證明他們有高超的外科手術技巧) 太陽神殿(克丘亞語Qorikancha)是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最受尊敬的寺廟,供奉太陽神因蒂。 其牆壁和地板曾經覆蓋純金,相鄰的庭院充滿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報告說“難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爾帕的贖金,大部分的黃金都來自太陽神殿。 西班牙殖民者拆毀寺廟,在其遺址上利用其基礎建立聖多明我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嚴重破壞了教堂,但巨大的,緊密相扣的石塊建成的印加石牆仍然屹立。附近有一個地下考古博物館,其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紡織品和偶像。” 上面的遊記所說的Av EI Sol, 西班牙語,相當於英文, Avenue of Solar, 太陽神大道。在庫斯科城內,是通往皇宮的街道,在宮牆上有一塊著名的有12個角的石頭,是運用interlocking 技術建造的典型。這樣的城牆能抵禦地震,因為石頭之間互相扣住,整個牆非常堅固。 裡面的博物館介紹了這個interlocking system 的石頭,看起來是怎樣的。 總結: 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山上的石頭在山體上,先進行爆破工作,方法有三種,一個是火爆,用繩子浸滿了油,然後按照想要爆破的形狀綁好石頭,點燃,繩子燃燒石頭一圈,然後用外力撞擊,石頭便沿着繩子被砸開。第二個是水爆,據說是用熱水,大致原理差不多,然後是琱琢,雕到一定程度,再砸開。 石頭按照大小開了之後,然後開始打磨。 如果是貴重的河石,按照石頭原本大致的形狀,打磨過程中,兩塊石頭磨出凹凸來,然後用輪滑或者槓桿原理,先放置於牆上,底下用一塊三角形的石頭墊好,方便打磨,磨好之後,移動底下的三角形的墊石,使之安放於正確的位置,便可大功告成。 這裡有一篇文獻,解釋得很詳細,以後有時間可以參考。 http://www.ancient.eu/Inca_Architecture/ 不好意思,上傳過程中有些文件太大要修改,所以圖片順序有點亂。不過都有說明,請參考說明就好。
庫斯科郊外古籍旁邊展出的intelocking rock sample
庫斯科皇宮內博物館展出的interlocking rock
歐雁台外面展出的interlocking rock
庫斯科皇宮博物館內展出的石頭的說明
庫斯科皇宮博物館展出的interlocking rock sample
薩克塞華曼要塞,山上的石頭
馬丘比丘旁邊的採石場
石頭工匠也做一些面具藝術品消遣
通往馬丘比丘的太陽門的路上, 據推測也可能是一個採石加工場,這裡的傳統,古時候工匠在這裡工作,他們將從家鄉帶來的小石頭放在上面,以表達思鄉之情。(當然,導遊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看到的石頭應該大部分是附近撿來的,以延續這個傳說/傳統)
薩克塞華曼要塞,石牆上的凹槽是飲水道,相當贊!
馬丘比丘的太陽神廟,這裡最為精緻的建築,整個太陽神廟是建造在一大塊石頭上的,可以對比左右他附近的牆,明顯石頭是低一個級別的
馬丘比丘部分民居,推測應該是皇室僕人居所。
馬丘比丘磨石加工場
庫斯科太陽神殿/皇宮遺址附近的太陽大街(Av El Sol),城牆上著名的12角石頭,內部便是interlocking rock,抵禦了大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