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了,刘立德关了空调,把车窗摇下来。山风带着雨后的微凉,清新自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吐出来,感受那种洗涤心肺的惬意。
今天不是节假日,通往“梨山风景区”的来往车辆不多,他把车速再放慢一点,沿着蜿蜒向上的山道欣赏路上的风景。有些朋友欣羡他五十岁起就享受退休生活,他把“好了歌”的头四句念给他们听,不无得意之情。他是一个茶农的独生子,出生在茶场里并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但是他的心向往大城市,于是搬到台北叔叔家,在那里念完了中学和大学,然后又到美国留学。学成回到台湾,进了投资银行,二十多年间晋身高管行列。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忽然急流勇退,只保留两家上市公司的非执行董事职位,基本上从商场抽身而出。退休后,按照他的心愿,他希望搬回台中,陪伴年迈的父亲,无奈妻子放不下医院的工作,他只好台北、台中两边跑。
那些年,他在台中的大部分时间会陪老父到梨山上自家的茶场住。父亲知道他无心经营茶场,就由他策划,把大部分股份半卖半送分给了资深的员工,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继续经营。五年前老父去世,他坚决辞去董事长的职务,不再参与茶场的事务,向公司买下十来亩茶树划做他的“自留地”。那十来亩茶树的种植、管理、采摘统统由茶场的员工负责,他向茶场交付管理费。他另外建了一个制茶工场,专门请人为他制茶,他自己从旁学习制茶工艺。他所制的茶并不用于销售,只是与朋友分享。为此,他又在茶场盖了几间竹棚来招待客人,并且起了个名字“试茗庐”,自撰一副对联:梨山不宜铺粤簟,篙庐何妨约吴僧。 茶庐的名字源于清朝 马曰璐的《初夏》诗, 对联则是借用了原诗的意蕴改写而成,请善书法的朋友写了,制成匾联挂起来。
梨山上早晚云雾缭绕,平均日照短,茶叶所含儿茶酚相对较少,降低了茶味中的苦涩成分。由于茶叶柔软,叶肉厚,加上果胶质含量较高,所以色泽翠绿鲜活、滋味甘醇有花香,而且耐冲泡。刘立德自产的茶叶不为牟利,自然是精挑细选,宁缺勿滥。他要求采摘茶叶的时间一定要在中午之后到下午四点之前,以便保持茶叶有充分的时间晒青。至于接下来的各样制作工序都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务求达到最佳品质。几年下来,自己的制茶、品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还交了不少茶友。
茶友中有人对茶具深有研究,具备丰厚的知识和鉴赏能力,刘立德虚心向他们学习,反复印证,对于茶壶的品鉴渐有心得,也收了一些好壶。他收藏茶壶并不以升值为标的,只要他觉得品相好或者有趣的壶他都会收。他收的壶既有光壶也有花壶,光壶之中有一把“灵泉壶”最为众茶友所称道,那壶线条圆润,转折自然,泡出来的茶温和典雅,韵味悠扬。用得多了,泥色深沉,更显古雅意趣。他还有一把“岁寒三友”花壶,也是别具特色。这是一把红釉瓷壶,壶体犹如竹节,壶壁上缀有松、梅花样,颇堪把玩。
车子转过碧绿溪旁的农舍就看到了自家的茶场。上个月来的时候,茶树的长势令人兴奋,过不了一个月,又要开采春茶了。他期待着今年炮制出更好的新茶来款待同好。
(宝岛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