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 (返回目录) 枪声是从一支走火的步枪中发出的。实弹演习中一个小伙子,完成动作后倒握着步枪站起身来,习惯性地将枪托往地上一敲,双手叠起来捂着枪口,往下巴一靠,正“哈哈……”一声,想与旁边站着的一个飒爽英姿的女红卫兵说笑。却不知怎么回事触动了扳机,一发子弹穿过手心,射入喉咙,从头顶穿出,“哈”字还没哈完,就倒在地上死了,脖颈伤口的鲜血像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突现眼前的血腥场面,引发了身旁那个女红卫兵的惨叫声。 众人手忙脚乱了几分钟。《红卫司》的二把手,被人称之为‘二将军’的,在大声命令红卫兵,说出发的时间已经到了,刚才已经得到内部消息,敌方只有三十几个人守着俘虏,枪支弹药也不多,趁他们还没来得及得到支援时,我们不能耽搁时间,否则将延误战机。千层浪也就此表态,他看了看那个自己打死自己的倒霉蛋的尸体,对大家说:“人死不能复生,他是在革命操练行动中而死的,重于泰山,不过,我们要把这个账算到敌人头上!同志们,出发吧……”于是,便指挥了两个棒小伙子,抬着尸体朝湖边跑去。这时,队伍中传出一阵呜咽声,有人附和,呜咽声越来越大。接着,头脑灵活的人带头念起了毛主席语录:“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大家又一起高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慷慨激昂,字字如钉,念了好几遍,才把哭声压了下去。 两辆解放牌卡车,载着满满两车《红卫司》先遣部队,扬起漫天风沙,浩浩荡荡地迅速行驶上路。二将军坐着吴小波开的吉普,尾随于后。 芦苇村沿河处,有一栋一层楼厂房,里面两个上了锁的房间,分别关着浑身伤痕的高瞻和十几个《红卫司》的年轻人。守卫这个俘虏营的任务,被唐晃分派给了一个中学生造反派组织《反到底》,《反到底》总共有一百多人,头头是一个名叫白明伟的高三学生。18岁的白明伟长得虎背熊腰,高大魁梧,从小就好动成性,喜欢打打杀杀。对他来说,这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巨浪来得正是时候,不用坐在教室里听那些无用的说教,是多么痛快的事情,浑身的能量有了释放之处。特别是到北京去串联回来之后,白明伟更是神气活现,拉起了一些铁竿子哥们儿,组织发展了《反到底》红卫兵,自己当头头,能对他人颐使气指,尽享权力的滋味,真是其乐无穷啊。 这次,白明伟带了三十多个精干小伙,执行《战地黄花》司令唐晃交给的守卫任务,激动无比,因为唐晃答应供给他们枪支弹药。可以玩真枪,这使白明伟感觉太刺激了,这也是他这次亲自带队来守俘虏营的原因。 白明伟侦查了一下周围的情况,特别看中了北边紧靠着厂房的一座高塔,那是原来化工厂的自来水供水塔,是当地少有的高建筑物。他刚走到厂房门口,准备回去找几个人爬到水塔上去观察观察,就听见噼里啪啦一片枪声。后边几个手下的红卫兵急急忙忙飞奔过来,把他推进门去,然后飞快地锁上了大门。其中一个看起来只有14、5岁的红卫兵,用手拼命捂着左边的耳朵,看着血从手掌缝隙流出,哭得满脸的鼻涕眼泪,战战兢兢地大叫:“一颗……一颗子弹……从这边飞过去,我的耳朵被打掉了啊!痛死我啦……” 白明伟使劲掰开他的手,的确好险,耳朵被削去了一半。白明伟顺手在那哭哭啼啼少年的衣服上撕下一个角,把他流血的耳朵给包好了,严肃地用教训口气说:“这算什么嘛!想想过去的革命先烈吧……一个毛主席的红卫兵,还好意思哭!” 白明伟在厂房里清点了一下人数,还好,32个红卫兵都在。几个胆小些的挤在一个房里角落里发抖,大多数人并不害怕,在走廊等候白明伟司令下命令,还有几个人,七嘴八舌地对司令出谋献策。外面仍旧是噼噼啪啪的枪声,打在厂房外面的石灰墙上,时不时地也有子弹从玻璃窗户上打进来,引起胆小的人堆里一阵惊慌。白明伟想,战场的确是考验人的地方啊,原来还以为这些人都是我精心挑选出来的,看来这几个胆小鬼是不能派用场的了。想来想去,脑中又出现了那个高高的水塔。听这外面的枪声,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厂房的南部正面。于是,白明伟叫了五个他认为最勇敢的伙伴,吩咐他们从北边的后门出去,由最敢于拼命的赖劈苟带队,带上唯一的一挺机关枪,几条步枪和子弹,爬上自来水塔的顶层,然后如此如此云云。 《红卫司》这边仗着人多势众,枪炮充足,啪啦啪啦地拼命乱打,二将军指挥吴小波等人抬来了几根大铁棍,准备撞开大门,又吩咐后面几十个人待门开之后立刻冲进去抢救俘虏。也不知道《红卫司》哪里来的内部情况,二将军连那两间锁俘虏的房门钥匙都搞到了。二将军胸有成竹,看来胜利在望。 突然,形势有了变化,“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连串的子弹从天而至,打得《红卫司》几十个人莫名其妙,对着天乱放了一阵子枪,子弹却仍然不停地从天边飞来。好几个人倒下了,血流遍地。站在门口握着铁棍的二将军也已经身负重伤,他正准备指挥大家撤退,却不料被大门口伸出来的几双手抓了进去,还有吴小波也被抓进去,两人一起成了俘虏。 众红卫兵没有了二将军的领导,惊作鸟兽散。水塔上的机枪还在继续扫射,人们无以招架,只好仓皇逃命,纷纷朝停在路旁的两辆大卡车飞奔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