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不列颠地主的博客  
I am a Chinese, living in the UK,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and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我的名片
不列颠地主
注册日期: 2015-08-24
访问总量: 444,09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我的京剧‘杨 失 伍’选段
· 《中英联合声明》依法保障人权和
· ‘港区国安法’开启香港的一国两
· 韩战爆发七十周年系列之二:谁点
· 韩战爆发七十周年系列之一:朝鲜
· 香港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成功与失
· 香港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重要完善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旅游】
· 中国兰州之行
· 八月份陕西宝鸡行
【非原创博文】
· 粟裕将军指挥的豫东战役
· 许世友、粟裕在济南战役中的角色
· <转载> 抗日战争中的“铁
· 谁说张灵甫将军不是抗日名将?
· 夫置之死地而后生---特种兵野战
· 书评: 《大清相国》
· 关于中国和印度的‘藏南’之争
· 名家说戏: 陈素真的豫剧《宇宙锋
· 专家评戏: 梅兰芳的唱腔点滴
· 看京剧名家怎样吐槽
【热点时事】
· ‘港区国安法’开启香港的一国两
· 香港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成功与失
· 香港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重要完善
· 这个真的是武汉病毒
· 庚子赔款,谁赔?赔给谁?
· 对这次武汉新冠病毒疫情的几点思
· 借死人来整活人
· 台湾选举后国民党的活路在哪里?
· 新年第一炮,伊朗吃个哑巴亏
· 祝贺英国保守党胜利,脱欧即将完
【英伦风光】
· 跟踪、记录‘昙花一现’过程
· 昙花开
· 叶落归根好,好沉重
· 魚翅瓜
· 初游马德里
【工程学】
· 门外汉眼里的新冠病毒、感冒、肺
· 美国成立太空军的理想很丰满
· 一句话捅了马蜂窝
· 聊聊飞机的可靠性
· 一则有关中国技术引进的往事
· 干它一票,迎接 WTO
· 再谈大飞机的制造技术
· 面条是如何做成的 (二)
· 面条是如何做成的 (一)
· 谈谈"3D打印"技术
【艺术】
· 我的京剧‘杨 失 伍’选段
· 《都挺好》揭示的社会问题
· 古诗赏析 (9) 春夜喜雨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八: 《西厢记》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七 张派名剧《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六: 生活不是绯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五: 张派青衣的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四: 关于"十旦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三: 张派青衣
· 闲谈京剧流派之卅二: 旦角的花衫
【文史】
· 《中英联合声明》依法保障人权和
· 韩战爆发七十周年系列之二:谁点
· 韩战爆发七十周年系列之一:朝鲜
· 说说袁世凯和一个华人思维的怪圈
· 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
· 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之战(6补
· 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之战(5)
· 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之战(4)
· 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之战(3)
· 抗美援朝战争的长津湖之战 (2)
存档目录
02/01/2021 - 02/28/2021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闲谈京剧的流派之二十二 : 尚小云先生和他的尚派旦角艺术(再续)
   


说到武功卓越,那是尚小云先生在旦角行当里的一面门面招牌,为此,上一谈当中俺特意把杨小楼这位武生泰斗请来作为参照物,给尚先生当了一回托儿,也顺便扯了几句武戏文唱。不过,打得再热闹,也不会是这样一位旦角宗师的主要家当。只是文武昆乱的功夫齐全了,无论演什么戏都得心应手。曾有文介绍说,在那一代艺人当中,以尚先生演排过的剧目最多,又说,失传的戏也最多。也许会有人惋惜? 地主以为,创新的本身就是一种对成就感的享受。这也表明尚先生艺高人胆大,只是未得以留存并传承,未免可惜。有这种特色的人物,恐怕在科技界更多一些,只是这种人在外人眼里的“成就"和"知名度"要差一些,不如那些精于守成的人。地主读本科时的导师王先生,五十年代由清华大学派留苏副博士后到一个机械部的高校建新专业,为元老,数不清的科研成果与应用,著书立说却少,人称其科研特色是"狗熊掰(玉米)棒子",意思是说掰一个扔一个。也许,尚先生也是这一类人。这么说,只是为了区分这几位旦角宗师的从艺特色,比如梅大师有精心雕琢的所谓"梅八出",特别是贵妃戏和虞姬的唱和舞,程祖的"锁、春、荒"等也是光芒四射并惠及弟子三四代,这都是勤于雕琢、善于经营者。遗憾的是,尚先生的经典剧目则留传下来的并不多,不是大师的遗憾,而是我等无缘欣赏到那些原创。若说这也是一个"特点",那是"失去了的艺术的特点": 谁说曹雪芹的八十回《石头记》不是经典? 谁又敢妄言少了胳膊的维纳斯不是美女? 

由于留存的剧目少,况且有限的资源也不是想看就能看得到,更不是想看就有时间和心情去静心地看。在此,仅介绍尚先生的三出戏,即《武家坡》、《汾河湾》和《乾坤福寿镜》。

《武家坡》是一出折子戏,前边在介绍程派名旦时己经说过剧情,这里只谈对尚小云音配像《武家坡》的一些印象。这出戏的录音由尚小云和方英培分别饰演王宝钏和薛平贵,配像的是尚氏梨园世家的第三代尚慧敏和尚继春。

这出戏中的旦、生均是循规蹈矩的传统唱腔路子。若是想仔细领略尚派青衣的铜喉铁嗓和特色韵味,这几段西皮腔都是不错的标本。所选的这个版本充分体现了尚先生的甜而透亮的金嗓子,真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声音。再配上尚慧敏的身段儿、眼神和一举一动,看到的是一位相府的千金经过十八年的独守寒窑的平民生活,己蜕变成了一介普通的村妇。与程、梅两派不同的是,从这位王宝钏身上和言谈举止中看不到了原来那位"官二代"的丝毫优越和高贵。她的机智甚至于加上少许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多是在守护她的自身安全,这也在情理之中。这种气势是通过宝钏的肢体动作体现出来的,也说明武功的确是尚派的强项。老戏迷们都知道,尽管说京剧的剧目原创的、改编的、保留的有不少,现在在戏台子上支撑起台面的也仅有这十几、几十出戏,而《红鬓烈马》的《武家坡》和《大登殿》两折却是各路生、旦演出的最基本剧目。目前能按尚小云的套路唱下来的,真是奇缺,他的唱腔,甭说是再造,高仿一下也很难。与其他流派程、张、梅、王等相比,这个"音配像"版本出彩的不仅是唱腔,还有尚慧敏的配像。说她浑身都是戏,一点不算过份。那台步、身段和水袖是旦角的青衣花衫的"标配",算不得希奇。但是,王宝钏在这五十多分钟的舞台表演中不断变化的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与剧情的配合那叫紧密,即使把声音关掉,也是一部绝妙的哑剧。例如,当被官爷(夫妻未相认之前)调戏,送她一锭大银,"打首饰、置簪环,做一对少年的夫妻就过几年哪"时,宝钏不仅连唱带张扬地怒骂: "与你娘做一个安家的钱,买白布,做白幡,XXX,留一个孝子的名儿在那天下传"。最后一句唱的同时,直向右前方紧出几步,是形意拳的步子而不是传统的台步,既体现了尚家武功,也把一个被激怒的民妇的形象演得入木八分。说到这里,再扯几句青衣的演变。狗狗上说,为了使以唱功为主的传统青衣更有表现力,将武旦刀马旦的玩艺儿加进一些,称为"花衫",也更好看。一般说来创立"花衫”行当的是梅兰芳和王瑶卿。以地主看来,说某某行当是谁谁创立的,仅是后人的一种简单化处理,也是一个伪命题。别的艺术大师不说,像尚小云这样文武昆乱的全才艺人,没什么他演不好演不了的戏。嘿嘿,这也是敢在《四五花洞》中坐二望一的资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夫妻相认之前薛平贵"戏妻"的多个回合的对话(念白)中,尚小云的念白不同于梅程的那种学究味儿的韵白,听不到多少湖广音,也不完全是京白,而是他自己特有的腔调。很多的字的发音夸张,增强了些对人物的表现力。并且许多句子的末字的尾音上挑,明显有别于程梅的下行音。对于这种发声特点,地主却并不是第一次听到,因为这出戏听过不下十个版本。最初是赵秀君与张克版、王蓉蓉与杜镇杰版都是这种尾音上扬,是张派。再听张君秋谭富英版当中宝钏的念白也是这个味儿,特别是和张君秋在他的自编剧目《状元媒》、《西厢记》中的念白相比较,简直判若两人。地主联想到张君秋曾是尚小云弟子,拜没拜过师不知道,这出《武家坡》应该是循尚小云的路子。然后,张派弟子们基本上传承了这出戏中的这种念白的风格。当然,地主也并未深究,一点愚见,不一定准确。

既然说到这出戏,再多几句嘴,对比一下京剧老唱片和当今舞台。地主曾仔佃品赏一些流派的原创者、亲传弟子、再传弟子的同一段子,例如杨派"洪三段"。凭良心讲,单论唱腔艺术的诸个基本元素,论声音之宏亮、吐字行腔的韵味之丰满、乐队文武场面的烘托等,后一代们都传承得非常好,其中之优秀者甚至是有过而无不及。当然他她们也深受观众喜爱。但是,总有一批人持别钟情于老唱片。为何? 地主的体会是,老唱片中的戏味最浓,虽然音色不完美、京胡也单调。老艺人们演得不温不火,唱的是"生活的节奏"。包括一些老票友,象夏山楼主、程君谋等,都水平高得成了流派的传承者。而现代的传统戏的唱念,太高端,声音高亢得达到专业演员的极限了,有时听得直为他她的嗓子捏把汗,哪里还有心思去品什么戏味儿,只剩下悦耳的一丝快感。有一位旦角大艺术家,有样、有嗓、有腔、有情、有奖,啥奖都不缺,可唱出来就是缺戏味儿。可别问地主又说谁呢,打死也不会说! 

总之,审美会有疲劳,品戏乐此不疲。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