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史上往往有一些偽命題。何為“偽命題”? 基於對事實真相的扭曲理解之上的提問。例如,許多人問,淮海戰役是誰指揮的? 濟南戰役是誰指揮的? 注意,這裡的“誰”是一個單數表達,換言之,提問者的立足點是,這個戰役是由一個人指揮的。因為明顯與歷史不符,故而稱之為偽命題。
濟南戰役是中國大陸國共戰爭時期在山東境內的一次戰役,共軍攻、國軍守。近十餘年來,網絡界、軍史界至今爭論不休的是,究竟是粟裕還是許世友指揮了濟南戰役。 其實,先將腦袋用涼水沖一下,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先去讀史,將戰役的提出、籌劃、布置、職責與執行、戰況與戰果都搞清楚了,許、粟的角色就清楚了。 有兩種解讀互不矛盾。 其一,若將濟南戰役理解為攻克濟南城,則許世友是攻城總指揮,粟裕是統帥華東野戰軍全軍的代司令員、代政委,並未直接指揮攻城戰役。 其二,後世所稱的濟南戰役是華野根據軍委指示而組織的一次戰役,粟裕主持了在曲阜召開的華野作戰會議和對整個戰役的部署並報軍委批准。戰役包括以十六萬人部隊攻城、以十八萬人打徐州方向弛援之敵。此後,許世友被軍委任命為攻城部隊的總指揮,在華野統一部署下指揮攻城作戰。粟裕以華野統帥之職直接指揮打援兵團。
下邊所轉是著各粟裕研究者張雄文先生的一篇文章。
----------------------------- 張雄文 粟裕:濟南戰役無可爭辯的統帥 2010-01-30 10:15閱讀:2,265 粟裕:濟南戰役無可爭辯的統帥 60年前,遵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華東野戰軍(華野)全軍進行了濟南戰役。短短8天,即攻克濟南,全殲守敵10萬餘人。濟南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戰場殲敵最多、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戰役指揮員的正確指揮,是濟南戰役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具體策劃和指揮了這次戰役,為濟南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央任命粟裕代理陳毅職務,領導華野全軍 濟南戰役時,主持華野軍政工作的最高領導和指揮華野全軍的是粟裕。1948年5月9日,為加強中原區工作,中共中央決定,調陳毅任中原局第二書記(鄧小平任第一書記)兼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中野)第一副司令員(劉伯承任司令員),名義上仍兼華野司令員和政委。鑑於陳毅已不在華野總部工作,中央決定,他的華野司令員、政委和前委書記職務均由粟裕代理。5月30日,陳毅離開華野總部,6月14日,到達河南寶豐縣中原軍區就任新職。 這時,距濟南戰役開始還有三個多月,軍委還沒有提出進行濟南戰役。顯然,代理陳毅華野領導職務的粟裕已是華野的最高領導,濟南戰役由粟裕指揮是順理成章的。 粟裕為軍委確定攻濟打援作戰方針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個大戰役必須有正確的作戰方針作指導。軍委和毛澤東經過慎重研究並吸收了粟裕等人的正確意見,為濟南戰役確定了“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攻濟打援是在新條件下的嶄新戰法,這個作戰方針的形成和完備有一個過程。 1948年7月13日,華野山東兵團攻克兗州,隨後,進行濟南戰役提上了軍委的議事日程。7月14日,軍委給粟裕等人來電,提出“擬令許譚(指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野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於攻克兗濟(指兗州、濟寧)後,休息兩星期,即向濟南攻擊。”與此同時,軍委又多次致電許譚,要求他們乘勝奪取濟南。許譚研究後報告軍委,決定幾天后開始“搶占飛機場及攻擊濟南外圍”。粟裕對軍委來電進行了慎重周密的思考研究,他認為濟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敵人有10萬重兵把守,而且在徐州附近還有3個兵團17萬人的機動兵力可伺機北援。以山東兵團的10萬兵力攻城在兵力上不占優勢,既攻城又打援更難以勝任。因此,粟裕等人復電軍委,“建議許譚與我們爭取時間休整一個月,而後協力攻打濟南,並同時打援”。隨後,軍委批准了粟裕等人的建議,並要粟裕在休整後提出下一步的作 戰計劃。 1948年8月10日,粟裕等華野首長向中央軍委上報下一步行動的三個作戰方案。其中第三個方案是:“攻占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並認為以執行第三個方案為最好。8月12日,毛澤東為軍委起草復電,同意攻濟打援,並明確指示:“我們目前傾向於攻城與打援分工協作,以達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之目的。”此後,軍委和毛澤東又對“攻濟打援”方針作了進一步的闡發,使之更加完備。軍委指出:“我們不是要求你們集中最大兵力,不顧一切硬攻濟南,這樣部署是很危險的。”濟南戰役的“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可見從軍委和毛澤東確定的“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看,攻占濟南是主要目的,打援則是保證攻濟成功不可缺少的手段,二者是同一個戰役的兩個部分。 粟裕指揮華野全軍進行濟南戰役 1947年9月後,華野分為外線兵團(西兵團)、內線兵團(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三部分。因山東兵團和華野總部率領的外線兵團不在一個戰略區作戰,故直接受軍委和華東局領導和指揮。濟南戰役時,華野的三部分由過去一年分別獨立作戰變為全軍集中作戰,又混合編為攻城與打援兩大集團。這種情況難免會給參戰部隊的統一指揮和相互協調帶來一些困難和問題。在陳毅離開華野後,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了。為了保證濟南戰役的勝利進行,就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和協調好指揮關係。 許世友因病沒有參加華野前委擴大會議,於1948年9月10日到達山東兵團部,途中對攻城部署提出一些不同意見。針對上述情況,毛澤東專門電告許世友,明確指出:華野總部對濟南戰役的“作戰部署是根據軍委指示決定”,“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指許世友、譚震林和王建安)擔負,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就是說,粟裕是整個濟南戰役華野全軍的指揮,許世友是攻城集團的指揮,是受粟裕領導和指揮的。毛澤東的這個十分明確的重要指示,在當時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在,它也是我們分清誰是濟南戰役總指揮的重要依據。 粟裕主持確定了濟南戰役的作戰方案 為貫徹落實軍委確定的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和各項指示,1948年8月下旬,粟裕在曲阜主持召開了有縱隊以上領導參加的華野前委擴大會議,制定了濟南戰役的具體作戰方案,並報軍委批准。這個作戰方案的基本內容是,以攻濟為主要目的,並求殲援敵之一部,堅阻援敵不能迫近濟南,以使攻城集團有足夠的時間攻占濟南。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決定由14萬人組成攻城(濟)集團,占參戰兵力的44%;由18萬人組成打援阻援集團,占總兵力的56%。這個方案做到既以足夠的兵力攻城,又以主力用於打援,充分體現了攻濟打援方針的要求。濟南戰役就是按照攻濟打援方針和這個方案進行部署並取得勝利的。 除上述作戰方面的部署外,以粟裕為首的華野總部,還發布了一系列指令和計劃,對各項工作作了全面部署。9月1日,發布《濟南戰役政治動員令》,響亮地提出“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粟裕等人還發出關於濟南戰役政治工作指示、告後方全體同志書、戰勤計劃、處理俘虜原則規定,對有關工作作出部署和安排。華野總部這些決策及其部署落實,保證了濟南戰役的順利進行和勝利。 粟裕正確處理了作戰中的重大問題 從戰場實際出發,正確判斷和選擇重點是攻城作戰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粟裕認為,濟南守敵以東線為重點,西線守敵吳化文部戰鬥力較弱,可能會起義從而使敵防線出現缺口。同時,攻下位於西郊的飛機場,可切斷敵人兵力和物資的補給線,給敵以沉重打擊。因此,粟裕決定將攻城兵力重點用在西線。攻濟開始前,攻城集團指揮員來電建議,將攻城西兵團的一個縱隊調到津浦鐵路以東。粟裕復電強調:“攻濟之第一步要求,似宜以迅速攻占飛機場,斷絕敵人空援為目標。”由於攻城仍按原定部署進行,後又將作為預備隊的13縱加入攻城西兵團,1948年9月18日我軍即以炮火控制了機場,迫使敵人停止了空運,堵死了敵軍的空援之路。 9月19日晚,吳化文率2萬餘人起義。粟裕抓住這一有力戰機,於20日電告許世友、譚震林和攻城西兵團指揮宋時輪、劉培善,指出:戰局可能迅速發展。望令各部迅速向商埠攻擊,得手後,則全軍全力攻城。經過激烈戰鬥,我西兵團將商埠之敵2萬餘人全部殲滅,東兵團也掃清了城東敵人的地堡群,準備攻城。22日晚,我軍對外城發起總攻,至23日占領外城大部。當晚,又對內城發起總攻,於24日黃昏攻占偽省政府,全殲內城守敵,濟南戰役勝利結束。 在華野總部的指揮下,我18萬打援阻援大軍,在運河兩側的鄒縣、滕縣、巨野、嘉祥地區,布置多道陣地,構築強固工事,做好打援的充分準備。蔣介石雖三令五申,嚴令其17萬援軍火速北上,以解濟南之圍,但在我強大打援阻援大軍嚴陣以待的威懾下,其各路援軍遲遲不敢貿然進犯。至濟南解放時,有的未及與我打援部隊接觸即掉頭逃竄,有的則尚在集結中。由於斷絕了敵援,我攻城大軍才能無後顧之憂,放手向濟南守敵連續猛攻。困守濟南之敵,則更加喪失鬥志,在我軍有力打擊下,迅速土崩瓦解。大量援敵雖想但不敢北援濟南,我打援大軍不戰而勝。可見,打援的部署雖沒有實現殲滅部分援敵的設想,有點不過癮,但卻有力地起到保證“攻濟”順利進行和迅速勝利的作用,對濟南戰役的勝利是功不可沒的。 總之,粟裕是整個濟南戰役的指揮員並作出重大貢獻。這既是歷史的真相,也是黨史和軍史界的共識。 文章選自《濟南時報》2008年9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