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孙文二次革命后,直到如今的华人舆论圈、史学界,对于袁世凯的指责、评论,几乎众矢之的在于他当了几天皇帝,硬是以一己之力拉着历史的车轮走了几步回头路,然后面对整个社会的舆论和政治军事压力,又不得不脱下了龙袍。 事实确实如此,但是作为全社会的理解力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未免有些‘初级阶段’了。 之所以说水平停留在‘初级阶段’,是仅仅停在了官位子上,根本没有看到一个伟人的作为在于他和他领导的群体对于社会的贡献,而像他这样的伟人最为关注的,恰恰不是他的官位和权力的登峰造极,而是一个名,‘名利’之名,‘青史留名’之名。 纵观袁世凯的仕途一生,他早年也算是出身于行伍世家,袁家是河南项城的一个大户望族,所以袁世凯尽管走文官科举的道路不畅,他也从入伍扛枪这条路上被领进了门。一个人只要有那份天赋,给一点阳光一定能灿烂,也就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袁世凯作为一名朝廷外派商务主管,在大清的藩属国朝鲜抓到了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具体的细节不表,他在对日斗争中的作为引起了高层统治集团的注意。 此后,作为晚清的一代名臣,袁世凯以他的能力,一次次为朝廷办成了重要的差事。他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成为晚清和民国之初的重要武装力量,六镇(师)的新军,唯他的马首是瞻。他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支现代的警察部队,绕过八国联军对华不平等条约约束而巧妙行使了部分国家主权。 在史学界和舆论界,孙文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言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之父’云云。正如某位大军事家所言,‘干大事者不拘小节’,有几人关注过孙文搞了那么多年革命的资金来源到底是哪里?有人回答说,是南洋华人的海外募捐。不错,这个可以有,但是够用吗?别忘了孙文,孙逸仙,又名‘孙中山’,‘中山樵’,他可是长期以日本为基地来进行一系列的反清活动的。日本是什么角色?是当时的中国政府的死对头。国民党的成立就在日本的支持下才发生的。 再回到袁世凯,在孙文一次次的革命活动中,终于等来了驻扎湖北武昌的新军的倒戈,即所谓的‘武昌首义’,并最终导致了清廷倒台、民国建立。追溯中国所有的有案可查的历史,不包括神话故事,凡是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央政权交接更替的,其最大的好处是民众避免受刀兵之苦。是袁世凯以他的实力和运作,使得清廷被迫同意和平地交出权力,也使得南京的民国临时政府被迫同意接受政权和平移交的倡议。 在袁世凯的所有这些作为中,他留下的是一次次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他的作为, 相反,没有几个人在乎他的官位的升迁。袁世凯的这些贡献和作为是可以为后世刻意地忽略的,因为文人们为了所谓的政治正确。但是袁世凯的这些贡献和作为却不容抹杀,也抹杀不了。 最后回到核心问题,袁世凯为什么要当皇帝?当然,一个人可以一拍脑袋就回答,‘他就是要当皇帝’,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袁世凯一生的作为,他是可以和曹操齐名的大战略家,他难道不明白曹操不当皇帝的缘故吗? 可以说,袁世凯败就败在‘民主’二字。建国之后就要施政,国民党那一帮政治家,一切的作为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不是与袁世凯合作共同谋求国家的发展。换言之,作为一个‘在野党’,他们的最高目标不在于政权和政府机制的建设,不在于服务于民生,而在于谋取国家的最高权力、全部的权力。那位如果不相信这个判断,就看看一百年后的今天的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国民党和民进党就行了。所谓民主国会的运作,就是为了反对。老袁,他一个从晚清的政治泥潭里摸爬滚打半辈子的曾经出将入相的权臣、政治家,在作为一个大总统要施展抱负之际,遇到了一帮政治混混,简直就是《水浒传》里卖刀的青面兽杨志遇到了没皮大虫牛二。要施展他的抱负,只能是先获取施展抱负的权力。当时的中国还是仍然处于共和和君主立宪的十字路口,回头走几步也是一种选择。 但是,袁世凯显然低估了各种阻力的强大。在那种条件下,他没有当皇帝的绝对条件(就连北洋的冯国璋都反对他称帝),却要霸王硬上弓去戴那顶皇上的帽子,果然就招来千夫所指,不得不灰溜溜地退位。 所以,成败论英雄,袁世凯可以说是一世英名,以他的短寿成功了应该有二十年,最后失败在一次称帝上。 他的失败,既是他个人特别是袁氏家族的失败,帝王社会,起码是名义上的帝王社会,已经翻篇儿了。他却要刻舟求剑,岂能不败? 他的失败,更是中国民主的失败。袁孙合作,‘天下为公’,原本是可以齐心合力推动中国的进步的,是国民党的私心,以民主的名义造就了民主 体制的失败。接着,在中国这个大戏台上把从满清到民国的政权交接的文武戏码接着往下唱,将近半个世纪后才基本上实现了天下一统。 所以,归根结底,事情坏就坏在求官位、争利益的人太多,干事情的人太少,而对于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又往往过份地关注这个人物的官职,特别是当没当过皇帝。可以说,帝王思维,早已渗透到了骨子里。不过话说回来,在中国文化这个圈子里,权力的追逐又是客观的实际需要。如果手中没有权力,你能干成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