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追追追(八)洋泾浜英语和东亚病夫 老上海租界时期,洋泾浜是一条分界河,河北岸为英租界(后来又改称公共租界),南岸则是法租界。
租界里生活着各国人民,为此需要相应地配套设施和服务,这些服务大多数由本地华人来提供。本地人为了和洋人打交道,就开始学起了英语,只不过他们说的英语很不标准,通常就是用中文的语法嵌入英文单词来表达意思,这就是所谓的洋泾浜英语。洋泾浜英语虽然不正宗,却也管用。直到今天,上海人如果要形容某人某事不地道或者不登大雅之堂,仍然还会说:“侬个盘友洋泾浜嘛(你这家伙不正宗)!”
有个英国人在她的老上海回忆录里,记录了一件有趣的关于洋泾浜英语的故事。说她有一次参加一个酒会,在宴会中,她听到女主人把佣人交到跟前说:“boy , go topside, cache one piece blow rag, puttee stink water, bring my side.” 意思是说:仆人,上楼去,拿块手帕,在上面撒点香水,拿来给我。”懂英文的人听了这恐怕要笑破肚皮,因为这主人是照着中文的语法在说英语,显得十分滑稽。虽然滑稽,但老上海的外国人为了和中国人做生意,同样也要说洋泾浜英语,以至于有些刚中国来的西方人,一开始常常听不懂自己同胞在讲些啥。 再后来,洋泾浜字典应运而生。洋泾浜字典有趣之处在于语法完全乱了套,比如:英文里面的I can not(我不能)到了这种字典里,就成了my no can, 更逗乐的是,由于当时在各地租界里做生意的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宁波人和广东人,所以竟然也有宁波话和广东话的双语字典,真是太好玩儿了! 当然,洋泾浜英语只不过是中国国门打开后,中外交流初期的产物,随着后来懂英文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洋泾浜英语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历史上有一件关于洋泾浜英语的事,却不得不提,这就是关于“东亚病夫”由来。 本来,英文中“sick man”一词,在西方人习惯用法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政府的不作为或不入流。比如,欧洲人会用sick man来形容俄罗斯,因为许多欧洲人认为俄罗斯不是欧洲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政府做事的方式和西方社会格格不入。 清朝末年,清政府昏庸无能导致中国内忧外患,这令当时一些具有民族使命感的中国知识分子心急如焚。1896年10月,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的一位英国作者,为了批评清政府腐败无能而使用了sick man这个词,随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可能是为了激励和鞭策中国同胞,就把sick man解释成了外国人歧视中国人体质和精神面貌的“东亚病夫”,这在当时确实激发了许多同胞抗击外敌复兴中华的民族情绪。可以说,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动机应该是高尚的,只不过,却也给中国人自己扣上了一顶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耻辱的帽子以及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所以说,不懂英文并不可怕,没有知识才最可怕。没有知识,就会被有知识的人操纵,如果这些有知识的人通过政治宣传propaganda来操纵民族主义情绪,那才是最可怕的。“东亚病夫”跟“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如出一辙,同样也是洋泾浜英语经过编辑后的政治宣传propaganda。 图片Google
文学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