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追追追 (九)爱因斯坦日记里的中国人
1922年11月13日,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乘坐的日本北野号邮轮抵达上海,他将在上海做短暂的停留之后,前往日本访问讲学。
旅行线路 在此之前,《相对论》已经由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传到了中国,人们开始认识爱因斯坦。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的时候,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相对论》,并称爱因斯坦为“近代最出色的伟人之一”。 本来,爱因斯坦打算借着此次去日本的机会,顺道来中国讲学,因此在他的时间表里预留了两三周的时间,希望能在北京或沿海城市诸如上海发表演讲。一直到出发前,他仍然还在等北京的回复,但最终由于沟通的障碍以及其他原因,爱因斯坦只能放弃了这个计划。 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的天才,在还不到30岁的年纪,就已经被公认为物理学领域的权威,他36岁发表了《广义相对论》,40岁时便已经家喻户晓了。1922年,也就是在他远东之行的途中,爱因斯坦由于《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获得了1921年(延迟一年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抵沪前,爱因斯坦已经从邮轮上的收音机里得知了自己获奖的消息,所以当他一抵达上海,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就立即向他正式递交了诺贝尔物理学获奖通知书。 因此,虽然爱因斯坦只是路过,但上海人民依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热情款待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其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当日,爱因斯坦一行游览了豫园,城隍庙,还在上海“小世界”欣赏了昆曲。据说,当他来到南京路的时候,青年大学生们见到是爱因斯坦,便激动的把他抬了起来,可见大家是多么的崇拜他呀!而爱因斯坦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极大兴趣,对美食和美景赞不绝口,显得兴致盎然。
和上海的一些知名人士合影 然而,最近一本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年爱因斯坦远东之行的日记,却揭示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那时对中国的真实看法。在日记里,这位“科学之神”毫不保留的展示了他对中国人的偏见,并单纯的从物质层面去解读中国人和中华文化,其言语之刻薄令人震惊。 爱因斯坦的这次旅行,于1922年10月8日从法国的马赛港出发,途经地中海,阿拉伯半岛,印度洋,以及南中国海,在新加坡,香港,上海等几个以中国居民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停留。 11月2日,爱因斯坦到达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这一段旅程里,他对中国人的评价或许还算是客气的。他写道:“中国人或许能用他们的勤劳,节俭和大量的生育后代来控制所有其他国家,好比新加坡。他们作为商人而受尊敬程度远大于在这方面不大靠谱的日本人。。。’’ 一个礼拜之后,爱因斯坦到达香港。这时的他虽然也沉醉于维多利亚湾的美丽和惊艳于太平山顶的夜景,但是却无法面对中国村落的贫穷与肮脏。他写道:“那些可怜的男人女人们,他们每天搬运石头却只为了获取每天五分钱的报酬,冲着这点来看,中国人的强大的生育能力或许是由于对经济不敏感而招致的惩罚。’’
对香港的印象,包括中英街 随后的一天早上,当天他和夫人艾莎来到中英街,他又这样写道:“。。。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是坐着而是蹲着的,就像欧洲人急的时候躲到灌木丛里放松一样。。。”随后又说:“我注意到他们男人和女人之间几乎没什么区别,我不明白中国女人到底有什么致命的诱惑,使得中国男人在她们面前失去抵抗力,而甘心情愿的为她们繁衍后代的。”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爱因斯坦认为亚洲女人的体型娇小,身材不够性感,无法和他的那些体型丰满的西洋风流情妇们相比才这么说的吧。 在上海逗留期间,尽管爱因斯坦受到了国宾般的礼遇,也依旧无法使他对中国人产生好感。他在日记里写道:“狭小拥挤的街道,一窝蜂似的行人,身上满是污垢的人力车夫,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各样没完没了的恶臭。。。饱受生活折磨却温顺驯服、无精打采、没有任何斗志的人们。。。像牛马一样的工作着却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动物群落一样的民族,人们腆着个肚子,总是紧张兮兮的,更像机器而非人类。。。”
对上海的印象
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忠实地记录着从他眼里所看到的物质现象,却没有分析物质背后的隐藏的深层次的内容。 这或许和他专心科学研究有一定关系,毕竟,一直躲在象牙塔里人,不出来走走看看,真的很难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别的式样的人。 好在,爱因斯坦后来由于自己也遭受纳粹的种族迫害而不得不逃亡美国,这才终于意识到从前自己思想上的狭隘和人文精神的缺乏。随后,他轰轰烈烈的投入了美国的民权运动,从这点来看,爱因斯坦也算是为了纠正自己的偏见做出了努力,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总算是没有辜负了自己的“伟大”。
文学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