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这三个主义的关系层层递进,其搅屎的境界却不分伯仲:假如说种族主义是搅屎棍的尾,那么爱国主义就是搅屎棍的头。 看上去很美的爱国主义其实并不那么美,除非特殊时期有特殊需要,比如当一个国家面对外部侵略,由于抗敌的缘故需要全民族团结以此来提高战斗力,从而达到击退敌人的目的,这个时候爱国主义或许是有效的。除此以外讲爱国主义,更多时候只会把人带入狭隘的思想境界,让人作茧自缚。 我家的一位老朋友,在这儿且称之为老师,老师用他的大半生,亲身体验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这三大主义对他的捆绑。 老师在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以鹤立鸡群的姿态从众考生中脱颖而出,几年后即取得了公费留学英国的资格。当时他的导师是一位著名教授,随后成为了皇家科学院院士。这位导师当时很器重他,在他博士毕业时即给出了博士后的offer。老师刚开始应允随即又反悔,其原因据他说是因为受不了英国人那老牌帝国主义的傲慢态度以及英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 他说,有一天在公交车上碰个village people,这人见老师斯斯文文的样子,就问老师是不是日本人啊?谁知老师却问答说,我是Chinese,那人点点头说,good;接着他又问,那你是不是在Chinese takeaway工作呀?老师回答道,no,我在学校做研究工作,那人听了瞪大了眼睛又说了声,oh ,good! 这两个“good”下来,老师那中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要知道他是个多么骄傲的人呐!这件事后来一直被老师挂在嘴上,常常被他拿出来当反面教材来数落英国人。虽然我们后来都笑他当初何必这么敏感,去跟一个没见过市面的乡下人计较,可那时年轻的老师却不这么认为。八十年代初在英的中国留学生应该属于凤毛麟角,怪不得那个英国人把他当Chinese takeaway了呢,估计那时在英国的中国人也只有干这一行的吧。 老师的自尊心在受到英国乡下人的种族歧视后,最后毅然选择了爱国主义——回国。 回国后的老师在那样的年代受到了高度追捧,这使他常常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座上宾,三天两头的往北京跑,年纪轻轻的他成了全国知名的教授,一时间各种资源都向他倾斜,当时的老师可谓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但这事儿在89年发生了转折,那一年老师正好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天安门事件后,大批的留美学生学者,该留下的和不该留下的都留下了。老师也留下了,在接下来的近20年他改为美帝培养人才,并且获得了终身教授的职位。 但在此时,老师的爱国热情又一次的被伟大祖国的“千人计划”激发了,经济腾飞中的中国求贤若渴,召唤游子们回去报效祖国。老师为此放弃了终身教授的职位,提前退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应该说,老师是诚实的,他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脚踩两条船,一手拽着终身教授一手揣着“千人计划”。不过,老师的这种诚实最后也有了好的回报。 最终,“千人计划”没有给老师给带来任何成果,同时祖国也意料之中的没有实现任何当初给他的承诺。老师最终在失落也在同胞们高涨的民族情绪中,落寞的回到了美国。幸运的是,美帝对诚实的他一如既往的敞开了怀抱,欢迎他回到母校被他闲置了多年的大房子里,老师终于能安下心来养老了。现在的他每天种种花养养草,逗逗猫遛遛狗,在美帝的小日子过的优哉游哉,早就把祖国抛在脑后了。 设想,假如老师当年能对那个没见过市面的英国乡下人的歧视一笑置之,那么或许今天的他,也有可能像他导师一样冲击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宝座吧?又假如,当初的他如果没有爱国热情泛滥,那么或许现在,他仍然活跃在美国名校的讲坛上,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桃李们谈笑风生,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更好?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