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总无马甲的八卦帖以老矮的费头 (绘图) 开头,在诸位八卦高人推波助澜之下以邹老府打难球 (周老虎打篮球) 结尾。八卦的重点之一,就是例证方言 (这里的例子是湘方言) 和北方官话 (普通话) 之区别。这里俺也来灌水八卦八卦一下。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虽然不是历史最长的,但就连续、不间断这个意义而言,它却是主要文明中历史最长的,汉语也是这样,就发音而言,上古时代和现在,差别可大了。记得在高中学语文时老师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第一段的最后四句是这样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我上课一般不怎么听讲,也不爱问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但是那次我却举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为啥主人忘归客不发这句诗不押韵?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唐诗都是押韵的,但是我对照前后文,怎么也没看到“发”字和前后哪句押韵了。老师如何回答的,我是记不起了,不过现在我知道,他的回答是不靠谱的。熟悉切韵和平水韵的朋友都知道,“月”和“发”两字其实是押韵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有点郁闷,毕竟我所念的高中是长沙市乃至湖南省最好的几所之一,我那语文老师竟然不知“发”字其实是押韵的。
高中毕业后去北京上学,一直烦 n、l 这两个音,就如同我后来来美国后被 th 音弄得很烦一样。长沙方言中可没有 l 这个音 ---- 如大家所总结的那样,若抛开声调,光论声母,长沙方言和普通话相比,也少了好几个音:
1) 无 l 音,l 音通常和 n 相同 (所以打篮球通常发成打难球);
2) 在元音 U 前的 H 音变成了 F 音,例如 花--发,回--肥,昏--分,等 (所以老虎通常发成恼府);
3) 无 zh、ch、sh 音,发音自然和对应的 z、c、s 相同;
4) 无 r 音,r 很多时候和 y 一样 (是不是总是这样,我就懒得细究了),例如人民通常发音成云民,日本通常发音成玉本 (不过真正的读法是,将玉字用入声声调 读出来);
等。有的北方同学可能会纳闷:哇塞,光辅音就少了至少 6 个,你们湖南人某些时候是不是会有听读写上的困难?答案应该是木有问题,这就相当于,和英语 (say) 相比,汉语也没有诸如 th、v 这样的辅音,你见过汉语本身因为没这样的辅音陷入过困境么?何况湘方言也有普通话中所不俱备的辅音,例如发“安、欧、澳”等字时其实是带有一个辅音的 (不过这里我没法写出,因为现在汉语的书写语言中没法表达出)。
关于辅音,另一差别就是湘方言的浊辅音用得多,清辅音用得少,例如很多时候普通话中的 p 音被 b 代替 (例如皮肤,通常发音为 bi-2 肤),q 经常被 j 代替 (例如打球通常发音为打 jiu-2),等。
除了声母有差别外,韵母也有差别。例如湘方言中没有像 ang 这样的鼻音,但是湘方言中却多了个复合元音 (同理,这里俺没法用书面语言写明白),这就是以“元、言、烟”等字为代表的元音,它们和“韩、寒、兰”等字为代表的元音是不一样的, 但是普通话却将两者合二为一、混为一谈,这个复合元音就是 uan。
有的北方同学可能会纳闷:你们湖南人搞什么鬼,怎么和普通话相差这么大?其实若考虑“汉语承传”这个话题,倒貌似是湘方言 (以及别的许多南方方言) 所保留 的历史承传更多一些,例如大家看一看中古韵之一的平水韵是如何区分的:
上平,十三元,元原源园猿辕坦......
上平,十四寒,寒韩翰丹殚单安......
看到了么?元和寒分属不同的韵部,它们的发音是不一样的,而基于北方官话的普通话却将两者混同起来了。
湘方言 (以及南方方言) 和普通话的差别主要就这些么?当然不止,因为汉语和英 语不同,汉语是带声调的,声调的差别也是不同的汉语方言之间另一主要差别。
众所周知,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 (例如阴)、阳平 (例如阳)、上声 (例如好)、去声 (例如去),有时也叫作一、二、三、四声。粤语据说有七个声调。湘方言有几个?答案是六个:阴平 (例如阴)、阳平 (例如阳)、上声 (例如好)、去声 (例如去)、入声 (例如入),另一声调没有对应的官方名字,以“坏、在、败”等字为代表 的那个声调 (这里俺称为坏声)。
区别不小,对不对?没错。那么哪个保留的“历史承传”更多一些?恐怕还是湘方言 (and 其它南方方言),而非普通话,尽管“历史承传”这个词语不好定义。好,我们来看看汉语语言的历史大框架 (涉及到细微处,俺就不成了,欢迎大家补充评点)。一般,汉语作为语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代:
1)上古汉语
2)中古汉语
3) 近代汉语
4) 现代汉语
当然这只是个大致的划分,而且像“上古”这样的名词,并不和通常历史中的“上古时代”对应。这里的上古,通常对应南北分裂之前的时代,中古则以隋唐南北两宋为标志,近代大体上以明清为主要时期,现代的意思,就不言自明了。上古汉语如何发音,学问很大,争议也不少,因为当时并没有什么完整的韵表,国内一些学者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对此颇有研究,大家可以参考。
(累了,明天继续罗嗦完)
文章评论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1 08:27:52
哦,据我所知,江淮官话虽然称为官话,但是它比较特别,似乎它更像非官话系统的地方方言。我见过一些阴阳两调和上声结合的官话分支,这里,江淮官话有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太复杂了......这需要你整一篇呢,俺对这个完全陌生。要不你就以你熟悉的江淮官话为出发点?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3-07-31 08:17:10
谢谢紫儿MM的答复,我说的古代官话,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官话(不算元明清),它主要分两类,北方是洛阳官话,南方是江淮官话(以南京官话为主),江淮官话一直应该有5声到七声(阴平,阳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现在南京一带的江淮方言仍然如此。 我不是很清楚洛阳官话有几声,我想应该如MM说所说,是四声。但现代洛阳话听起来仍然和普通话不同。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1 06:24:44
芹泥“古代官话”之古代是什么意思?若说有6声,我猜是指语言学上的近代 (明清,元也算)?若说唐宋时期的中古代,那时的标准也是四声啊,平上去入,不过很多带有尾音,例如入声的 p t k。 你的作业太难了,俺不上当 (也没精力整这个),呵呵。不过我觉得你要是有兴趣,还是从中古汉语着手吧,这个时期可查阅的东西多。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3-07-31 05:59:37
紫儿MM能不能写一些语音学方面的文章,尤其要加上古语的发音和现代发音的区别,记得在哪本书里读到过,现代普通话主要是来自燕京一带,这是古代文化很不发达的地方(北京成都城是从元代开始,那是那个地方非常落后),反而象洛阳音等古代‘雅言’(或说官话)不流行了,而这种官话是最适合读古诗词的。现代普通话只有四声,古代官话应该有六声。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1 05:46:11
pia 好,古汉语曾是7个声调的出处?我想没那么多,唐宋时代连阴平阳平也没有---确实有上平下平之分,但是上平下平只是将30个平韵韵部按照排序分为上15下15 (平韵太多),和声调没关系。阴平阳平是近代 (元明清) 的产物。不过只能说大体上是这样,若粤语以前有多少声调,我就不清楚了。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1 05:40:54
查叔好,其实俺这里说没有 H 音是不对的,因为寒冷的寒就是 H 音。这里应该加个约束,在元音 U 前的 H 音变成了 F 音,例如 花--发,回--肥,昏--分,等,我想你也是这个意思。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1 05:37:45
芹泥好,好像你是南京的?我以前最烦的就是这个 L,别的像卷舌音、H 音都好说。 我猜古人交流他们的诗,问题不大吧,那时方言没这么复杂 (旅行也不便,两位大诗人若能见面,那是大事,不像现在,电子邮件、微信,就算见面,也是几小时的机票),最早的切韵,隋代的,就是中原洛阳-based 的口音 (切韵音)。再说,咱们的 L 音没发好,是因为那时所处的环境区分 N、L,在湖南、南京,这些就不是问题,因为没有外部因素强加你这样的额外 requirement。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7-30 23:32:59
听广东人侃过,古汉语曾是7个声调,如同广东话的声调。意思是7个声调才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外行看,"诗"也是好几维,意境,文采,音感等。韵脚类似乐谱,旋律音振自身也臭美。诗歌的意思是诗也是歌,音感也要好。扯上了歌与乐谱,韵的事自由度就大了许多,曲调向来多样,反正好听就成,格式上倒是不必拘泥陈规。胡侃而已,内行不笑。
棘鸟 我们江西人没有H音。早年初到北京,我家的堂兄弟姐妹就会笑话俺:把“花朵”说成“发抖”;因有“漂亮的发抖”。 同理,福建人没有F音,所以就把“发抖”说成“花朵”,变成“看到老虎,我就花朵”。诸如此类。
作者:芹泥
留言时间:2013-07-30 15:53:32
说起这方言啦,有时还真麻烦,俺在宿舍就是全体人民笑话的对象,就因为俺l and n 不分。还有语调的问题也是,也不知道古代的诗人怎么交流唱和他们的诗。
作者:紫荆棘鸟
留言时间:2013-07-30 12:43:53
谢谷歌人,论坛老七刚刚总结得不错,“基本上游牧民族南下一次,北方的汉族语言就简化一回”,大体上能解释你所说的。北方官话和南方方言的差别,其实主要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这时平声字慢慢分成了阴平和阳平,入声字则消失了。 冬儿好,这次还真没动脑筋呢,呵呵。
作者:老冬儿
留言时间:2013-07-30 12:15:46
鸟儿好文!你太喜欢动脑子了。 四川人也读不清楚n、l 这两个音。
作者:gugeren
留言时间:2013-07-30 11:30:42
看过类似的书和类似的结论:越是偏远的中国地区,越是保留着比较原始的中国古老读音和语言,甚至比较文雅的书面用语。其中就提到了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