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的社会,人际之间 的关系,比起现在文明的社会,要有「人和」多了!因为当初人与人之间,有一套应对的语言,彼此不容易斗嘴、吵架。例如,见到面了,他就问:尊姓、大名、贵 庚、仙乡、尊翁、令堂、贵干、劳驾、多承教诲、多蒙赐教……等,大家因为都是「以礼相对」,所以即使想要争执、斗嘴,也不容易啊! 在今日的丛林寺院里,来自 于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丛林的用语,能使大家「口和无诤」的和平相处。例如:上下、法号、大名、令师、贵常住、礼座、接驾、法驾、告假、请开示、惭愧、晚 学、大德、学人、不敢打扰、慈悲开示、慈悲原谅、您好威仪、您真亲切、您很发心……等,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礼貌性的语言,彼 此也就不容易起计较、不容易有争执了。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之所以经常一言不和就相互争执,甚至大打出手,问题就在于没有一套「承受教诲」的语言,例如现在彼此见面 了,都是:你叫什么名字?你住在那里?你算老几?你干什么的?不可以动!你怎么这样说话……;因为都是质问的话多,因此一开始就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当然后面的谈话就可 想而知了。 「承受教诲」,就是美好的语言,就是无诤的内容,就是和谐的开始。在家庭里,和父母经常都说:承蒙爸爸、妈妈给我的教诲;在学校里:承蒙校长、老师的教诲;在社会上:承蒙长者、长 官的教诲,多承朋友、同学、乡亲给我的教诲等等。因为你谦虚、你语言的客气,有时即使本来是应该要教训你的话,对方也会因为你的谦虚,反而多加赞美你了。 一个人,学习讲话,先要学习无诤的语言,例如:请、对不起、谢谢你、非常抱歉、非常惭愧、打扰你了、叨扰你了、感谢提拔、感谢给我学习的机会、我能为您服务什么吗?甚至在日常生活 中,客来了:欢迎欢迎;客去了:请再光临;请吃饭:承蒙赏光;喝茶:请用;乃至初次见面:久仰大名、幸会幸会、多承关注、请多指教、岂敢岂敢、不吝指教等 等。如果大家能够经常把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挂在嘴边,人际之间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所谓「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一句好话,能缩短人我之间的距离;一句好话,能解决人我之间的纷争,我们「何乐而不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