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家虎子上的是本地的公立学校,但从三年级起一直在“Gifted Class”上课,结交的朋友也都是“会读书”的。他们的家庭跟我们基本上是同一个“圈子”:双亲家长、高等教育、中产。 单亲家庭孩子俺也碰到过几位,但印象不深,或者说俺对其视而不见。 这个学期,虎子参加了一些 popular 的课外体育活动,比如说网球和篮球,他的圈子宽了起来,来自各种家庭背景的同学都有。只是,俺这个落后份子一时还没转过弯来。 这些活动经常要在放学后 (3:30pm) 到校外训练或比赛,学校不派车,只得家长接送。由于七嫂和我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便 Volunteer 星期一到星期五为几个孩子当司机。 有一天我当班,拉着一帮半大小子,急急往球场赶去,虎子忽然记起来没带球拍,使得俺不得不绕个圈到家里取去,耽搁了一些时间。 路上,俺这个“虎爸”忍不住抱怨:虎子你啥时候才能管好自己的东西? 虎子照例是找出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而且暗示是老爸老妈的错---以前不都是你们帮我拿的嘛。 俺嘴上没有遮拦,脱口问车上的孩子们:你们敢这样跟爸爸说话吗? 马上,有一个学生答道:I don’t know my dad. 另一个学生几乎同声嘟噜:I don’t have no father. 俺知道问错了,马上闭嘴。 事后,小子教训老子“Insensitive”。 俺不得不虚心接受。 原来,除虎子以外,车上的另五个“挺能搅”,三黑二白,竟然只有一个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的!
美国的单亲家庭,尤其是没有父亲的家庭,有多严重? 据统计,从1980年以来,生活在正常的(即结婚的)双亲家庭中的孩子逐年减少,导致近 50% 的美国孩子有至少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参见http://www.childstats.gov/americaschildren/famsoc1.asp) 在过去的50年内,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数曾长了一倍,其中以非婚黑人孩子居首,而且多数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美国统计局2012)。 记得七嫂的小店里就曾经有两个员工,均为年轻的单身母亲,穷得常常连给孩子买尿不湿的钱都没有,不得不给她们预支工资或资助。更糟糕的是,即使得到七嫂在 schedule 上和经济上的刻意照顾,她们还是因为孩子或其他原因而常常迟到和旷工,根本没法保持一个正常的工作。如果孩子的父亲在家,哪怕只是带带孩子,她们的境况肯定要好得多! 其中一位只有 19 岁,已经是一个2岁儿子的妈妈,但她自己根本就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孩子。她,也是在一个单亲家庭中成长的。“It
runs in the family”,她自嘲地说。
回到家,跟七嫂提起此事,虎子插嘴说:“Well, lucky I’m Chinese!” 在他的印象中,所有 Chinese 家庭都是完美的。那是因为他的圈子太小,所接触的华人孩子基本上都是来自我们这个美国南方小城教会的,都有爸爸妈妈。 其实,我们教会就有两位母亲,在出国之后、信主之前离了婚,独自在美国艰辛地抚养儿女。现在儿女均已长成离家,故虎子不认识。 本地还有一位强势的华人母亲,吵架时骂丈夫“无用”,此君因此而弃家出走,丢下一对年幼的双胞胎女儿,十年了,至今未归。 据说,中国大陆现在的离婚率相当的高,使得许多孩子“失去”了爸爸。
随着人性罪恶的加激,家庭破碎越来越普遍,近些年,某些“学者” 企图通过 “烟酒”将其淡化或普通化。他们的结论是,家庭破裂或非婚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将来的性格和前程影响不太大。 扯淡!那些成长于不完整家庭的人会愿意将心里的伤痛真实地吐露出来吗? 那些靠自愿答卷而来的“烟酒”数据可靠吗? 记得虎子小时候有一位同学到我家里玩,家长来接时,我告诉他: “Your dad is here.” “He is NOT my real dad!”小家伙竟然恶狠狠地吼道。我当时听着就傻了。
今天是父亲节,当我们在接受恭贺和 Honor 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 即使我跟孩子住在一起, 我真正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