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已经决定歇一歇,暂不出声了,但看到颂欢乐“教育子女也是提高自身的过程”和海云的“美国父母也不都那样”等好文还是要赞一下,并初浅地和上自己的一些看法。 “天下父母心”是没有地缘没有种族区别的,有的只是表达上和操作上的不同。 我认识的大部分学生中,无论红白黑黄,家里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定的资助。具体多少,要看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父母对子女的爱的理解(philosophy)。 我圈子里有几位朋友,是全额资助孩子上学的。这些学生由于没有必要为一斗米担忧,将课余时间放在社工,实习,和其它感兴趣的事情上,如虎添翼。 同样的,学生们大都独立性强,不愿完全靠父母,课外之余打点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有几个学生,完全靠自己打拼,很忙,但活得很自在,功课也不差。我尊重他们,推荐信自然也就写得有血有肉了。 从我的角度看,父母有能力的,不应撒手不管,尤其是现在这种大萧条时期。没有能力的,也不要觉得亏欠什么。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得多,懂事得多,能干得多。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 孩子有不尊重行为,甚至出言不逊,无论是习惯性的或爆发性的,一定要指出,一定要制止,一定要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后果。然而,冲突(confrontation)之前我们做父母的首先要冷静,其方式方法,时间和“制裁”的措施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来定,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比如我的那个Teen,是个没心没肺整天嘻嘻哈哈玩心很重的家伙,犯错时我们一般会立即指出并采取比较严厉的措施。他也一般在几分钟后就转过弯来,跟我们又是Carrot又是Bean的了。然而,这一招完全不适合于那些心事重,非常Sensitive的孩子。比如说,对待廖宛虹的女儿(廖宛虹:人间母女情,归心值几何?), 我会选择那个周末她回家时与先生同时出面,和她“开个会”,坦坦然然地把各自的不快和期望讲清楚。我肯定廖女儿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的突发是因为某根Sensitive的神经被临时的刺了一下而已,不必太较真。我自己就有过这种毛病,嘴唇和牙齿还经常磕碰呢。 有一点我觉得应该非常明确:父母不应包办一切,尤其是对高中以上的孩子。投入太多,期望值也就越高,失望之心也就更甚。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他/她的爱,但我们不是他/她的奴隶,也不可能帮他/她一辈子。(很多人已经指出,廖女士为女儿做得太多,甚至到她学校宿舍打扫/洗衣服/做饭的地步。记得有个白女生对亚洲父母/孩子发飙的事吗?请见米笑的“亚裔学生,连粗鲁的美国人也忍不住了!”)。 最后再说一点,我觉得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把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可能是片面的事和做法进行概念化(generalization),并加上个人的意愿和期望值,然后再将这些强迫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每个孩子都是Unique的,他/她的生活轨迹和跑道的终点不应当由父母来强行设定。 (声明:道理是这样说,具体抄作上我和太太还是经常犯错误,有时甚至是搞得“遍体鳞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