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的故事(三)北京布鞋
2014/5/17
岁月变迁。
70年代初流行北京布鞋。这是一种蒙面“双耳”松紧口鞋。黑色鞋面,有黑灯芯绒和黑斜纹布的两种,在贴近鞋口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小片宽的松紧带缝在鞋面布里,形状类似一边一个耳朵。鞋底也有两种,咖啡色的塑料底和白布底。当然,那布底也都是机器做的了。与手工纳的鞋底不同,布底的针脚是从外到内转圈子走的,最后一行在中间,一眼就能看出来。
当时的小青年们都喜欢这种“北京鞋”。有几年,这种鞋除了北京,在外省很少有得卖。居住在省城的人,也必须有人在出差去北京时买回。爱美的大男孩们穿上这种鞋,会非常地“趾高”气昂。穿北京鞋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谓干部子弟们大多都会穿着咖啡色塑料底的那种北京鞋呢。
那时候穿鞋也男女不分。像解放鞋,就是一种和军装色近似的黄绿色球鞋,男女通穿。小蓝鞋(篮球鞋),小白鞋(白球鞋),搞运动人穿的“大白鞋(回力鞋),”“大蓝鞋”等等也是。所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妈妈去北京出差时,我也央求她替我带回了一双北京鞋。
到了80年代,鞋的款式多了起来。各种皮革鞋,真皮鞋,帆布鞋,运动鞋,拖鞋…..令人目不暇接。女孩子们则偏爱起了高跟鞋。现今,有几十双鞋的女士不少见,更有爱鞋者,几百双上千双的鞋子藏在家里的柜子中。
记得当工人后,我花了8块4角5分买了人生的第一双皮鞋,是系带子的,鞋底有1公分高。后来又买了一双丁字型牛皮鞋,鞋底有1.5公分高。那时候在人们的认识里,一双皮鞋是要穿几十年的。上大学时,我们班的女生有好几个同学把皮鞋拿去“上掌”,也就是在后跟上加块厚皮,皮鞋立马被增高一公分。我也将我的第一双皮鞋上了掌,臭美兮兮的。大学毕业后,我开始穿半高跟鞋。再工作后,就是高跟鞋了。
来加拿大后,开始买贵一些的鞋子穿了,鞋也被分为运动时穿的,外出时穿的,冬天的靴子,夏天的凉鞋等。因为这里的鞋子质量好,一双鞋穿好几年不走样。有次在海边散步,我看着穿了3年依旧未坏的凉鞋对先生说,如果一双鞋穿5年的话,可能再穿几双我就OVER了。
先生说,所以嘛,鞋子可以买的好一点。我儿子说,你应该去买菲拉格慕穿,哈哈。
布底鞋似乎已被时代彻底淘汰。
去年和人学打太极拳,买了一套太极表演服,穿上站在草地上打拳时感到脚上的球鞋有些不配套,突然觉得该配上一双纯布鞋才对。但困惑现如今到哪里去找这种鞋呢?难不成还要自己做吗?
今年春节前回国,去逛书店,没想到在书店边上撞见了一家小小的“北京布鞋店”。真的是卖布鞋吗?走进一看,哇,几十年前的北京鞋都林林总总地躺在那里!
店里墙上的广告写着:纯手工布鞋。
我拿起一双布鞋看,真的是布底,鞋底上的针脚都是一排一排交错地横着的,还不是十分规整。天哪,难道真是人手工纳的?我兴奋起来,不还价,立马买了两双(其中一双是老公的)。
这几个月,我在家里,每天穿着这双北京布鞋。初穿时依旧感觉鞋底硬,脚又感觉被绑在了木板上,打弯困难。老公穿了一下就放弃了。但我却美滋滋地继续穿着,秘密是我有着4岁时春节穿鞋的感觉呢!我知道一段日子后就会穿服它。现在鞋底是非常的软,甚至超过胶底鞋。
重新穿回布鞋,才发现布鞋的好处。布面布底,一是宽松透气,二是吸汗,三是跟脚轻便,四是穿着不用踮脚而不累。五是接地气。当然它也有缺点:穿一段时间鞋面就有些走形,下雨天外出不能穿,没有增高效果……
但是,我在乎吗?
落地无痕,穿着它走起路来无声响,这听起来应该是优点。可是我常常走到老公身边时,他会因没有注意到而吓一跳,不知我是怎么飘过来的。受惊后他对我说:“你现在怎么会飘了?下次走路可不可以弄出点声音来!”
会飘了,我是仙人啊?还不是这北京布鞋功夫大!
布鞋啊,布鞋,本以为已将你忘记,未曾想我的双脚走了地球一圈,又重新回到你的怀里。
图:北京布鞋(老公穿了一次的那双)
鞋的故事(一)冬无棉鞋
鞋的故事(二)自己做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