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呼吸疾病传染为什么要洗手? 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 乔人立 2020/1/22 1、传播途径 病原通过吸入传播大概有三种形式: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颗粒传播。 颗粒指不能悬浮的传播原,如粉尘。这种传播只发生在现场,吸入者不能再呼出,没有二级传播。 飞沫传播最为常见(详见下)。病原体混杂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传播。咳嗽与喷嚏时分泌物形成飞沫,夹杂着病原喷入空气。飞沫可在空气中悬浮但飘流不远,距离越近飞沫浓度与悬浮性越大,吸入传染的可能性也越大。飞沫沉降时吸附与各种表面,例如衣服,桌面。触摸后即可吸附于手皮肤也可因为被搅动而再次形成漂浮物而被吸入。手上的病原体则可以通过接触而到达眼结膜,口鼻,然后进入呼吸道。因而建议洗手,消毒表面等。迄今所知,病毒大多通过飞沫传播。 空气传播,指病原可在空气中独立漂浮,因而传播距离难以判断。最典型的是HISTOPLASMOSIS,一种真菌,大流行时SAN JUAQIN乃至整个南加州,亚利桑那整个人口有超过1/5都会受染。 呼吸传染途径有三要素:距离,时间,封闭程度。因此,飞机是各国检疫的重中之重。不仅因为旅客中可能有病人,而且,和病人坐在一个不大的密闭舱里几小时,如有病人在机上,所有旅客都可能是受染带毒者,理论上讲都是可能传染源。封闭的高铁车厢也应该划入此列。 2 呼吸飞沫 咳嗽与喷嚏产生大量飞沫,并被高速喷出。这些颗粒大部分《100um ,处于可吸入范围。咳嗽时》80%,喷嚏》98%的喷出物在此范围。 飞沫的30%会蒸发成《4um的飞沫核而可以深入到肺的小气管与肺泡区域。 环境的相对湿度与温度一般都低于体内。呼吸道除使吸入物升温至体温外,还会经过高达47mmHg水蒸汽饱和。飞沫吸入后会重新吸收水分而使体积加大。咳嗽与喷嚏产生的颗粒含有不同程度的唾液与黏液,包含着无机与有机的离子加多醣蛋白分子。 感染下的飞沫体积大于健康人,可能缩短颗粒飞行距离。离飞沫源越近吸入未经蒸发的较大颗粒的机会就越大。。 颗粒大小决定着其在呼吸道中沉着的部位与引起感染的可能性。呼吸道各部位的不同细胞组成进一步决定了各部位的生理与免疫功能,总括体现为对外来感染原的抵抗力。 吸入含病原体的飞沫颗粒后,最初接触上皮细胞,但眼结膜,嗅觉上皮与上呼吸道的上皮之下缺乏淋巴组织与纤毛清除功能。而病原体,例如病毒,却又往往与这些上皮细胞膜有亲合力,使之成为上呼吸道感染易发部位。此类病毒已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与腺病毒。 此外,不同病毒对胃酸,胃肠道淋巴的不同敏感性是胃肠道可以成为病原入侵入口。例如诺瓦克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会伴发呕吐腹泻。 此时胃肠道排泄物又可以成为飞沫感染的源头。 决定吸入飞沫颗粒沉积部位的主要是物理性质,机制包括布朗弥散,重力沉淀与电荷吸附。 小颗粒 (<1–3 μm)通过弥散深入肺部, 大颗粒(>8 μm)多沉积在上呼吸道。 年龄,性别,体重,呼吸形式(经口或经鼻),疾病状态(如哮喘,慢阻肺)可以影响呼吸道的性状功能而影响沉积状态。 运动时口鼻呼吸比例反转使得大颗粒更易于深入呼吸道。 颗粒在呼吸道后沉积后,各部位的清除机制决定感染可能性。鼻腔可以有效过滤颗粒,但小颗粒远比大颗粒更可能逃避过滤。健康人鼻腔前腔的纤毛清除能力与气管支气管相当。这些部位产生的黏液可以吸附颗粒,然后通过纤毛运动将其清除,送入胃肠道。黏液的组成成分(多醣蛋白,蛋白,脂肪)决定其黏稠度,吸附性,与可湿性,从而决定颗粒被咳出的难易程度。可想而知,一位带毒者如果容易咳出病毒颗粒则在降低自身易感程度的同时却会增加向环境播散的可能性。 肺泡没有纤毛,清除机制依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颗粒然后送到淋巴组织处理。吸入颗粒数量增加时巨噬细胞数量随之增加。但趋化与吞噬功能则受到身体健康状态的高度影响。 3、预防原则 呼吸疾病预防的原则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和逆转传播要素。 切断传播途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隔离或是限制病人活动范围。严格的隔离要求双重门负压房间和N95口罩。负压房间由气泵来控制气流,所有来自该屋子里的空气都要经过一个过滤器。N95口罩通过静电和尺寸来过滤悬浮颗粒,其设计是为了不能有哪怕单个病毒颗粒通过之。该口罩合格要求是:1.受试者带着N95呼吸时,口罩随呼吸起伏;2.受试者带着N95钻入一不透风面罩,把果糖溶液放在面罩里,闻不到气味。 显然,负压隔离必须在医院。N95口罩是为医护人员进入负压房间检查传染病人设计的,难以在日常生活里实施(没有密切接触也没有必要)。通过上述咳嗽喷嚏飞沫性质介绍可以清除看出,限制患者/带毒者活动范围,令其戴口罩,比易感者的防护远为有效也远为重要。 综上所述,飞沫传播的一个特征是飞沫可吸附在任何表面,触摸时可形成再悬浮。因而,洗手,清洁,消毒表面都有助于切断传播途径,和戴口罩同样重要。逆转传播要素包括:远离病人,必须接触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保持空气流通以避免悬浮物聚集等。这些都是日常家居可行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