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一下三首唐诗,看看人们为什么怀念孔明先生
小樵 12/26/2020
1 三首写在武侯祠的唐诗
咏怀古迹其五 -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筹笔驿 -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蜀相 –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首唐诗都是七律。 七律,风格严谨规范又有足够长度可以进行充分表达,因此乃是唐诗登峰造极的格式。可唐诗三百首里所收入的七律中,光是关于武乡侯诸葛亮孔明先生的就达三首。而且,即使在唐朝诗人里,杜甫和李商隐也都是七律大家。他们不仅都在武侯祠前感慨万千,而且显然都是去过不仅一处的武侯祠。 杜甫的“蜀相”写的是成都,“咏怀古迹”写的是重庆奉节。李商隐写的则是筹笔驿,此驿站位于川北,是孔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起点,也是后主刘禅投降后被押送魏国的必由之地。李商隐还特别提及他也曾去过“(成都)锦里经祠庙”。
不难看出,诸葛亮名副其实是一位被人怀念的人物。
2诸葛大名垂宇宙
诸葛孔明先生鼎鼎大名,大到什么程度?从武侯祠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个大概。
祠堂不同于神庙,是用来纪念真人的。因此,建祠堂和盖庙宇的动机不一样,人们为谁建立祠堂不会是为了像求菩萨保佑那样的指望得到某种回报,而纯粹只是为了单向表达自己的尊敬与怀念。然而,武侯祠却很多,不算台湾比较有名的就有三处,这三首唐诗便是写于三个不同的祠堂。这么多的怀念充分说明了孔明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从官方宣传讲,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花大钱拍摄成中国通史纪录片,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给压缩成非常精彩又非常概括的100集系列,而其中“诸葛亮治蜀”则自成单独一集。也就是说,在官方眼里,在如今历史学各位大专家们眼里,孔明先生一个人的份量就可以占去整个中国史的百分之一。
这些都在间接地说明着孔明先生的大名鼎鼎。可是,他的名气来自哪里?内容是什么?
孔明先生虽然首先是位政治家,但他所凭借的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现实情况的决断而成就的大事,并没有留下什么口号,学说,主义,思想等等的可以让后人借来维持统治地位,因此后世的尊敬并非出于寻求利用价值。就是在当时,刘备去请孔明帮忙时可不是以皇帝的身份,他自己当时既没什么资历也没什么本事,靠的完全是屈己逢迎,三顾茅庐紧着巴结,才算请得出山。所以刘备能给孔明的充其量是汉室宗亲匡扶汉朝的假名头外加充分的信任,也许,还有几个愿意卖命的武将兄弟。因此,孔明愿意出山肯定是他自己政治家的眼光看清楚了,跟刘备出来有戏可唱。
作为回报,孔明给了刘备什么呢?先是隆中对,凭借洞察力点明天下大势与机会之所在。然后,又一手打下了三分天下,把刘备给扶成了皇帝。蜀国虽小,但是到了册封五虎上将的时候确实曾经已经具有兼并各方统一天下的气势。千年以后,与史上风云人物的业绩经过反复比较,清朝末年的赵蕃总结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一句话,孔明先生乃是被视为千古政治家的典范。
孔明是军事家,他的业绩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虽然用的家伙从头到尾就只是一把羽毛小扇。同时代的曹操,周瑜,司马懿都是有横扫千军本事,不得了的统帅。真打起来,输得却都是儿戏一般,唯一有点自知之明的是司马懿,他还可以勉强与先生周旋一番的战略只能是拖着不打。
孔明先生是位文化人。年轻在家没事时的喜好是梁父吟,就连周围的农民都跟着先生学会了,“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等刘备程门立雪一般的恭候卧榻之侧,先生半醒,随便一开口就是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其实,没有人会傻到真相信这是梦话,先生肯定早就醒了,诚心要让刘备在门口乖乖多站着等会儿。可这么一站一等,换来后边的前后两篇出师表,那才是先生文才的真正用武之地,刘玄德一点都不亏。
先生一位好男人。试想,自己身高八尺面如美玉,媳妇不像周瑜家的沉鱼落雁,然而却一点花边新闻没有。在这一点上,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大概只有赵子龙。其他许多也算比较正派严肃的如诸葛瑾,鲁肃和孙权长得都没有先生帅,而刘备曹操之类的一直都没少忙着换媳妇。
孔明先生是位好爸爸。“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来自先生的“戒子书”,是说给他自己儿子的。这几句对人品修养概括境界之高,不但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被无数人引为座右铭。也就是说,甘心情愿把自己比做先生儿子的人,或者客气点说,将先生教诲视为父训一般的人,不在少数。这里边包括我自己。
先生有文艺天才,先生的琴声一响,连对阵的宿敌如司马懿都再顾不上打仗,不免止住军队,全神贯注的聆听,然后心生感动,生怕打扰,索性赶紧撤兵。
品德修养,风度才学,家里外边,没有一点可以挑剔的地方。
“万古云霄一羽毛”,这是杜甫给予孔明先生的总结评价。
这评价高到什么程度?
但凡活在俗世地上的人,就只有仰望的份儿,几乎没有人可以靠近,更何况比肩?
3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不用说,先生的本事大得不能再大,先生的人品高得不能再高。
可是,如果只是高尚伟大,除非有人另有所图,并不足以激起后世人们长久的怀念。比如孔夫子,文庙虽然到处修,但那是因为后来的皇帝们都知道儒家学说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是强权宣传甚至强迫的结果,并不见得是普通人们心中的自愿。
孔明不一样,没有哪个皇帝们为孔明先生背书,因为皇帝们知道自己做不了刘备。那么,孔明被人怀念的原因是什么?比较一下这三首七律,可以大概分析出来。
三首七律主要内容类似。
第一首以天地上下,古往今来为背景,把孔明先生比作伊周,吕尚,萧何,曹参,运筹帷幄的宰相国师的角度。
第二首则以森严的军营气氛为导引,引用管仲乐毅,把先生比作统帅。 三国演义里说,关云长听说孔明自比管仲乐毅,觉得有些自大,不以为然。水镜先生司马徽纠正,不仅可比而且更合适的比对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与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水镜自己就是一位隐者高人,他推荐卧龙给刘备完全不是要收取猎头佣金,所以这是真心也是货真价值的评价。
显然,杜甫,李商隐也都这么看。
可是,诸葛孔明先生被人怀念的原因却是在第三首才得以充分体现。孔明有多大本事,多大成就谁都知道,用不着多说。这些成就地位,在第三首里都是简单带过。第三首不把孔明先生的官位或者英雄事迹作为主打,重在情感,重在人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为整首诗确立了韵脚,确立了基调。深沉,严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一个自,一个空,物在人亡,人去楼空,把怀念凭吊的气氛带足。
三顾频烦天下计,像是说刘备,其实不然。刘备虽然给描写成仁义的化身,一张嘴就是满口天下苍生仁义道德为重,实际上到替关羽报仇时一下子就所有幌子都完全戳穿。天下,是我兄弟三人的天下,或者干脆说,是我的天下。匡扶汉室,天下苍生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之内。所以,“天下计”说的是孔明先生才是以天下为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说的是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孔明给自己儿子写的戒子书,但肯定不会拿戒子书给阿斗读的。刘备儿子有多蠢大概没有比他更清楚的。所以,”两朝开济”不仅是时间长,高尚之处在于虽然换了个蠢主儿,却仍然遵从以前的承诺。
这是孔明被人怀念的第一层原因,不负托付,对得起故交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更深的原因却是在收尾这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两首都已经带出了可惜与遗憾,但那都是从孔明先生个人的角度为出发点。而“长使英雄泪满襟”里面的英雄指的是所有可以体会理解孔明先生的人,也就是建立先生祠堂,在先生遗迹前缅怀,追思,怅惘的所有后人们。
这种普遍性,决定了先生故事真正影响力道之所在。
就是说,孔明先生的故事对所有人都可以有所借鉴,所有的人都应该能从孔明先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只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被后人怀念的程度才能像孔明先生这样的程度。
孔明先生的本事学问,智谋决断没得说。他可以借用合作的力量也足够强大,五虎上将都是顶尖高手的大将,老板刘备也是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孔明已经成功,把一个卖鞋的活活给弄成了皇帝。
即使是孔明先生答应刘备的匡扶汉室,目的无非也就是统一中国,或者说就是灭掉曹操与孙权。孔明挑动孙权有点像耍小孩,虽然没有和曹操真的面对面过,但跟司马懿打的时候,曹操已经没了好几年了,而孔明才四十。
但是,孔明先生的结局仍然是遗憾,和古今中外所有人一样。对于这样的结局,杜甫总结为“运移汉祚终难复”,汉家的国运已经没了。司马水镜则感叹: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实际上,要是诸葛亮真的统一中国,实际结果就是会把阿斗给弄成全国的皇帝。该不该做?
所以,即使对于孔明先生这样的完人,人生仍然难免遗憾,仍然会有所不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先生自己也已经预料了结局,所以才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就是人生,明知道所有的努力实际最终都是徒然,可是人生的精神又催着人不断的尝试。
所以,孔明先生被怀念是因为他的故事乃是人生意义的最佳梗概,最佳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