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Mindset" 这本书的介绍,是在一篇比尔盖次发的博克文章里面 (“我今年读过的六本好书”)。虽然一直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但对于那种所谓“成功学”的书籍却比较排斥。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成功道路都不尽相同,所以别人的成功往往是不可复制的。但出于好奇心,还是趁学期结束的空档流览了此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此书作者是Carol Dweck,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长期从事有关性格,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本书是对她长期研究发现的一个总结。用她在序言里的话来说,这本书是应她的学生们的要求写出来的,因为他们“希望人们能够用这些研究发现来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这本书的观点与其他关于成功的著作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
相信不少人都会同意,一个人的成功(这里主要是指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虽然本书中对成功并没有狭义或者广义的定义)和内因(智力高低,努力程度)和外因(家庭环境,教育机会等等)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尽管到底是先天智商更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无论是学术届还是民间都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题目之一。但Dweck在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更努力,而另外一些人不愿意努力?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努力程度的不同呢?为什么有些人会在挫折面前知难而退,而另外一些人则能”越战越勇“呢?
你也许已经猜到了,Dweck对此 的回答是,是心态决定了这两种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不同反应,也是心态决定了他们努力的程度,以及最终能够获得的成功。她把这两种心态分别称为“固式心态”(Fixed Mindset) 和“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 拥有固式心态的人,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最重要的目标是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对这样的人来说,被别人看作是“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天才”,是最大的需求;而任何会让别人怀疑他们这种资质的事情,他们都会退避三舍。对于具有固式心态的人,失败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失败会让他们将自己等同于“我是失败者”,而不是就事论事,从失败中接受教训,让自己下一次的努力更加有效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反,拥有成长型心态的人,则不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对于这些人来说,“天才”,“高人”这样的标签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他们是在不断地挑战自己达到新的高度,发挥自己真正的潜力(而谁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的潜力到底有多大)。他们不在乎别人可能不花什么力气就能得到一样的好成绩(而这对于“固定心态”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更在乎自己经过努力解决了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两种心态与公司文化 书中列举了一些在不同领域的例子,比如体育界和商界。因为职业的原因,我对商界的几个例子更感兴趣,因此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Dweck 引用了Jim Collins 的畅销书“Good to Great” 中的几个对比例子,比如克莱斯勒的艾科卡,安然公司的 肯- 赖,和以裁员著称的Albert Dunlop (Scott Paper 的前CEO),都被划作“固式心态”的代表人物,而GE 前CEO 杰克 - 威尔奇,IBM 前总裁 卢- 盖斯纳,则是“成长心态”的典型。 具体说来,对于前者,没有什么比公司做大做强,股票成为华尔街新宠更重要的目标了,因为这是最能见证他们自己是“超人”,"天才”的最好证据。这种公司一般会有“天才崇拜”(talent worship)的文化,它们会不惜成本花大价钱招聘非常聪明的员工,并用很好的薪酬和奖金留住他们,但公司并不愿意在员工的成长上花费功夫; 安然公司的 Ken Lay 就是这样的领袖。在Ken Lay 的领导下,安然公司上上下下都以如何将公司股票推到新高为最终目标,为此不惜做假帐,与审计公司 Arthur Anderson 联手欺骗SEC和投资者,最后导致公司倒闭。关于安然公司, 我在“漫谈监督机制”一文(链接见下)中有详细的讨论,但主要是从公司缺乏监督机制的角度来探讨的。用“固定心态”来解释该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心态和这种心态导致的短视行为,倒是一个新的角度。 对于这种以成败论英雄,为了成功不惜代价的固式心态,因为每到一个公司都会大幅度裁员而被称为“Chainsaw Al”的 Albert Dunlop 这样说过:"Making my way in the world became a matter of self respect for me, of a kid trying to prove he was worth something.. To this day, I feel I have to prove and reprove myself". 而员工满意度和公司的社会责任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根本不是重要的标尺,因为这些东西无法被量化为一个可以代表他自身“价值”的数字!
相比之下,拥有“成长心态”的公司领袖如威尔奇和盖斯纳虽然也在意公司外在业绩(比如股票表现,市场份额,公司盈利等等),但他们的终极目标在于如何将公司长期发展。虽然威尔奇在刚当上GE 总裁的时候也大刀阔斧地进行过裁员和公司重组,但他做这些事的目的是将公司发展为“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公司”,而不是像Dunlop 和 Ken Lay那样为了证明自己是天才,是能够左右华尔街的高人。他的这些举措,虽然导致了数千人在初期失去工作,却将GE从1980年的$14B市值,发展为2000年的$490B,二十年内公司价值上涨了30 多倍。该公司也在此过程中每年被各种商业 杂志评为“最受尊崇的”公司之一。 更重要的是,具有成长心态的公司领袖如威尔奇和盖次纳对于员工的培养非常舍得投资。GE 有个著名的“Early Career Leadership"项目,在全球挑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培养,期间不仅为这些学生提供各自专业方面的实习机会(工程,制造,金融,市场营销等方面应有尽有),还提供机会让他们在GE 在世界各地的分部进行实习,以便更加熟悉GE 的全球策略和产品结构。这个项目花费非常巨大,但它的回报也是难以估量的。GE 在这些高潜力高动力的年轻人身上的投资,充分表现了员工成长和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公司,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
Jack Welch 这样总结过:"True self-confidence is the courage to be open- to welcome change and new ideas regardless of their source". Real self-confidence isn ot reflected in title, an expensive suit, a fancy car, or a series of acquisitions. It is reflected in your mindset: your readiness to grow.
在新一代的商界领袖中,我觉得刚刚成功地发射了火箭并将其回收的 SpaceX 和 Tesla 创办人 Elon Musk 就是这一类人(当然有不少人认为马斯克这样的天才是神不是人,呵呵)
心态与人际关系
如果说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商界的表现和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些距离的话,那么作者对两种心态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包括两性和婚姻关系)的表述,应该是多数人能够有共鸣的。
作者指出,具有固定心态的人会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人际关系中,因为加入了另外两个因素-- 关系中的另外一方和两人的关系本身, 固定心态的人会认为这两者也是一成不变的。对于他们来说,找到一个合适的人(“the perfect partner”), 坠入爱河,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live happily ever after),是完美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当其中一个人对这种一成不变的关系产生厌倦,希望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时,具有固定心态的一方往往会选择逃避或者自欺欺人的应对方式,或者用blame others 的方式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积极地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对方的需求和双方关系的变化。在他们看来,如果你需要不断地努力来维护你的婚姻关系,那这个关系就是不完美的,是失败的. 而成长心态的人,会认为一个好的两性或者婚姻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在关系中的两个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健康的两性或者婚姻关系并不是两个人可以完成对方的思想,而是两个人在一起共同成长,共同经历外面的世界。因此,在这样的关系中,他们会容忍甚至鼓励对方不断地寻求新的挑战,无论是新的工作,爱好,还是生活方式。虽然这样的两性关系可能有不稳定的因素,但它却能让在其中的双方不断地有新鲜感,而不是同样的日子日复一日。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心态对人的成功如此重要,人们又是如何形成这样两种炯然不同的心态的呢?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态能否改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成长心态的人?
我会在下篇中讨论这两个问题。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MjQzOTEx#sthash.mmLRjcQq.dpuf
上篇中我介绍了Carol Dweck在书中关于“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的定义 -- 拥有固定心态的人,往往非常在意成败,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他人眼中维持自己“聪明”“能干”“天才”形象。因此,在困难或者挑战面前,他们往往会选择退缩或者放弃;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 却对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不是那么在意。对他们来说,不断地挑战自己,学习新的东西,发展新的才能。失败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因为他们总是能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教训和成长的机会。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两种心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是否会天生具有固定心态或者成长心态呢?拥有固定心态的人能否有意识地培养成长心态呢? “标签”的重要性 Dweck对此的回答是,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具有固定或者成长心态的。心态的形成,往往与一个人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而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某种心态的形成过程中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Dweck 指出,父母和教师如果总是赞扬孩子的智力或者固定的才能(比如“你真聪明”,“你一定有非凡的艺术天赋”,“你没有花费多少力气就完成了这个题目,真是一个天才”等等),孩子就很容易发展出固定心态。这些信息中的“正面标签”(聪明,天分高, 有天赋等等)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孩子对外界认同的需求,也会让他们潜意识中担忧会“担不起”这些标签(如果他们冒险失败的话)。 比如,如果孩子总是听见父母说“你真聪明!这么快就把题目做出来了!”。 他就会想:“如果我下次做不了这么快这么好,别人就会认为我并不聪明”。因此,本来是好意要鼓励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却无意中起到了培养和固化孩子的“固定心态”的反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才能既起到鼓励的作用,又不在无意中培养出固定心态呢? Dweck 建议,在鼓励孩子取得的成绩的时候,不要将重点放在成绩本身和它们反映出来的孩子的能力或者一些固定的“traits”上,而要将重点放在他/她为此付出的努力上面。比如,当孩子在体育或者音乐比赛上取得好成绩时, 不要说“你真是天才!”,而试着说:“你为这个成绩付出了很多努力!你的努力没有白费,恭喜你!希望你能继续进步!”后者传递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 既肯定了孩子取得的成绩,又彰显了他/她为这个成绩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就是一个具有成长心态,不会因为畏惧失败,让他人失望而在挑战和困难面前退缩的人。 如何教孩子对付失败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不少如何和孩子交流,以便传递正面信息的例子。我对她提出的如何教孩子应对挫折和失败最感兴趣。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体操比赛中失利,你会选择下面哪个方式安慰她? 1。 告诉她你认为她是最棒的 2。 告诉她裁判不公平,将本来属于她的奖牌给了别人 3。 安慰她体操并不是那么重要 4。 告诉她有能力(Tell her she has ability),而且会在下次取得好的成绩 5。 告诉她她的确准备得不够好,这个结果是预料之中的 如果家长选择上面的1 或者2 来安慰孩子的话, 孩子的自尊心是受到了保护,但实际上对她的进步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个信息本身就是不真诚的(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这点), 第二个信息更是将孩子的“失败”怪罪给他人,不仅于事无补,还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尊重权威的印象(而尊重权威和秩序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需要培养的品德)。如果你不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动辄将自己的失败推到他人的责任上的话, 最好不要用这样的策略。 第三个应对也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因为你会让孩子养成因失败而贬低事物价值的习惯。 第四个选择看似不错,但其实很危险-- 如果孩子真的有“能力”(ability),那她为什么没有得到应得的成绩呢?第五个选择看上去非常没心没肺, 但却是最附和事实的。当然,家长肯定不应该这样直白地对孩子说出这个信息,但下面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婉转地传达了这个意思: “伊丽莎白,我知道你现在的感受。你非常希望得奖,而且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仍然没有如愿,这的确是很让人失望的。但你知道,你的确还有差距。这里有很多女孩比你练体操时间更长,付出的努力更多。如果你真的对这个非常在意的话那么你就必须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看出不同来了吗?美国这个社会一向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这固然重要,但我们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差距。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为孩子负责。 大学和人生 对于从小就很聪明,学习很轻松的孩子来说,父母尤其要注意如何避免一些起到反作用的信息。这些孩子在高中以前往往不用花什么力气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到了高中后有些孩子就会有很强的挫折感, 因为曾经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得的好成绩,现在似乎不那么容易了。 而且,高中阶段除了学业的要求之外,还要更多地参加校内校外的活动,包括体育运动,对于孩子的时间安排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的要求。在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注意多鼓励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并让他们知道,这种挫折是暂时的,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并且和他们一起找到应对的策略和办法。 同样,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开始阶段,往往也是有些孩子迷失方向的危险阶段,因为大学对于学生的全面能力比在高中时要高的多。如果孩子缺乏自制能力(尤其是那种在高中时什么都让父母安排妥当的孩子),在大学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成绩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今后的发展潜力。 另外,我觉得亚裔家长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有意无意地灌输上好大学是人生终极目标这一观念。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亚裔移民(尤其是第一代移民)往往有着强烈的“名校情结”,把考上好大学当成孩子(和自己)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记。这不仅会在无形中给孩子一种长期的压力, 而且也容易固化孩子的固定心态。如果孩子万一没有考上自己或者父母心目中的好学校,就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人生失去了意义。那些明明考上了不错的学校, 却因为不是父母的“梦想学校”而选择自杀的孩子固然是特例,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过分看重学校,成绩这些外在的标签,是不利于孩子长期的成长的。 毕竟,大学只是孩子们人生开始的一个起点,今后的路还很长,能爬上藤固然值得庆贺,但没有如愿进入梦想学校,也绝不是人生的终结点(关于这个话题,网上有篇文章写得非常好, 在这里分享一下:有感于大学申请发榜之际 看完此书,我希望自己能够更早接触到它,因为虽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很注意强调后天努力和过程的重要,但有时候还是会自觉不字句地落入一些“固定心态”的圈套(比如表扬孩子很聪明,很有天分,学习不需要花多少工夫就能学得很好等等)。当然,现在知道这些也还不晚,毕竟,正如我在上篇中介绍的那样,成长的心态不仅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需要的, 它也是一个人成人之后事业是否能不断进步,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婚姻关系)是否能够不断完善的因素之一。 希望我的一点读书心得,能对各位朋友有一些启发。如果您愿意看看原书当然更好啦。该书在每个章节后面都有一些很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可供参考。 另外,上高中或者大学的孩子也可以自己读一读。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 祝各位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 See more at: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512/244427.html#sthash.5z8vLLqd.dpu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