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在今天的心理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使得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离开了无意识就无法理解现代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上人们一般认为,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无意识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提出的一个概念,后又由他的学生荣格进行了修改和发展。不过无意识这个名词最早却是由黑格尔的铁哥们大哲学家谢林作为哲学名词比弗洛伊德早提出了大半个世纪。
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谢林的工作,而是黑格尔在他的经典名著“Science of Logic (中文译为《小逻辑》)”一文中涉及到无意识的一小段讨论。实际上谢林和黑格尔的思维方式多少有些类似。他俩和Friedrich
Hölderlin这三位Friedrich毕竟是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同学加好朋友,年轻时的思想交流恐怕很难分出哪个思想是谁的。后来另两位Friedrich比黑格尔早成名,在黑格尔落魄时还多亏这两个已经大名鼎鼎的好朋友的帮忙才在大学里找到了一个教授的职位,不过再后来黑格尔的名气却远远超过了那两个Friedrich,这是另话。
在黑格尔的“Science of Logic[1]”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的想法,目的,兴趣以及行动中,如我们已经提到,思维是在无意识地繁忙地活动着(自然逻辑);而我们的意识所注意到的只是思维的内容,诸如我们的想法中的客体,我们所感兴趣的对象;在这基础之上,思维所确定的表现为思维的内容的形式而不是思维的本身。
英译文原文:
The activity of
thought which is at work in all our ideas, purposes, interests and actions is,
as we have said, unconsciously busy (natural logic); what we consciously attend
to is the contents, the objects of our ideas, that in which we are interested;
on this basis, the determinations of thought have the significance of forms
which are only attached to the content, but are not the content itself.
经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实验心理学,解剖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发展,今天人们对于所谓的无意识心理的认识比起弗洛伊德和荣格的时代要更加深刻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虽然黑格尔是在谈哲学,他甚至对于弗洛伊德和荣格后来提出的无意识的心理学意义毫无概念,但是,即便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的具体细节可能过时了,黑格尔的上述论断也不会过时。这就是哲学的生命力!
黑格尔的上述论断在逻辑上的合理性是很清楚的:我们的思维不可能只有内容而没有过程,就像我们在电脑屏幕上打字,如果没有我们的手在敲打键盘,屏幕上不会出现字符的;那么我们的思维也一定有它的载体和它的背景过程,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这个载体的背景过程而已,而这个背景过程就是无意识过程。读过些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工作的人都可以轻易地看出,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无意识的描述完全符合黑格尔的论断,只不过他们的描述又带有了他们根据临床经验得出的一些细节。而正是那些细节使得他们的理论容易被超越或被找到漏洞,而黑格尔从哲学上得出的论断却不会过时。这就是一个好的哲学的生命力!过去2500年里之所以人们读不懂老子的《道德经》却还是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也就是因为同这里所讨论的黑格尔的论断一样,老子的切入点和方向把握得都很准,使得他的理论的涵盖面很广,就是对他的理论的具体的引申有缺陷或过时了,他的理论也没有过时。这也是我在之前的一篇题为“哲学的坐标转换功能”的文章提到的哲学思维的一个要点。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黑格尔和他的好友谢林之所以会提出并运用无意识的概念并不完全是依据我上面论述黑格尔的无意识的合理性时所用到的逻辑,而是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们俩都相信(不愧是儿时的铁哥们)世界是绝对精神的运作的表现。他们认为绝对精神的运作表现为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一个统一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关意识的认识在黑格尔的哲学中那么重要。既然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精神在工作,就好比是一个无形的巨人在工作,也就是说整个世界的运作是有目的的,因此认识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认识绝对精神的目的,而一个完全无意识的世界是无法体现这种目的的,所以人的意识尤其是自我意识对于认识世界来说就格外重要。
有趣的是,后来很多延承黑格尔理论的人,包括存在主义者,包括马克思主义者,都放弃了黑格尔与谢林的绝对精神,却从不同的角度把他们关于意识的认识继承了下来。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可以把一个理论的根拔去却仍然让理论本身继续成长。不过,拔去了黑格尔的根之后的存在主义由于无根而开始漂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身的漏洞更大。其实,黑格尔和谢林他们的理论的本身其实也是在没有了根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谢林与黑格尔最早相识就是在神学学校里,也就是说他们的绝对精神应该是来源于他们早期所接受的神学教育的。由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今天的西方哲学与神学之间的渊源以及离开了神学以后的西方哲学之所以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顺便提一点,上面引述的黑格尔在他的“Science of Logic”中论证他认为的逻辑所具有的特性的论断与我当初提出“感性逻辑”的论据非常接近。当初我的依据之一便是自然逻辑(natural logic)的作用特点,而黑格尔的上述论断的依据也是自然逻辑。只不过我提出“感性逻辑”的时候还没有读过他的“Science of Logic(《小逻辑》)”而已。这既是好事也是憾事。好事是如果我在那之前读过他的“Science of Logic(《小逻辑》)”,那么在人的惰性的驱使之下我可能就不会提出我的“感性逻辑”的概念,那将是一个错误,因为我的“感性逻辑”的概念与黑格尔在“Science of Logic(《小逻辑》)”所要论述的被人们称为辩证逻辑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各有不同的应用背景。憾事是如果我在那之前已经读过黑格尔的“Science of Logic(《小逻辑》)”的话,当有人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来攻击我,或有人因为没有搞懂自然逻辑的含义(如有人用捡袜子来表示自然逻辑:))而攻击我对于“感性逻辑”的论述的时候,我就可以省了当初的很多口舌:)。。。。。。
[1] Science of Logic,by Georg Hegel, online: www.hegel.net/en/pdf/Hegel-Scilogic.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