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学:《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
2012-05-16 11:21 阅读 (4496) 评论 (22)
五、结论
前面我们探讨了《矛盾论》与苏联哲学教科书、与《社
会学大纲》、与陈伯达及艾思奇的关系,通过这些探讨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矛盾论》的原创并不是毛泽
东,《矛盾论》的主要观点大都是从苏联哲学著作和李
达的《社会学大纲》中改写或抄袭来的。《矛盾论》的
原文也极可能不是毛泽东亲笔撰写,而是由陈伯达起
草,艾思奇补充,最后毛泽东定稿,这篇所谓的“顶峰
之作”、“哲学雄文”就是这样形成的!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刘泽华等人对《矛盾论》的质疑并不是胡编乱造、造谣惑众,而是有事实根据的。国内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矛盾论》、《实践论》这“两论”是“抄袭工作”,是“拼凑的平庸之作”。[15] 《矛盾论》竭力宣扬“斗争绝对论”和“斗争哲学”, 竭力宣扬极端的矛盾思维,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而且还成为了极左思潮的哲学根源,所以《矛盾论》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伟大、光辉”,更不是什么“傲视古今的哲学雄文”,我们应该正本清源、重新认识《矛盾论》,应该对它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http://iccom.blog.sohu.com/216361609.html
1955年9月6日,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左二)(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年仅74岁零10个月)及其伴侣西蒙娜·德波娃女士(左一)抵达北京,中国作家曹禺(右三)在机场致欢迎词。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访问中国似乎成了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的一个惯例。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新网,作者:郑琳,原题为:《萨特波伏娃曾停留中国45天登天安门观看国庆大典》
1955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萨特的文章
萨特与红色中国(史东) 2010-01-06
在他年轻的时候,萨特很崇拜现象哲学家胡塞尔,成了胡塞尔的得意门生。可是,当他读了另一位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书之后,遂被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折服。于是,萨特决定一辈子献身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发扬光大。
正当萨特决定静下来读书学习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在欧洲爆发。几个月之后,纳粹德国迅速地征服了北欧和西欧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法国。萨特很快地加入了法国反法西斯的阵营。
可是1940年6月巴黎投降,法国陷落,斗志旺盛的萨特也不幸被德国人抓起来,当了俘虏,关进了集中营。但是,一年之后,萨特越狱成功,逃出了集中营。
战争结束之后,苏联大肆向西方推进,指使法国共产党夺权。萨特在这个时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法国共产党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并希望在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作出一种调和,这在他的名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得到了很明显的反映。
六十年代,萨特越来越左,在法国干起了类似中国红卫兵似的极端行为,担任法国共产党控制的《人民事业报》和《解放报》的主编。1964年,萨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可是遭到萨特的拒绝,成为一大国际新闻。1968年,巴黎的学生掀起了打、砸、抢的暴力行动,萨特更是热血沸腾、一马当先、积极参与,和当时正在中国大陆进行的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交相辉映。
中国对于萨特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五十年代中期,萨特的名声在西方世界如日中天,他多次吹捧中国的政权。1955年9月,萨特满怀期待与向往之情,到中国大陆进行了访问。
毛泽东自认为是一个大哲学家,还专门会见了萨特和他
的终身情人德•波伏娃。没想到萨特对毛泽东的哲学素
养大失所望,他发现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对现代哲学一窍
不通,无法与之进行实质性的交谈。
当时中国正在声嘶力竭地批判胡风,萨特对此也非常反感。觉得中共对胡风的指控非常荒唐可笑。但是尽管如此,萨特还是利用1955年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向欧洲人作政治宣传。他说,共产主义在欧洲和中国同样适用,有普遍的意义 ......
回顾六十年前 —— 1955年官方媒体上的毛泽东,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是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诗人 ......
看罢让·保罗·萨特当时大失所望的报道,不妨设想,如果毛不是以四方臣
服、万朝来拜的心态,觉得亲自出马、面见这位比他晚生11年的法国左倾
哲学家兼文学家又有何妨。不然,怎么会以苏联教科书、李达编纂、陈伯达
起草、艾思奇补充的唯一一本《矛盾论》小册子的苏共式哲学功底、胆识过
人地去接见一位完全交由嗜好作诗舞墨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同志见见就可以
了的、活跃的西方哲学家,并因此而自失颜面、自暴其短。
不料,这萨弟得着机会,连珠炮似追问主席对于胡塞尔、海德格尔或者刚刚
去世四年的维特根斯坦等等哲学家的看法,抑或试探性地、不停地抛出一些
当时五十年代西方哲学界关注、争辩的观念、术语,想听听据说是革命理论
家、哲学大家的意见。毛或是轻松一句话转移话题、支吾过去,或是说些不
着边际的闲话,场面可想是怎样的尴尬。
按照国人极其狭隘理解的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定义来看,倘若毛当时
熟读西方哲学经典,对于欧洲历史上以及当时西方哲学界关注、争议的各种
概念、定义、焦点、特别是主动靠拢马克思主义的、萨特版的存在主义理论
烂熟于心,并具有自己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使得双方谈笑风生、一见
如故,会谈约定时间一延再延,以致萨兄会后,两眼放光,逢人就讲,赞不
绝口。毛爷从此在西欧学术界、政治界倒是名声鹊起、风光大展了,可对于
毛老人家统治下的 6.1465亿(1955年底)臣民又有什么用 ? ?
领袖的丰富西方哲学理论知识素养, 免得了两年后四百万右派分子的苦
难?免得了杨献珍、冯友兰等等哲学家的被整肃?拦得住活用、苦读17遍
(!)《 资治通鉴 》? 拦得住三年后大办公社食堂、毁林炼钢以及随后
三、四千万的饿殍、冤案无数的文革、几亿人的生命蹉跎?
确有一种知识素养,贯穿文艺少、青、中、老年的、毛爷一生的意志、思
想、秉性、号令、政策, 那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狂放不羁的浪漫诗人气
质。
从大人物回到我们非大人物,不妨功利地想一想,距离挣钱养家最遥远的莫
过于西方哲学知识素养,能提高一点点现在的时薪吗? 曾经偶尔瞥过一本
英文书籍,25个西人谈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其中一位长年参加铁人
三项竞赛、四肢绝对发达的职业运动员,说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 《 西方哲
学思想史 》,很奇怪 ,不是吗?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海德格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抛弃了克尔凯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哲学思想——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从此,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跨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选择”。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