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月12日中将周游回函林彪和陶铸同志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 09:38 来源:书摘
林彪、陶铸分别为黄埔军校第四、五期同学,两人都是校长蒋介石的学生。1966年文革爆发后,林彪、陶铸托黄埔军校同学萧正仪密携书信赴港,并请在港同学周游协助与国民党联系,寻求投诚蒋介石。两人在信中称“吾人处危疑之局,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肺腑之言唯乞代陈为感。”本文摘自《林彪的忠与逆——九一三事件重探》,作者翁衍庆,台北新锐文创出版。
揭秘林彪的“同学会” 人才辈出的黄埔军校四期生
林彪与陶铸
八大元帅合影后排左起:罗瑞卿,聂荣臻,徐向前,陶铸,叶剑英
前排左起:陈毅,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
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
林彪事件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的是,除了涉及中共领导阶层间的权力斗争外,还意想不到地牵涉到国共间的间谍战。一九九四年二月二日,英文《亚洲周刊》刊登澳大利亚记者韩培德(Peter Hannan)的文章,他亲自到蒙古走访,实地观察林彪座机的逃亡飞行路线,以及温都尔汗坠机现场情况。他还转到台湾访问了张式琦将军,再次报道了林彪、陶铸二人联名信函与国府联络的经过。
韩培德还访问了台北淡江大学政治军事学者李子弋致授,李教授引述蒋介石总统秘书陶希圣先生(与林彪同系湖北黄冈人)生前所透露: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中共想了解国民政府对中共军事上有何意图,毛泽东曾派林彪到重庆面见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林彪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十分恭敬称呼蒋委员长为“校长”。蒋问:“你们共产党还用这种呼吗?”林彪回答:“我尽管身在共产党内,将来校长一定晓得我能为国家做甚么事。”又说“毛这个人疑心太重”。
张式琦将军为国军著名儒将,军事与情报素养俱高,离开军职后创办淡江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一九九四年夏天,张将军电召笔者,面交其亲笔抄誊的三封信件。这三份抄件,即林彪、陶铸二人联名信、国府回函及中间人萧正仪来信。
林彪与陶铸为黄埔军官学校第四及第五期先后期同学,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一日来信时,中华民国总统即为前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林、陶二人并非直接致函国府,而系托与林彪同为四期的同学萧正仪密携赴港,找到在香港的同期同学周游将军,请协助与国府联络。周游(1894-1968;历任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汪洋同志的夫人周湘玟之父 )曾任国军华南补给区中将司令,中共建政后赴港定居,以“全不足观阁主”笔聿名,为《春秋》等刊物撰稿,与国府间已无联系,但与滞港之前国军将领有来往。周见信后即找到在港之保定军校八期毕业之前辈邓树人将军,研究如何处理。邓将军素得人望,深受当时滞港前国军官兵敬重,曾在香港获得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自序》原稿,送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典藏。邓将军之子邓合龙先生与国防部前特情室关系密切。萧、周、邓三人研究后,决定将密函交邓合龙送台,萧正仪则留在香港等候国府回应。
林彪、陶铸二人联名密函如下:
铁兄:久未通信至念,回忆当年共砚黄埔,恍如隔世,兄天姿明敏,正应为国效力,乃退闲蛰处,殊为可惜。此因文灼兄南行之便,特修寸楮致侯,祈加指示,吾人处危疑之局,过多疑猜忌之主,朝荣夕枯,诡变莫测,因思校长爱护学生无微不至,苟有自拔之机,或不责已往之错,肺腑之言唯乞代陈为感,此颂
道安
学弟
尤
同启
铸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一日
周游字“铁梅”,林彪字“尤勇”,“文灼”是萧正仪之字。这封信撰写时,林彪、陶铸二人于八月晋升为中共第二和第四号领导人物,林彪并被毛泽东钦定为接班人,地位崇高,似乎没有任何理由让二人背弃毛泽东,寻求与国府联系投诚。但因此信除陶铸外,均使用各相关人的字号,只有亲近人知悉,且中间人萧正仪又同为黄埔同期同学,萧正仪表明,林、陶二人地位越接近毛泽东,越是感到朝不保夕,陶铸当前因批斗刘少奇不力,遭到毛泽东和江青指责,地位岌岌可危。游因此肯定此信绝非虚构,认为林、陶二人亟谋与国府联络,必然面临重大困境,寻求协助。
另据情报局前退休高级干部彭新有将军回忆:“约在一九七四、一九七五年期间,曾陪同时任国防部部长高魁元(1907年3月26日-2012年5月7日)出席立法院秘密质询会议,高部长答询诗,证实林、陶密函为林彪亲笔。”高魁元与林彪同为黄埔四期同学,且同班同寝室,一九六六年任陆军总司令,一九七三年出任国防部长。
故前國防部長高魁元一級上將
戰略顧問高魁元一級上將於五月七日晚間九時四十一分 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三軍總醫院,享壽一百零五歲;高前部長生前功勳彪炳,備受崇敬,其在抗日戰爭、金門古寧頭大捷中,展現軍人視死如歸、犧牲奮鬥愛國情操,實為國軍官兵典範。
高前部長出生於清光緒三十三年,民國十五年毅然報考陸軍軍官學校第四期,將一生貢獻國家;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爆發,他即展現優異領導能力,先後在淞滬戰役、崑崙關戰役及湘西會戰等戰役中,獲得勝利,不僅阻止日軍侵犯企圖,更激勵全國軍民抗日決心與抗敵意志。
民國三十年底,時任九十九師師長的高上將,率領全師官兵投入第三次長沙會戰,成功遏阻日軍想打通中國大西南的門戶「長沙」的企圖。
民國三十八年十月,高上將戍守金門時,無懼共軍砲火威脅,親臨前線,統一指揮調變部隊全力反攻,扭轉戰局,俘敵五千餘人,居功厥偉,史稱「古寧頭大捷」。
其後,高上將先後擔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官、陸軍第九十六軍軍長、第四十五軍軍長、陸軍總部政治部主任、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陸軍第二軍團司令、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挚傞L、總統府 參軍長及國防部長等要職,並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在古寧頭戰役之前,高魁元幾乎很少受到人們的關注,至少毛澤東沒將他放在眼裡,沒有像評價胡璉那樣給予他特別注目的眼神。
在那之前,高魁元這位林彪的同寢室同學,在黃埔四期張靈甫、謝晉元、胡璉、闕漢騫、劉玉章等名將隊伍之中並沒有凸出的高大形象,並不是排第一排的標兵,他並未受到蔣介石足夠的重視。1947年高魁元在國共內戰的山東戰場上,也只是緊跟著同學胡璉,在他的整編11師下面當個旅長,默默地跟在胡璉身後作他的左右手。當他的同學們在三大戰役中擔任前鋒領兵沙場受世人評頭論足時,高魁元的才能尚未浮出檯面。當他的同學與學長們一個個在沙場陣亡、被俘或是叛離時,高魁元這位未受重視的少將其實有千萬個理由可以留在大陸或是作其他驚世駭俗的舉動,但他始終緊跟著敗落的老校長。直到古寧頭戰役,他立了大功,大家也始終把目光放在胡璉、湯恩伯、李良榮身上,很少人會注意到高魁元在其中吃的苦。
高魁元就是這樣的一個山東人,老老實實,苦幹實幹的北方漢子,他像個老牛一樣幹著人們不願幹的苦活兒。
高魁元民國前5年3月26日出生,美國陸軍參大畢、黃埔陸軍官校四期畢業,曾擔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陸軍總司令、參挚傞L、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長等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八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赠送蒋中正先生
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照片。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灣台北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群眾夾道歡迎。蔣總統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萬群眾發表演說。兩國總統發表聯合公報,穩固邦誼,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惡行,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繼續保衛台澎金馬。艾森豪與蔣中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分別擔任歐洲及中國戰區的盟軍統帥。
张式琦将军接获这封密函后分析,中共自一九六六年五月以来,毛泽东发起之文化大革命,正在大陆各地如野火般蔓延,对刘少奇的斗争面不断扩大,高干人人自危,“林、陶在此情况下,思虑再三,认为只有与台湾蒋总统取得联系,为唯一途径”。亦相信密函的真实性,于是向当时国家安全局局长夏季屏报告,经夏安排,张将军持函面报蒋经国先生。蒋经国未质疑来信真实性,但显然存有疑惑,只指示“研究!研究!”未作具体载示。
这时已接近一九六六年年底,陶铸正面临被斗危机,萧正仪急于返回大陆,了解实情。张将军决定保持萧正仪这条线,并为取信萧正仪,以保证政府不会拿此信要挟林彪、陶铸二人,而将原函送回香港交还萧正仪。由于当时台湾公务机关尚无影印机,且为保密,不宜假手他人,故由张将军亲笔誊抄留下记录,及请周游将军先行回函林、陶,以稳住二人,并提示回函要点有三:嘉许二人来联,但不宜贸然行事;巩固现有地位,待机而动;台湾愿予充分支援,然尚需进一步研究。
周游将军即依此三原则撰妥回回函,交萧正仪携回大陆。覆函内容如下:
尤、铸两兄如面:别四十年矣,处境各殊,徒劳想念,正仪兄远访,承颁手示,且喜且惊!犹忆黄埔分袂时,与尤兄合摄一影,由弟就操场上率题十六字曰:‘跨太平洋,极昆仑顶,既阔且高,具斯人影’,影虽落佚,语则未忘!今尤兄已按宇去做,弟则促处海隅,真有愧见同砚之感!时局瞬息万无从捉摸,姑无论局外人如此,即局中人亦不例外。所示原则,实可办到,前途且无任嘉许,只以弟之处境特殊,而尊处根深蒂固,恐不能轻易发动,遂不敢贸然承诺,延滞至今,实缘慎之又慎,非敢缓之又缓,或不重视,由衷之言,端在察谅中也。今局势演变,颇符理想,敬请急起直追,对人类国家有所贡献,最好正仪兄能面领机宜,再遣来港,俾获较具体之指示,庶剑及履及,获致机先,万分企盼,余情特请正仪兄代陈不具,现据报载,两兄处境,容有小歧,则请酌而行之,幸不胶柱勉强,百拜百拜,此颂
戎棋
弟
铁梅手启
一九六七年一月十二日
发信日期已是一九六七年初,内容为何未使用萧正仪之字“文灼”,则无从了解。萧正仪回大陆前曾与周游约定此后彼此联络方式。萧返抵上海后,有一函回复周游:
铁兄如面:返国之行,在穗在汉均有逗留,辗转逾月,始抵沪滨,稍事摒挡,方克修书道意,乞恕无可免之稽迟为幸。刻经多方设法联系,始获尤、铸两兄诚恳表示,无改初衷,祗以铸锋芒太露,处境较艰,其实人人如此,朝不保夕,睡不安枕,清算之来,匪可逆料之事,幸尤更为发扬蹈厉,颇抱乐观,虽属特殊骄子,但亦非常审慎,免蹈覆辙,沪事重要,需弟料量,惟北上谒尤、铸面陈面商,更为重要,刻正请示进止,必有以报雅命,弟哀不知贵方反应如何?殊为惴惴,此何等事?非具大无畏之毅力,则不足多谈,高明以为然否?又此信未知能否得达?必要时,如时间环境许可,愿再赴港面踌陈缅缕也,春寒尚厉,珍重万千,手此敬颂
新禧
弟
正仪手上
一九六七年二月一日
萧正仪自上海来信后,即失去联络。周游回函日期是一月十二日,萧正仪良自上海来信是二月一日,相距不过二十一日,何以萧信说“辗转逾月”,若非时间只是随意估算,就是去信或来信书写发信时间时,故意延后或提前,以掩耳目。可惜,周游后于一九六八年病殁香港,萧正仪这条线随之中断。
萧正仪在一九六七年一月自香港返回大陆时,陶铸已被囚禁,故萧来信说,“刻经多方设法联系,始获尤、铸两兄诚恳表示,无改初衷,只以铸锋芒太露,处境较艰”,“北上谒尤、铸面陈面商”等语与事实比对,萧正仪已无法与陶铸取得联系,是否曾与林彪联系?无从了解,从来信分析他已了解陶铸处境困难,而他提到要北上见林、陶二人,显示他并不清楚陶铸已被囚撩,或者他为稳定我方,而有此说,此后萧正仪即与周游失去联系。
萧之失联有两种可能: 一是他本身就是中共所谓的国民党“残余分子”,回上海后,正值文革愈演愈烈之际,也被揪斗,甚至被迫害致死;二是北上后证实陶铸已被打倒,见到林彪,以林当时处境,可能阻止他再与周游联系,或者见不到林彪,无法取得二人口信,只得放弃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