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ascal的博客  
“朝廷不是让我隐蔽吗?”“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时候了?!”  
我的名片
Pascal
注册日期: 2014-10-22
访问总量: 9,343,21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谁还在静脉注射致死率53%瑞德西
· 镜子测试.白婴儿15个月就能认出
· 谁还在为美国儿童打72针疫苗洗地
· 1645年11月23日.意葡传教士奉旨
· 特级军事专家宋心之.为什么我们
· 加拿大政府资助的医生开始施压晚
· 颤抖吧美国.美媒.解放军发射15枚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他山之石】
· 谁还在静脉注射致死率53%瑞德西
· 镜子测试.白婴儿15个月就能认出
· 谁还在为美国儿童打72针疫苗洗地
· 1645年11月23日.意葡传教士奉旨
· 特级军事专家宋心之.为什么我们
· 加拿大政府资助的医生开始施压晚
· 颤抖吧美国.美媒.解放军发射15枚
· 16次神准.世界第1家AI震撼预测.
· 早在1969全球主义者就布局新世界
· 吴国发转发英国卫生局1句话警示.
存档目录
11/01/2024 - 11/30/2024
10/01/2024 - 10/31/2024
09/01/2024 - 09/30/2024
08/01/2024 - 08/31/2024
07/01/2024 - 07/31/2024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01/01/2024 - 01/31/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10/01/2023 - 10/31/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8/01/2023 - 08/31/2023
07/01/2023 - 07/31/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02/01/2023 - 02/28/2023
01/01/2023 - 01/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8/01/2022 - 08/31/2022
07/01/2022 - 07/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3/01/2022 - 03/31/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6/01/2021 - 06/30/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1/01/2016 - 11/30/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9/01/2016 - 09/30/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3/01/2016 - 03/31/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2/01/2015 - 12/31/2015
11/01/2015 - 11/30/2015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8/01/2015 - 08/31/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5/01/2015 - 05/31/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收起你的文艺小清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收起你的文艺小清新,

是时候用理工科思维去理解世界了


编者按

没错,它并不是网上那部走红的网络剧的同名小说,而是一部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生活里的感性事物的。
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

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 、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用一万小时培养天才,用心理学反成功学,用大数据预测未来,用实验刺探真相……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大量你经常接触的知识,挑战你万万没想到的认知神经!

【作者其人】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名人来推荐】


读这本书绝不像读某些流行读物那么畅快,它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想几步,甚至,合卷后也未必能给你增加多少谈资——或者说,作者并不热衷于提供“有趣的知识”,他致力提供的是传说中的“科学理性思维”。他的野心是让“反常识思维“变成“常识思维”。

——姬十三(果壳网CEO)


你可以不同意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但绝不能忽视作者所采用的,基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这才是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

——土摩托(媒体人,《三联生活周刊》特约撰稿,著有《土摩托看世界》)


与同人于野一起寻找话题,堪称世界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因为很少有人能把科学新知这块天地的魅力展现得如此清晰透彻。

——范致行(《新知客》、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前主编,读首诗再睡觉创始人


同人于野即万维钢是我知道的最善于用理科思维看社会问题的人,这本书只包括了一部分他历年写的文章,多数是关于个人的,例如一万小时定律以及它的真正含义。就像他在书中所写,这是一本值得马上读第二遍的好书。

—— 李淼(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物理学家和作家,著有《越弱越暗越美丽》)


万维钢是少有的能与国外作者在视野、阅读量、写作方式与勤奋程度等方面一较高下的汉语写作者,无论对读者还是编辑来说,他都是一位理想的作者。我愿意向任何人毫无保留地推荐他的文集。

——郑诗亮(《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澎湃新闻思想版块编辑)

敢说不才是真科学家



多年以前,我最爱看的新闻是体育新闻,中国足球那么差,我曾经都能熟悉甲A各个队的队员名单。后来渐渐对这些东西失去了兴趣,甚至连欧洲杯都看过就忘了。也许一个搞科研的人,应该多看科学新闻。


然而我越来越感到,科学新闻跟体育新闻没什么区别。

就好像你看再多的体育新闻也学不会打蓝球一样,你看再多的科技新闻和科普文章,也学不会搞科研。不但学不会,而且我敢说,科普和科学报道对搞科研能力的帮助,考虑到浪费了宝贵的工作时间的话,基本上是小于等于零。完全是两码事。缘木求鱼,南辕北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这个道理不是本文重点。

本文重点是,科学报道既然不能教会我们搞科研,那么科学报道有什么用呢?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是,这些"科学知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改善日常生活。我要说的就是,如果这篇文章不是科学家而是记者写的,那么它就连这个作用也达不到。

也就是说,看了这么多科学报道,最大的好处也就是跟人聊天的时候有谈资而已。

科学家和科学记者有本质的区别,那就是记者只会提供知识,而科学家可以提供观点。

记者们只会做加法。他们把任何热点话题方面的"科学进展"都说给我们听。我们被他们说得风声鹤唳,以为随便吃点什么东西都能致癌,以为手机辐射是严肃的科学问题,以为恐怖分子真的可以制造出原子蛋来,以为不管是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的好方向。

如果你认为什么都重要,那么就等于什么都不重要。如果你像珍视钻石一样珍视牙膏,你永远都找不到真钻石。

只有真正的科学家才敢于告诉我们:

· 哪怕你的生活再健康,哪怕你的环境再清洁,你最后死于癌症的概率也是20%。现代医学解释不了这个20%的致癌率是从哪来的。反正如果你每周吃一次烧烤,你死于癌症的可能性也许会增加0.01个百分点 - 达到20.01%。那么这0.01%有意义么?

· 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辐射之中,其中很多别的辐射,比如你拿它没有任何办法的宇宙射线,比所谓手机辐射要危险的多。我们的最佳策略是忽略所有这些辐射。

· 如果朝鲜费这么大的劲造出来的原子弹的爆炸当量都让人怀疑到底是不是核爆炸,如果伊朗费这么大的劲都造不出来原子弹,那么你可以想象,原子弹真的不是高中生能造出来的东西。实际上,就算你给他们一颗真的原子弹也没用。美苏两国的原子弹都有很强的保险装置,你用炸弹炸都引爆不了。

· 生物能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得多。氢燃烧的能量密度很低,如果真的用液氢做汽车动力,你可能需要每开几十英里就加一次"油"。有些所谓的新能源项目或者是邪路,或者是忽悠。

我最近看的这本《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就是由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写的。在这本号称是给未来总统读的书里,作者没有使用什么"谦卑"。总统不需要你的谦卑,总统需要的是直截了当的评估。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疗效不重要。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理论是扯淡。

真正的科学家敢说XX方向没前途。


当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说的都不是科学界的"共识"。他们的观点可能甚至于公众的印象完全相反。

也许他们会被证明说错了,但是那些记者们写的东西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我们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我们只想知道什么重要。只有看真正的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方向。

记者,所以如果你写"科普"的时候浑身冒汗,对你写的东西充满敬畏的情绪,我劝你还是别写了。

作者简介

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

博文介绍为“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喜欢科学和政治,作品以理性思维见长。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图书目录

Part One 反常识思维 1

——“反常识”思维 2
——别想说服我! 10
——真理追求者 19
——坏比好重要 23
——最简单概率论的五个智慧 27
——一颗阴谋论的心 40
——桥段会毁了你的生活 50
——健康的经济学 55
——核电站能出什么大事 59 .

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65

——科学的励志和励志的科学 66
——匹夫怎样逆袭 73
——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82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128
——思维密集度与牛人的反击 133
——上网能避免浅薄吗? 136
——高效“冲浪”的办法 141
——笔记本就是力量 145
——用强力研读书 151
——创新是落后者的特权:三个竞争故事 165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172
——夺魁者本色 177
——打游戏的三个境界 186
——穷人和富人的人脉结构 190

Part Three 霍金的答案 199


——亚里士多德为何不数数妻子有几颗牙 200
——物理学的逻辑和霍金的答案 205
——怎样用统计实验检验灵魂转世假说 210
——一个关于转世的流行病学研究 214
——摆脱童稚状态 224
——怎样才算主流科学? 232
——科研的格调 240
——喝一口的心理学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244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248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254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书笔记


               wu_sphinx 2015.02.27 23:22 494 字 22 次阅读

春节归家的火车上有幸阅读了《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个人觉得非常有趣,特别是其中对于读书的总结,尤其能够启发人。

说到读书,我真正爱上读书还是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书叫做《暗时间》,作者是刘未鹏,微软中国的一名程序员,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多年来对人的思维方式的一些理解与探索,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读书真的是一个很发散思维的东西,通过《暗时间》里面的推荐书目,我又看了《影响力》、《怎样解题》等书,当时似乎觉得自己已经很喜欢看书的样子,至少感觉是这样,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曾经“看过"的书在我头脑中真正留下印象的内容其实真不多。

直到我看了《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之前看书只是把书中的字过了一遍,对于内容并没有做系统的回复与复习,这些内容只是装在我大脑中的”内存“区域,睡一觉,就忘了,若时彼时我能够意识到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现今或许更多知一些吧。这些我看过的书没有内化到我自己的思维方式里面,在头脑中是零散的存在,没有丝毫归属感可言,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散落的支架搭起来也就是个空中楼阁,见风必倒。

虽然多年不写,文笔见锈,但是终究是要拾起来,好好的磨砺一番,读书做事莫不如此,养成好的习惯,好习惯的叠加产生的正能量将成指数级增长!

  “反常识”思维文 / 万维钢  节选自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


在这个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球队和指导员的耻辱。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我们的首要技能的不是数学计算,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也许这就是文人思维的起源:针对每个特定动作的美学评价。有时候他们管这种评价叫”价值观”,但所谓价值观无非就是给人和事贴或好或坏的标签。文人把弘扬真善美和鞭挞假恶丑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感。


他们的原始本能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他们赞美花、赞美蓝天、赞美山水、赞美健康的动物和异性。这些赞美会演化成艺术。可是只有刚接触艺术的人才喜欢令人愉快的东西,审美观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就觉得快乐是一种肤浅的感觉,改为欣赏愁苦了。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人很难接触到什么艺术,而现代社会却能让艺术普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统计表明过去几十年流行歌曲的趋势是感情越来越忧伤和含糊。所以美学是不可能客观的,每个人都在鄙视别人低端审美观和被别人鄙视,我们在审美观的鄙视链上不断移动。文人有时候研究病态美、悲壮美、失败美等等,也许更高境界则追求各种变态美。但本质上,他们研究美。


文人对事物的议论是感叹式的。有时候他们赞美,有时候他们唾弃;有时候他们悲愤,有时候他们呼吁。他们说来说去都是这个XXX怎么这么YYY啊!


他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本能而来。


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


现代社会与古代最大的不同,是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工作和休息,我们还要娱乐和社交、学习和发展、以及随时对遥远的公众事务发表意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以一种不直截了当的方式影响他人,然后再影响自己。


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好东西虽然多,你却不能都要。你想用下班时间读书,就不能用同样的时间看电影。你不能又读书又看电影又加班又饭局,还有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距离工作地点近的房子通常更贵,你不能要求这个房子又大又便宜又方便。长得帅的未必挣钱多,挣钱多的很可能没那么多时间陪你。我们不得不在生活中做出各种取舍,而很多烦恼恰恰来自不愿意或者不知道取舍。古人很少有这样的烦恼,他们能有一个选择就已经高兴的不得了了。


取舍这种思维,英文有一个可能更形神兼备的词: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一点这个,来换取(trade)一点那个。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讨价还价一番达成交易,这对文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无语的情境!既不美也不丑,既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唾弃。斤斤计较地得到一个既谈不上实现了梦想也谈不上是悲剧的结果,完全不文艺。所以文人不研究这个。


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可是文人思维仍然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的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无限夸大自己的情感,一边说金钱如粪土,一边说朋友值千金,一边说生命无价,一边说爱情价更高。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戏剧性的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的剧情。


理工科思维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而撒切尔夫人说她”从不转弯”–可能是因为选民爱听这个,不过她的确不爱转弯。对自己的事物搞不好Tradeoff,生活仍然可以对付着过下去。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的尺度上进行Tradeoff。从美学角度看计划生育制度不但不美简直还灭绝人性,但是从社会角度人口暴涨的确有可能成为灾难。


历史上很多国家因为人口太多而发生生产和社会退化,十八世纪的日本甚至连牛马都不用了,什么都必须用人,甚至打仗都不用枪炮直接退回到原始状态。所以我们不能光考虑计划生育这个动作的美学,我们得计算这个动作的后果。而且这个计算必须随时修正,比如现在就很有必要考虑是否应该继续保留这个制度。但文人却喜欢用一个动作的”美感”来说服别人。


万历皇帝想收商业税,东林党反对,而他们给出的反对理由不是收税这个动作的输出后果,而是”天子不与小民争利”!当然有人认为东林党其实代表利益集团,是故意拿道德作为借口,但这种不重知识重姿势的谈话氛围仍然令现代人震惊。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把人脑的两套思维系统称为”系统1″和”系统2″。前者自动起作用,能迅速对事物给出一个的很难被改变的第一印象;而后者费力而缓慢,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复杂计算,甚至我们在系统2工作的时候连瞳孔都放大了。 系统2根本不是计算机的对手,没人能在百万分之一秒内计算111.61872的平方根。然而系统1却比计算机强大得多,直到2012年Google用了1.6万块处理器,才让计算机学会识别猫的脸 — 而且它肯定还不会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分辨表情。


系统1这么快,显然是因为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非常有用的缘故。我们可以想见一个不会算数,甚至不会清晰地逻辑推理的人只要知道谁对他好谁对他坏,靠本能也能在草原上生活的不错。只有到了现代社会,他才会有大麻烦。文人思维显然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而理工科思维则是系统2的产物。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但人脑天生不适应抽象数字。


伦敦奥运会组织者给运动员准备了15万个避孕套,竟在开幕仅仅五天之内被用完。腾讯请来梁文道、蒋方舟和阎连科三位文人对此事发表了意见。这三位都是高端文人,根本不计较道德,专门谈审美,甚至还要做一番技术分析。梁说他从来都是公开支持性产业和性工作者。蒋说拥有优秀基因就会花心。阎说中医认为以毒攻毒,性可能也是一个疏通渠道。三人说的都挺有意思,可他们怎么就不算算一万运动员五天用掉15万个,这是每天六次的水平!真正合理的解释是大部分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据运动员说,奥运村还真没到性晚会的程度。


     文人思维天生喜爱耸人听闻的消息,如果再加上

           不爱算数,就会对世界乱担心和瞎指挥。


请问在以下死亡方式中,哪种是最值得担心的?在海滩游泳被鲨鱼攻击,恐怖袭击,还是被闪电击中?直到911事件让恐怖袭击的戏份突然变大,美国媒体上曾经充斥着鲨鱼攻击的报道。而事实上美国平均每年死于鲨鱼之口的还不到一人 — 从这个角度说鹿比鲨鱼危险得多,死于开车撞上鹿的人数是前者的三百倍!


一个美国人在过去五年内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只有两千万分之一,而根据《经济学人》最近提供的一个各种死法危险排名,其在一年内死于闪电击中的概率则是一千万分之一 — 闪电比恐怖分子厉害十倍!这种担心会左右公共政策。文人可能从”是不是纯天然的”这个角度认为有机农业很美而核电很可怕,这不是一个好标准。可是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声音大到能够调动很多人感情乃至于按照他说的”常识”采取行动的地步。他们号称是”民意”的代表,但他们代表的只是未经过tradeoff的原始民意。在大多数公共问题上,常识是不好使的。资源调配即使做不到完全依赖市场,也不应该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


       奇怪吧,诺兰是一名文艺男


               2014.11.28 1206 《 南都周刊 》2014年度第44期
文_邝海炎




最近因为电影《星际穿越》,又让“理工男”得瑟了一回。“文艺

男”与“理工男”的争论其来有自,但比较两者的书却很少,因此,

万维钢这本《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算是及时雨。

什么是“理工科思维”?作者借用了卡尼曼《思考,快与慢》里对人

脑“系统1”和“系统2”的划分,即前者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对

眼前事物进行第一判断,后者则须集中注意力进行缓慢费力的计算分

析。他认为,文人思维是系统1的集大成者,理工科思维是系统2的产

物。


接下来,作者就以理工男的优越感列举了无数文人乱担心、瞎议论的事

例,比如伦敦奥运会15万个避孕套仅开幕5天就用完了,作家蒋方舟大

谈“优秀基因花心”,殊不知1万名运动员5天用掉15万,就是每天6次

(两人用一个,所以是6次,呵呵),这不可能,唯一的解释是大部分

避孕套被运动员拿走当纪念品了。



除了打击妄下断语,理工科思维的用处在于通过试验数据纠正“常识性偏

见”。比如,媒体为什么喜欢煽情?有个呼吁给非洲儿童捐款的试验:

公开信的一个版本是列举数据,另一版本是通过一个叫诺奇亚孩子的挨

饿故事,结果是第二个版本收到的捐款多,可见,煽情是传播的必需。


理工科思维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历史疑惑,比如,作家章诒和的回忆性

散文里大量对话记录让人诟病,章先生却信誓旦旦,孰真孰假?有试验

表明回忆会受“暗示感觉性”影响而歪曲:我们看到一只小黑狗,随后

被问到狗的项圈是什么颜色,很多人会自信地说出一种颜色,哪怕这

只狗实际未戴项圈。再比如,鲁迅祖父,因为手贿买乡试关节,刑部批

牢冲充军,而皇帝批示斩监侯,一反拟罪较重,俟朱笔轻减,以示恩出

自上的惯例,刑名老吏亦为之错愕。高阳揣测,清制十二月二十五封

印,此案结于当天,皇上待批奏折过多,情绪不好乃有重罪。这揣测就

与《美国科学院报》“损耗对判决的影响”调查吻合:在以色列,每次

用餐后,约有65%的保释申请获得批准,在保释官下次用餐的前两小时

内,获批率又开始下降,总之,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容易否定保释申请。


理工男的肱二头肌鼓起来了,是否就意味着文人思维穷途末路了呢?

作者这方面的偏见比比皆是,“低端文人研究道德,高端文人研究美

感”,苏格拉底、孔子都研究道德,是低端文人吗?既然作者借用的是

卡尼曼的概念,就要承认,卡尼曼可不是贬低“系统1”,而是认

为“系统1”和“系统2”要配套使用。作者自己也说:“我们的系统2

根本不是计算机的对手,没人能在百分之一秒内计算111.61872的平方

根。而系统1却比计算强大得多,直到2012年谷歌用了1.6万块处理器才

让计算机学会识别猫的脸—而且他们肯定不会像刚出生的婴儿那样分辨

表情。系统1这么快,显然是它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非常有用的缘故。”




文人思维的妙用可多了,你比如,作者花了好几页的篇幅谈“强力

研读”,可人家文艺男一句话就说完了:“不就是读‘磨脑子’的书

嘛!”朱子说得更精妙:“读书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

火养之。”“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文字,须是如猛将

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

得。”学者叶航说了个更有趣的事:经济学家杨小凯和汪丁丁在香港时

都喜欢炒股,都下功夫研究过K线分析技术,结果两人都输得一塌糊

涂。而拯救他俩的都是自己太太。在丈夫铩羽而归后,她们都独揽了财

政大权,靠投资房产积累起雄厚的家产。所以,有时候容易“理性自

负”的恰恰是接近理工科思维的人。


“interstellar movie”的图片搜索结果

“wormhole theory”的图片搜索结果


christopher-nolan-interstellar

Christopher Jonathan James Nolan (/ˈnlən/; born 30 July 1970)

is an English film director, screenwriter, and producer.


“文艺男”与“理工男”真没必要强分高下,别忘了让理工男嗨到爆的

《星际穿越》导演诺兰就是一名文艺男啊,片尾令人炫目的五维空间设

计,就是借鉴了现代主义大师杜尚名画 《走下楼梯的裸女》……

杜尚 ﹝Marcel Duchamp﹞ 
《走下樓梯的裸女》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1912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