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阿詩蘭的博客 |
|
阿詩蘭(Ashland) 的中文意思是“蒙灰之地”。一个悔改的罪人,对上帝对人生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
|
|
|
|
|
|
|
|
|
|
|
|
| 夏洛茨维尔血光中的圣爱之声 |
| 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市(Charlottesville, Virginia)是一座歷史名城,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和内战期间南方联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都出生在这里。2017年8月12日,为了抗议市议会投票决定将李将军的雕像从“解放公园”(原名为“李氏公园”,6月改为现名)移除,右翼团体在此举行“团结右翼”集会,但是有更多的群众前来参与反制抗议。发动右翼集会者与反制集会的抗议者之间发生暴力冲突,导致流血事件;其中一人死亡,十九人受伤。
事件中的死难者是32岁的法律助理海瑟•海耶尔(Heather Heyer)。当时参加右翼集会的俄亥俄青年,20岁的费尔兹(Alex Fields)恶意开车冲撞抗议人群中的车辆,致其身亡。事件发生后,冲突双方互相指责;新闻媒体和反制右翼的一方谴责另一方是种族主义、白人至上,挑起仇恨,并指责总统川普是白人至上、种族主义的后台,制造了这起血腥事件。而川普总统则说暴力冲突的双方都有责任。反对右翼的怒火延烧所及,美国各地多处发生故意毁坏和移除内战时南方邦联(Confederate)纪念碑和雕像事件。各地对峙双方还在酝酿新的集会和抗议活动。
但许多人最为关心的,还是死难者家人的反应;因为对于每一位为人父母者而言,世上最最令人痛苦的事,莫过于丧失儿女。事件两天之后,8月14日,新闻媒体采访了海瑟•海耶尔的父亲马克•海耶尔(Mark Heyer)。可想而知,女儿在暴力冲突中遇害,对其父母来说,无疑是巨大而沉重的打击;按照常理,一定会既悲痛又愤怒。许多人可能想要听到“正义的声音”:“严惩凶手,还我女儿公道!”但我们所听到的,却不是“严惩凶手”,而是“宽恕他(凶手)”。
仍在為失去女儿而悲痛的马克•海耶尔呼吁全美民眾停止仇恨。他赞扬自己的女儿是一个為他人的权利和平等坚持自己信念、敢做敢為的坚强女人。接著表示对立双方需要互相宽恕,他说:“包括我自己在内,宽恕那干这事的家伙。我是想到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赦免他们 。因为他们所作的, 他们不晓得。’”马克•海耶尔表示,希望女儿之死能够成为催化剂,带来积极的变化。“我盼望她的生命及其发散出的(能量)改变人们的心灵。” 虽然只有少数新闻媒体报导马克•海耶尔的这段发言,但这却是我们在事件后不绝於耳的愤怒、仇恨和报复的声浪中,所听到为数不多的正面声音。是黑暗中的光明。是夏洛茨维尔血光中的圣爱之声!
甚麼是“圣爱”(Agape)?“圣爱”是超越亲情之爱、性爱及朋友之爱的爱;是捨弃自己、否定自我中心的爱;是没有先决条件、不求回报的爱。世上哪有这种“爱”?马克•海耶尔所表达的就是这种爱。马克•海耶尔所引用耶穌的话也表明了这种爱;耶稣祈求天父赦免钉他十字架的人。自己的爱女在暴力冲突中遇害了,而且周围的仇恨之声仍在沸腾;他却呼吁停止仇恨,宽恕那杀死他爱女的人。这就是宽恕;是宽恕的爱。是来自上帝的爱;也就是圣爱。马克•海耶尔所发出的是圣爱之声。 其实,他的爱女海瑟•海耶尔之死本身并不能成為催化剂,让人的心灵发生变化。海瑟•海耶尔的死甚至可能成為“復仇”和更多暴力的导火线。只有圣爱,宽容的爱,才能藉著海瑟•海耶尔的生命发散出能量改变人们的心灵。能够改变人心灵的乃是宽恕的圣爱。仍然身陷黑暗之中,心怀仇恨愤怒,用毒舌攻击“政敌”的人们,安静下来,倾听那在夏洛茨维尔血光之中发出的圣爱之声吧!
下面是讲章《宽恕的爱》
在我们的语言中,“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爱”,也是极為常见的一个行为。当我们出生,一个新的生命、一个婴儿降临到世界上的时候,他(她)立刻会享受到丰盛的爱;那就是父母对他(她)的爱。一个婴儿,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她)只能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没有做过父母的人可能不太喜欢婴儿:因为他整天会哭会闹,随时屙屎撒尿;但是父母,特别是作母亲的,绝不会计较这些,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宽恕孩子一切的“过失”和“缺点”。若是没有父母对孩子的“宽恕”、“包容”,孩子就不可能长大。 人世间,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為真挚而持久的爱;而一切真挚而持久的爱,必定都是建立在宽恕、包容的基础上。可以说,没有宽恕、包容,就没有爱。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宽恕和爱中长大的。但是,由於人的罪性,许多孩子长大了,宽恕和爱心没有成长,仇恨和嫉妒却逐渐膨胀。三年前,美国有一个新闻报导,一个六岁的哥哥杀死了两岁的妹妹;因为这个哥哥觉得妹妹夺走了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於是仇恨自己的妹妹。 上个星期一(六天前,2010年4月26日),一位失业的华人医生连开五枪杀死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印度裔医生图尔。他还企图枪杀图尔的怀孕妻子,但没有击中。这位失业的华人医生两年前曾经在纽约的一家医院工作。后来,他控告那家医院,说他在工作期间,受到歧视、遭到打击报復、最后被开除。当时,那位印度医生是他的主管。他决定復仇;於是发生了这桩枪击案。警察逮捕这位华人医生后,在他的车上发现三枝手枪和一千发子弹。无疑,职场上的恶性竞争和互不宽容,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一旦丧失了宽恕、包容,仇恨就会佔据人心。仇恨不仅会引起血淋淋的谋杀、战争和恐怖活动,而且会让人们落入许许多多不见鲜血、没有硝烟的阴谋诡计陷阱。 我们刚纔说过,宽恕、包容是爱的基础。在《哥林多前书》中,有一首爱的颂歌:“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13:4-7)这里面所说的“忍耐”、“恩慈”、“不嫉妒”、“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凡事包容”,都是讲的宽恕、宽容。 讲到爱和爱心,我们常常会提到怜悯,比如,賑灾捐款,賙济穷人,帮助病弱等等出钱出力的事;而较少说起宽恕、宽容,那就是包容、忍耐、不嫉妒、不记仇、不幸灾乐祸。对许多人来说,做到宽恕、包容,比出钱出力帮助别人更加困难。我们现在来讲一个真正宽恕、包容的故事。 在美国有一个基督教派叫阿米什(Amish)。他们居住在宾州、俄亥俄和印第安纳州等地,坚守圣经的教导,追求灵性的成长;很少使用现代科技的设备,过著非常简朴的乡村生活。他们较少与外界往来,差不多与世隔绝。但是,三年多前(2006年10月),在阿米什聚居的宾州兰开斯特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枪击案。一个名叫罗伯茨的运送牛奶的卡车司机手持两把枪闯进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凶手进去后,命令所有的男生、一名怀孕的女教师和三名怀抱婴儿的妇女离开,然后把十名6-13岁的女孩捆绑起来叫她们面对黑板站著。其中一位年龄最大的13岁女孩,名叫玛丽安,勇敢地站出来说:“先杀我吧,让其他的女孩走。”但兇手毫不理会,对著十名女孩的头颅开枪,最后自杀身亡。十名女孩中有五人死亡,五人重伤。 出事前,在留给妻子的一张字条上,枪手罗伯茨提到9年前刚出世不久就夭折的女儿,觉得上帝不公平,自己也有责任;这使他对自己和上帝都充满了仇恨,压抑心头,无法释怀。於是,他通过滥杀无辜的孩子,对上帝进行羞辱和报復。对阿米什人来说,看见自己的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孩子被无缘无故地残暴杀害,心中一定无比悲痛。在其他人看来,这真是一桩深仇大恨!但是,枪击发生后,被害女孩的家人却呼吁人们宽恕枪手罗伯茨。许多阿米什人来到他家,安慰并且拥抱了枪手的妻子和孩子,希望他们能继续住在那里,以便得到许多阿米什朋友的帮助。 惨案发生后,当地的教堂每一天都挤满了人,为受伤和死亡的孩子祈祷。走进那个乡村,你可以感受到痛失亲人的悲伤,但却没有仇恨。一位牧师说,他目睹了25年传道生涯中最感人的一幕。他说:“我站在一个被枪杀的女孩身旁,听见她的爷爷对他的家人和孩子说:‘不要去恨那个枪手,不要把他当作魔鬼。让我们宽恕他,就像上帝宽恕我们一样。’” 这就是宽恕、这就是包容,这就是爱。枪手因为对上帝的仇恨,而枪杀了上帝的孩子;但是上帝的孩子却宽恕了枪手。阿米什人不只是爱自己团体里的人,也爱他们团体之外的人,甚至爱枪手的家人。在今天福音中,耶穌要门徒彼此相爱,就是这样一种爱。这是宽恕的爱。在圣经中,我们看到耶穌多次讲到宽恕的爱。耶穌说:“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太6:14)“你们站著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应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可11:25)耶穌告诉我们,宽恕甚至比献祭(奉献)更加重要;他说:“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对你不满),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太5:23-24) 如果有人觉得不晓得怎样去“彼此相爱”,那么就先彼此包容、彼此宽恕吧。宽恕不仅是宽恕别人,也是宽恕自己;因为宽恕能够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而报復则会加剧自己的心灵创伤;甚至给整个人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宽恕要比寻求报復容易得多。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鼓励人们要忍耐;忍耐的目的不是为宽恕,而是为了报仇。为了报仇,要怀著怨恨苦毒去策划阴谋、寻找机会,哪怕忍受十年的煎熬。但是说不定,在这十年之内会因为报仇的压力,毁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得癌症,得高血压、冠心病。值得吗?宽恕,确实比报仇容易多了。更加重要的是,宽恕给我们带来平安、健康和喜乐。
(本讲章所引故事皆来自有关新闻报导。特此致谢。)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