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伯拉罕是《聖經》記載的著名人物,被後人尊稱為“信心之父"。在《舊約》中記載了他的許多故事,從亞伯蘭受神的呼召奔向陌生的迦南地、與侄兒羅得的分開、為兩城的民眾向神乞求、與妻子撒拉的故事,到與夏甲生子、與撒拉生子等等,這些故事裡能看到他的信,即他對神的相信、順服和信心,也能看到他的智慧和善良。這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物,讀經者也憑信心領受來自神的信息。許多講道者和作者談過亞伯拉罕的信心和順服,卻會忽略一點,即信心與順服的可操作性,因為只有成了行為的順服才是真的順服。這些行為的實施方案中體現了他的智慧,細節決定成敗,這在《聖經》裡早己諭示。 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在早己過了生育年齡之後,神賜給他們一子,取名以撒,是他的唯一嫡傳。忽一日,神指示亞伯拉罕將他唯一的嫡子獻為燔祭,他答應了。獻燔祭是遠古時期人類的一種崇拜活動,要將活物殺死,切成塊後,祭奠時在祭壇上焚燒,是一種莊嚴的儀式,當時以撒己經成長為一位少年。 這是年邁的亞伯拉罕和撒拉唯一的兒子,要被他親自獻為祭品,非同小可。他答應。但《聖經》上未記載撒拉是否也答應了。以筆者的理解,亞伯拉罕根本就沒有告訴她,而是獨自承擔了。他告訴妻子說,要和以撒出去給神獻祭,就和兩個僕人牽上一頭驢出發了。他撒謊了嗎? 沒有。講真話了嗎? 講了,但沒有講完。若是全說了,他還獻得成嗎? 出得了家門嗎? 接着一行人走了許久,來到了一座山下,亞伯拉罕對僕人說,他和童子到山上拜一拜就回來。然後,他把倆僕人和驢留在山下,讓以撒背着柴,他拿着繩子、刀和火鍾,父子二人上了山。他為何不讓兩個僕人同行? 試想,兩個僕人不一定是虎背熊腰,但力量之大也足以阻止他一個年邁之人。所以,他將他們留在山下。並且他講的不全是真話。"和童子到山上拜一拜就回來",僅是拜一拜嗎? 童子還能回來嗎? 神是信實的。是神的預備使亞伯拉罕的這些話未成為謊言。 登山的途中,童子問父道,只有我兩人上山獻祭,咋沒帶祭物呢? 父答道,耶和華必預備。童子相信父的話。然而到了山上,設好祭壇,堆上柴,亞伯拉罕就將兒子捆了起來。這時,兩人都明白是要殺誰了。筆者突然有一疑問,一位年邁之人是如何將這一少年人捆起來的? 若是以撒不願赴死,以一個能背柴上山的少年人的力量來反抗,亞伯拉罕能捆得了? 誰捆誰也難說,人都惜命。唯一的解釋是,這是以撒,不是其他人。以撒也是神撿選的人,他也是順服神的。 亞伯拉罕遂舉刀殺以撒,並無猶豫。神吩咐他獻祭,他就獻祭,沒有捨不得。 這時,空中有一聲音響起: 亞伯拉罕! 你不可傷害童子! 這是神的聲音。亞伯拉罕放下了刀,抬頭觀看,見一隻公羊正卡在一個樹杈上。耶和華必預備。於是,他放了以撒,捉了公羊,殺了,祭了。 這就是因信稱義的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和以撒。 感謝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