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真相:空心泡沫,一个毫无希望和未来的城市 2018年01月15日 16:41:42 新浪财经头条 星火记者联盟 这篇文章要为大家讲述一个正走向没落的香港,一个毫无希望和未来的香港。
(备注:本表中的总就业人数,扣除三大类的合计数据,剩下的就是公共服 务人员,也就是吃财政饭的公务人员。2017年的数据为51万。) 首先,我们来建立一个基础概念:香港曾经拥有非常强大的制造业。1985年, 香港201万总就业人数里,有85万的制造业工人,占比高达42%。1980年代也 是香港制造业最辉煌的时期,拥有完备的纺织、钟表、塑胶和电子产业链, 当时香港能够名列亚洲四小龙之首,不是靠金融地产吹出来的,而是建立在 当时香港扎扎实实的实业基础之上。在这一年,一个熟练的香港技术工人的 平均月薪为3450元,而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月薪也只不过4140元,相差也 并不算大。香港人民站在踏踏实实的实业基础上,充实而忙碌,骄傲且幸福, 于是他们创造出了引领整个亚洲的时尚文化。追逐香港明星,成为70年代出 生的亚洲人民的普遍记忆。
然而自此之后,香港开始抛弃实业。香港开始将制造业整体迁移到大陆,并 关闭香港境内的研发和销售基地。这种事仔细想来还真是奇怪。比如说,大 量的台湾企业同样也会来大陆开厂,但是它们只是将最基础的、最耗费人工 的装配部分搬到了大陆而已,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研发以及销售部门, 依然留在了台湾。然而香港不是。香港抛弃制造业抛弃得极为干脆,手里一 点家底都不留。在香港市民眼中,制造业这种东西太低级了,他们要炒楼, 要玩金融,要高大上,要世界金融中心,要超越纽约和伦敦。于是,到2000 年,香港制造产业工人数量下降到34万,占当年度321万总就业人数的比值, 下降到了11%。制造产业工人的占比,从巅峰时期的42%下降到微不足道的11%, 香港只花了15年时间。在工资待遇上,2000年香港制造产业工人的平均月薪 为9960元港币,远低于银行业平均14950元的月薪,当然更没法与房地产开 发业15200元的平均月薪相提并论。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新世纪之后的香港继续坚定的抛弃制造业。产业升级? 精细化生产?智能制造?不好意思,香港人对这些东西一丁点的兴趣都没有。 他们只对所谓的金融地产感兴趣,只对豪门恩怨和娱乐八卦感兴趣。于是, 到2017年9月底,香港制造产业工人数量下降到可怜的11万,占全部384万就 业人员的比值只剩下3%。到这一刻,香港本土的制造业只剩下一丁点的服装、 中药和珠宝而已,已经没有产业链可言了。即便直接说香港的本土制造业已 经消亡,也算不上夸张了。 然而在香港制造业消亡的同时,香港市民寄予重望的所谓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也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香港股市并没有能够吸纳整个亚洲的优质企业,除 了红帽子的大陆国企之外,充其量也就是在中国大陆严格的上市审查制度之 下,那些个不堪审查的私企跑过来上市罢了。2000年的时候港交所的内地企 业股票交易量只占总交易量的10%,到2017年,这个比值已经超过70%。港交 所看起来就像是上交所的香港分所。这里顺带吐一下槽,港交所的管理水平 和效率也不比我大中国的沪深交易所好多少,在官僚主义、无心进取和懒政 问题上,港交所跟大陆如出一辙。港交所死抱着90年代的那点英国的金融法 规的底子不放,一点与时俱进的意识都没有。至于进出香港的国际资金,此 前是借道香港来大陆淘金,现在则是借道香港出逃,基本上没有资金会在香 港停留。在抛弃了实业之后,香港的已经没有了可以留住资金的载体。香港 的金融地位,变得完全依赖大陆而存在。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香港的金融行业发展很快就到达了天花板。2005年到 2010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从14.6万上升到21.7万,增 加了7.1万人,年均增加1.42万人。但是从2010年到2017年的7年时间里,香 港金融保险业从业人员只不过增加到了25.8万,增量只有4.1万,年均仅增 加5860人。至于地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更加惨淡,从2000年到2015年,从 业人数只不过从8.1万增加到12.9万人,对于香港300余万的总就业人数来说, 这点数据恨不得都能忽略不计。2015年之后香港地产行业就一头撞上了天花 板,彻底丧失了就业增长性,就业人数始终维持在13万的水平上,2017年的 数据为13.1万。 到今时今日,香港最能吸纳就业的部门,只剩下一些个基础服务业而已。在 零售餐饮业做服务员,在外贸行业做报关员,在运输行业当货车司机,在通 讯行业当接线生,如此而已。2017年香港的新增工作岗位这类基础服务业提 供了7万新增工作岗位,而收入较高的专业服务业只提供了1.4万的新增工作 岗位。两相对比,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什么香港的年轻人如此绝望。2017年, 每6个香港的年轻人,只有1个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剩下5个,都得去端一辈子 的盘子,洗一辈子的碗,开一辈子的车,没有任何职业前途可言。香港人在 1980年代得意洋洋的抛弃实业的结果,就是2017年,香港的年轻人彻底的丧 失了未来。 当然,香港本来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它可以做大“法务财务等专业服务 业”,为大陆的实体企业和居民提供国际级别的服务。想想看这些年来大陆 企业在与欧美的经济往来中饱受欺凌,时不时就要遭遇各种反倾销调查,以 及各种政治色彩浓厚的歧视性调查。在这个时候,香港法律界那些熟悉欧美 商务游戏规则的法律和财务精英们如果能够挺身而出,与大陆企业站在一起, 将会赢得一个多大的市场?然而香港的专业精英们根本就对开拓大陆业务不 屑一顾。他们一屁股就坐到了欧美那边,满足于为欧美资金的进进出出提供 一些可有可无的专业建议。因此,专业服务业同样很快就到达了行业天花板, 2017年香港专业服务业只新增了区区3000个工作岗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就是现在的香港:抛弃实业导致资金无法沉淀在香港,因此金融业无法做 大;疏远大陆导致其丧失了最大的市场,因此专业服务业无法做大。在这个 已经彻彻底底的走向产业空心化的城市上空,笼罩着的一个令人窒息的灰暗 的泡沫。而这个泡沫的破灭,也已经没有疑问了。
和其他城市相比,香港有更多超过500英尺(150米)的大楼。同时,香港 400多平方英里(约11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700多万人,平均每平 方英尺(2.6平方千米)就有17000人居住。
密集物恐惧症( 英语:Trypophobia ),又称密集型恐惧症、 密集物体恐惧症、密集(型)综合症、群聚恐惧症或是多孔恐惧 症,是恐惧症的一种,它的主要症状是对密集排列的相对小或是 有孔洞的事物很敏感,如:池塘里的青蛙卵、蜂巢及密密麻麻的 小点等。“Trypo”在希腊语的意思为很多孔洞。
症状
看到或想到密密麻麻聚集在一起的东西时,就会觉得感到恐惧、 恶心、头晕、头皮发麻、起鸡皮疙瘩,轻重程度因人而异。
Eye-Popping Photographs of Hong Kong High-Rise Apartment Buildings
蠢萌的猫头鹰飞进居民家里偷吃鸽子
近日,在黑龙江牡丹江,一只猫头鹰闯进居民家的鸽子笼偷吃鸽子, 却被困在鸽子笼里出不来,让鸽子主人抓个正着。
据鸽子主人曹先生介绍,他家住在牡丹江市新荣市场附近炼油厂家
属楼。四五天前,他就发现总有自家的鸽子惨死笼中,还有的不见了。一天半夜
曹先生听到鸽笼传来动静,赶紧拿手电照,发现一只猫头鹰正用爪子抓鸽子。猫 头鹰一被照,放下鸽子飞了,可隔了一个小时又飞回来在附近落脚。当时曹先生 就把鸽子笼门关上,也没在意。
11日零点许,曹先生又听到鸽笼子里有动静,赶紧出来查看。原来这只猫头鹰 胆子更大了,居然钻进笼里吃鸽子。但由于这只鸽笼是管进不管出,猫头鹰 “自投罗网”被抓住了。因为它大部分羽毛是灰色的,曹先生管它叫“小灰灰”。 仔细地数了数,曹先生的38只鸽子只剩下27只了。当天,曹先生把猫头鹰送到 了牡丹江人民公园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
14日,牡丹江人民公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的陈队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只 猫头鹰是从附近山区飞过来的,“因为牡丹江城市特点就是半山半盆地,可能 是因为食物匮乏,它到城市中觅食,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一路追踪鸽群,被鸽 群带过来的。”陈队长表示,这只猫头鹰需要调养一阵才能放生,现在的食物
主要是鸡肉。 不足10平米的香港鸽子笼,住一家N口低端革命群众,比蜗居北上广深地下室的蚁族都惨! 2017-08-26 17:53
中国的东方之珠——香港,除了有太平山的豪宅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鸽子笼”,而现在 就有成千上万的人蜷缩在这种“鸽子笼”里生活着~下图就是一间10㎡左右的房间,却还要 住一家人,主人已经起来做早餐了,而孩子还在身边酣睡。
下图也是一样小的“鸽子笼”,一名女主人正在房间里做早饭,她的身边早已被锅碗瓢盆 包围了,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
下图是一对姐弟趴在床上做功课,姐姐想找个写作业的地方都很困难,只是能趴着写。
图为一名男子正在休息,他居住的空间除了一张小床以外,再也放不下任何东西了。
下图为一家四口都挤在”鸽子笼“里,整个空间摆满了东西,过道小得只能微侧着进出, 一家人脸上充满了无奈。
下图为政府提供的公租房,这样的房子层数较高,但面积却是小得可怜。
下图为两名居民住在真正的“铁笼”内,而即使是这样的铁笼,也不见得随便就能租得到。
图为一名老人居住在房屋里, 这是真正暗无天日的万恶旧社会, 连阳光都透不进来。
寸土寸金的香港,房屋建设日渐拥挤,随着人口的增多,未来这种“鸽子笼”只怕会越来越多。
图为摄影师将自己拍摄到的香港居民拥挤的房屋剪辑成图片,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 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 THE END ┅┅┅┅┅ 我愛香港 開心萬歲片尾 主題曲 1080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