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列颠地主的博客 |
|
I am a Chinese, living in the UK, majoring in engineering, and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
|
|
|
|
|
|
|
|
|
|
|
|
| 长春战役国军的战争资源分析 |
| 在1946-1948年期间,国共敌对双方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三年的军事对抗,最后的结果不用说了,很明白,就是国军战败投降、倒戈,林彪率百万大军入关,并直接影响了关内的其它战役的胜负,例如碾庄战役和平津战役。唯有对长春战役,至今还对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有比较大的争论。当然,所说的‘细节’并不代表它不重要,恰恰相反,常常有学者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交战的一方或者另一方进行指责,还往往是振振有词。要理清这个头绪,有必要对国共双方的战争资源做一些分析。 什么是战争资源?俗话说,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简单来说,战争资源就是军事指挥员可以调动、可以运用为战争服务的一切物质和自然条件,包括兵员的数量、指挥体系和作战素质,能源材料的水、粮、柴、油,装备与弹药,交通运输和机动条件,后勤保障的健全,防御工事,气候条件和地形优势等等。 国军方面,在长春战役之前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利事件,国军在东北主事的大将军换了几任,白崇禧、陈诚、杜聿明、卫立煌等等,换来换去主要是高层的政治原因,没有对军事胜利其多大作用。正相反,临阵换帅直接导致军事上的失利。从兵员上来看,当初出关到东北的是国军中的绝对主力,以新6军和新1军为代表。但是最后将军事力量龟缩到一系列的大据点中,分明是一付挨打的态势。为何将长春作为一个重点守备的据点?主要是长春曾经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 关东军的堡垒,有大量现成的防御工事可以用,使得长春易守难攻。事实证明,国军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国军方面的劣势也是明显的,一是兵员、二是粮草。长春的防守力量只有新7军和第60军和一些地方保安部队。先不说这些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是不是善于防守,仅是部队之间的战术协调就成问题。新7军是中央军,第60军是云南地方军,剩下的保安部队素质不一。其中,能拿得出手的硬牌也就是新7军中的新38师。新38师是谁?是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的骨干部队,当年在缅甸战场上孙立人的看家部队。后来老蒋不待见孙立人,不仅把孙立人从东北前线调回了南京、台湾,还把新1军一刀劈开,将绝对的主力师新38师调出新1军,和另外两个杂牌师捏在一起组成了所谓的‘新7军’。可惜了这样的好部队! 再说粮草,对于守备,特别是打算长期坚守的部队,预备充足的军粮供给是先决条件。可惜的是,国军过份看重了关东军留下的坚固防御工事,忽略了粮草。实际上,他不忽略也不行,因为国民政府并没有在东北建立起一个为战争服务的后勤体系。当初共军提出一个表面示弱的战略,‘让开大道、占领两厢’,所谓的大道就是铁路线和大城市,两厢就是农村。如今长春要守城,军粮却无着落。咋办?啃老百姓!将长春地区的居民口粮‘搜购’。这个‘搜购’可是郑洞国的原话,到底是搜?还是购?可想而知吧!一定是先搜,再购。如果是老百姓哭着喊着也要给国军送军粮,那还用搜吗?若是搜出来人家不让购呢?那就抢嘛! 总之,国军将长春的老百姓的活命粮当作了它的战争资源。这是什么性质?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后果是严重的,后来据统计长春的百姓被饿死了十几万人。要知道,这些人是和国军在一起的,国军的总兵力是10万人,没听说也被饿死了多少。 像这样的防守战役,最终决定胜利的就是战争资源。最后国军为什么要投降,还顶着个‘和平起义’的名分?假如郑洞国喊一声‘芝麻开门’,天上突然掉下来五千吨美国罐头和500车皮的意大利披萨饼,你看他还起义不起义! 6p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