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图文欣赏,趣读聊斋:象 |
|
趣读聊斋:象 . 粤(今广东省)中有猎兽者,挟矢如山(并非说携带的“箭”如同山一样大,这样解不通。“如山”是进到大山,比较“如今”,就是“到今日“”的意思)。偶卧憩息,不觉沉睡(累了刚找个舒服地一躺,却睡着了),被象来鼻摄而去(谁知来了匹象,用鼻子把他一卷,走了。清代的广东有野象吗?蒲松鹤这个素材缺乏考证啊)。自分必遭残害(以为这下自己得挂了)。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有所求(走了一会,该象却把他放在树下,扬起鼻子吹号,唤来一群象来求他)。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似欲其登(卷他来的那匹象示意请他上树)。猎者会意,即足踏象背,攀援而升(不上也得上啊)。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爬到树尖上还不知道要他干啥)。少时,有狻猊(suan1ni2狮子)来,众象皆伏(天啦,难道大象怕狮子?没听说过)。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这狮子还懂得挑肥拣瘦)。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群象都吓得不敢走,只是抬头向树上的猎者求救)。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弩用机械开弓射箭,杀伤力大),狻猊立殪(yi4死,但狮子一下被射死也太夸张)。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群象通人性了,跪拜谢恩)。猎者乃下,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还请他骑到自己背上)。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挖出一洞)地,得脱牙无算(居然把他驮到大象墓地,自然地下都是象牙了)。猎人下,束治置象背(捆了很多象牙放到象背上)。象乃负送出山,始返(又被象驮出山,最后回家)。
(括弧中注释和评论乃笔者所加)
喀什曰:这是一篇大象报恩的故事,侧面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几个知识盲点:一是晚晴的广东省是否多象?蒲松龄乃山东人估计没去过湖广云南等地,所以他故事里的怪兽异禽多以那些地方为背景。二就是对狮子缺乏认识,大象打翻狮子其实当玩儿。咱们中国自古木有狮子,至今也木有野生的,所以虎才是兽中王。还有大象是否真懂得自择墓地也只是传说,外国人写小说还有想象出海底有鲸鱼墓地的,都是一个心理:觉得象或鲸鱼既通人性,就会有人的习俗。故事也同时剖析了当时人内心的迷信:先是把兽类中的一物降一物(天敌)的现象夸张到神秘的程度。如聊斋里还有一篇故事《黑兽》,说那猕猴怕狨(rong2),见到狨立马一群猴跪在地上,任狨挑选肥瘦,并在头顶上放块小石作记号,其余的猕猴才敢一哄逃散,而被选中的却乖乖不敢动任狨依次来吃。哈哈。有研究者说这是蒲松龄用一物降一物来比喻无助的百姓和得势的贪官,对这一点儿俺无评,随便联想好了。另一个迷信就是兽能报恩,估计是从狗能救主引发出来的。聊斋里的虎啊鹿啊老龟啊都懂的报恩,这一篇故事轮到象了,是否刻意映射当时社会上人心不古,也莫可定。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