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卓宁本来的名字本来不叫卓宁,而是叫卓宁宁。 卓宁出生没多久,她那回上海农村探亲父亲想了整整三天给她取啥名字,后来实在是因为时间紧迫,他必须得赶着回部队去,才勉强从一大堆才子佳人的故事里找出了宁宁这个名字,他觉得还不错,就凑合着叫吧。给卓宁取好名字以后,父亲就回广州军区部队去了。他刚一走,卓宁宁的名字就立刻变成了卓宁,这是因为她的老外婆和那几个未出嫁的姨娘们都嫌宁宁这两个字太啰嗦,就举手表决一致通过把一个宁字去掉,卓宁宁从此就变成了卓宁。 后来老爸在广州知道了这事儿,哼了一下鼻子说:“乡下人,拎勿清!” 卓宁小时候真惨,因为经常没有奶吃。她老妈生下她没多久,就把她丢给老外婆,自己去县城里忙计划生育妇女干部工作去了。老妈不在的时候,老外婆只能用米汤和豆浆来喂卓宁,因为蛋白质摄入不足,卓宁从小一副皮包骨头营养不良的样子,还动不动就生病。 长大以后,据小姨向卓宁告状说:有一次她得了重病,简直快要死了,这可把老外婆吓坏了,她赶紧叫小姨停了课,叫上隔壁的大伯骑上自行车带着她和小姨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来到县城,硬是把卓宁塞给了正在开会的老娘。卓宁喝上了她老娘的奶,这才活了下来。幸亏那时候她还没断奶,不然真是好险呐! 其实造成卓宁营养不良的主要责任也不全在她老妈,那时候谁都是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呀,这叫基本觉悟!当然也不能怪卓宁的老外婆,那时谁家不是缺吃少穿的,尤其是乡下人。卓宁的外婆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干重农活,家里的收入全靠卓宁外公在海边的滩涂上养老牛来供给。养牛这一行虽说在当时的农村已经算是收入相当不错的了,可是毕竟家里娃多嘴也多,六七个娃,一米缸的米没多久就见底了。 据小姨说,那时候大家都是喝粥的,只有卓宁的舅舅一个人是吃米饭的,为啥?因为家里就他一个儿子是独苗,所以大家都得让着他。小姨对此一直愤愤不平,每次和舅舅斗嘴,小姨总是会骂舅舅道:“侬个切米饭的官才!” 七十年代初的上海农村,从全国平均水平角度来看已经算是富裕的了。但那时毕竟是文革时期,虽说已经接近尾声,可是历经十年浩劫,全国上下经济几近崩溃。老外婆每每跟卓宁回忆起过去总会说:“哎,想想毛泽东,十只米缸九只空。”于是卓宁就问外婆:“为什么毛主席让大家饿肚子,但每个人家里还要挂着他的相片呢?”老外婆含糊其辞答不上来,就说毛主席是大家的救星,饿饿肚子有什么要紧的啦。 几年后,等卓宁的妹妹卓月出生的时候形势就好多了,所以卓月不仅有奶吃,还有奶粉,奶糕,鸡蛋,总之,卓宁没有吃上的,都让卓月給补了回来。 这只能说卓月投胎的时间选的好。她出生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落下帷幕,老妈也在县城里提了干。据老外婆说,卓宁的老妈每次开大会,台下都有上千人洗耳恭听呢,别提多牛了! 从那时候起,历经十年浩劫的人们重新开始了新的正常的生活,该上班的上班,该种地的种地,全国人民开始响应邓小平同志的号召,改革开放搞四个现代建设,大家不再浪费时间去喊哪些没用的口号、搞那些没用的运动了,各行各业开始恢复秩序,农村的经济也开始在一点点的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