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介绍一出荀派戏《樊江关》。严格说来也不能算是荀派独有的,以前许多人都演,只是(也许)只有荀派传承了下来。说戏就先说剧情,恐怕先得介绍一下背景。 说起中国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妇孺皆知的。其写作格式是章回分篇,成书以先是评书或评话,这在民国时期很多。再扩展一些,评书系列中人们对《说唐》、《杨家将》和《岳飞传》也比较熟。若是说到《薛仁贵征东》,估计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为后来不让说了,可能是上面考虑到韩朝兄弟俩的感受。简短截说,初唐之际,山西运城的草根青年薛礼(字仁贵)从军,征战高丽国,以伙头军之低微身份,立下无数战功,受世民赏识,官拜两辽王。仁贵与妻柳迎春育有一子名叫丁山、一女名叫金莲。于是,丁山和金莲成了薛家的官二代,皆从军。其中薛丁山在征西途中与西凉女山大王、勇冠三军又沉魚落雁的樊梨花交战、结缘。樊梨花成了薜家媳妇,归唐,也掛印封兵马大元帅,镇守樊江关。前后薜家将的故事还很多,也有多部京戏,如《柳迎春》、《樊江关》、《法场换子》等,戏迷对这些都不陌生,各位若有兴趣可去网上搜。 单表《樊江关》,演的是樊梨花和薜金莲姑嫂之间斗嘴的戏,唱段少而短,主要看点是扮像 (两位顶盔冠甲的美女)、打斗、和一系列的人物斗嘴。特别是姑嫂斗嘴,很像是现在的小品和肥皂剧,台上演员能直逗得台下阵阵笑声,若是没有舞台上说学逗唱的功夫,演起来很难。最早“看"的版本是童芷苓和李玉茹饰演姑、嫂的全剧录音,仅是从语言上,两位大师就把小姑子刁钻刻薄小心眼儿加顽皮和嫂子的机智大度表现得维妙维肖。后来看了荀慧生先生的音配像与童芷苓版对比,发现童芷苓是从荀先生学的戏,但略有青出于蓝胜于兰的高度。早年间,"通天教主"王瑶卿论及资历略晚的京剧四大名旦的艺术特点时,曾有四字慨括,是梅兰芳的"样",程砚秋的“唱",尚小云的“棒",和荀慧生的“浪"。单表这个“浪",可是和“八大胡同"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您千万别往下半身招呼。这个“浪"是百分之二百五的褒义词,是形容荀先生所塑造的人物的率直、天真、骄气、秋波暗里明里地送,有时还带着一丝豪气,全看剧情和人物刻画的需要。以王教主的博才,绝非是酒喝多了才拎出一个"浪"字。比如念京白,其他流派体系都念不出荀派《樊江关》的灵巧劲儿。 《樊江关》的最新版本,是2015年央视放在“油管"上由上海京剧院所演出的版本,樊梨花由史依弘饰演,薜金莲由熊明霞饰演。史大青衣的戏就不用多夸了,俺的词汇量不够,急了说不定会象阿扁那样来句“X竹难书"什么的,留下百年笑柄。史在央视常露面,俺是有戏必看。单说这位熊明霞,那念白的嗲腔,会说话的眼神儿,香肩一耸,小腰儿一扭,真是嫡传的荀派。顺便提一下,最近史、熊还联袂演出一回《玉堂春》,熊的《起解》,自“起解"开始的后半场是熊明霞的,大段的西皮有不少荀派的抽丝小腔儿,后边大轴儿的《会审》和《探监.团圆》,当然是梅派史依弘。有懂戏的可能问了: 那《起解》的前半段咋不说呢? 谁? 俺当时听到那种"散板"、"反二黄"和中间的念白,甚是惊呀,黃派 (黄桂秋,与梅程荀尚同时期的著名旦角) 还有这么好的传人,也是一位青年旦角,李慧。 《樊江关》的姑嫂斗嘴,仅表现了荀先生艺术的一个方面,或他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那位官二代小姐脾气的小姑子薛金莲。同样是小姐的身份,若是换成寄人篱下的尤三姐和尤二姐,人物的戏份不同,就是又两种演法了。这是“浪"的又一内涵: 多面手,演什么像什么。五十年代童芷苓先生有一个电影版的《尤三姐》,咱下回接着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