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流派传承而论,王吟秋先生是程先生的“家传弟子" (吃住在程家,24小时fulltime学戏); 还有赵荣琛,虽未得程的当面亲传,却常有书信来住,算是“函授"; 李世济应该与程家的关系极深厚,却终不得拜师被纳为徒,若念她在程家常来常往、又刻苦用功、且才艺不俗,算是“走读生"吧; 其他(她)还应该有许多人跟程学过戏,比如张君秋、李玉茹、新艳秋、李薔华、李文敏等,再多的人名地主也记不全。八十年代中期有五位程派艺人联袂演出了一回《锁麟囊》(下文书再详谈),后人称之为“五老程旦"。再传弟子中,王吟秋先生授艺极多,其中之优秀者当属迟小秋,李佩红唱得也行; 赵荣琛的传承不详,仅知道张火丁是赵传的程派; 李世济当年在程派青衣中曾广受推崇,也是累累硕果,李海燕和刘桂娟是李门弟子。其她还有一些,为什么单提这几位? 因为后来接着有关部门又评了“五小程旦",依次为李、张、迟、李、刘。没办法呀! 中国人极爱用数目字儿,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等等。想当初评选“四大名旦"时漏下了徐碧云,这回,增加一个名额! 弄成五个,按张艺谋的思路: 《一个也不能少》。 但是,以地主看来,现在的“程派"己经与程砚秋的"程派"渐行远了,甚至于有人说道: “在程派青衣中,程砚秋唱得最没有程派的味道"。俺闻听此言,大不解! 于是,到西单书城花了血本儿买了一整套的程砚秋的音配像全集,回家恶补。看着看着,俺终于有些明白了,程大师的原板唱腔和眼下青年一代的新程派相比,是不一样。哪个更好一些呢? 这问题的关键不是谁的唱腔更“好",而在于谁在问,谁在答。一来听戏也许是先入为主,有了个人好恶之后,他不说那位演员的戏更"入耳",而说她唱得“最好",也不说对另一位演员的戏"不熟",而是说她唱得“不好"。这样的假戏迷真棒棰不少。二来,也许一些人不明白,听戏也是功夫,要长时间培养的,个人的审美标准隨时间在变化。拿地主来说,俺现在最迷程荀高谭杨。但当初不是这样。八十年代中期买的第一盒名家名段磁带,每次听到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两段、杨宝森的《空城计》两段、裘盛戎的《铡美案》,总是听不够,而到了程砚秋的戏(名字都记不得了)、杜近芳的《柳荫记》,却要按快键跳过去。不是不知道这两位大师的名气也很大,而是听不懂,真是听不懂。越是这样,越感好奇,恶补! 什么名人传记、名家戏评,那个痴迷劲头,就像围着皇马的球场转圈儿,听着里边西班牙和阿根廷的决赛的喧闹声,就是进不了场一样。又有一说,酒桌上听人讲段子,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别笑得背过气呀,严肃些,俺谈的可是京剧国粹呀! 把程大师的音像配听了个够,又结合从三代程派名家的同一唱段的一一对比,可以大致感悟到一些东西。 先说程砚秋先生的唱腔。程的音色不算美(敢这样说话的,脸皮比城墙拐弯儿还得厚),因为前边提过,他的嗓音在“倒仓"时没整好。不明白什么是倒仓? 就是男孩儿青春期脖子里长嗉子期间声音频率的变化。这也成了程砚秋的大部分唱腔的基调。另一方面,程的童子功应该是扎实的,且悟性好,很好地吸纳了当时旦角那种流行的软绵曲而不折的唱法。将嗓音低而不沉与唱腔的柔绵结合起来,再加上一系列特有的对皮黄板式的改造,就形成了程派唱腔的初形。至于说什么"以气推声"、"立音"、"脑后音"等等这些由专家们提炼出来的术语,不知道程大师怎么去理解,反正俺听不懂,却也不否认。这仅是唱腔那“四两"中的"二两"多,俺的理解还很不全面。而京剧的念白有"千斤"之重 (注:俗称千斤念白四两唱),程砚秋的念韵白值得细细地品味,他演的有许多感情演绎极为丰富的剧目,像《六月雪》、那三出、《武家坡》前后系列等,这里,低而不沉的绵绵嗓音中带着一丝刚毅,不但不再处于劣势,反而成了强项,包括他的运气、发声等,最能表现人物,且款款而叙,能把听众的心肺揪住。一些资历不深的戏迷常常忽略了这些,但值得庆幸的是,程派多数传人在这方面都很出色。 再说“做"的功夫,手、眼、身法、步,由于程先生没留下多少影像资料,仅从一部《荒山泪》来看,应该是不错的。仅此,恐怕不够,那也只能从其传承者的身上找找大师的身影了。谁? 王吟秋和小秋、火丁。瞧! 不才成了“考古"专家了。 先说说那出由“五老程旦"上演的《锁麟囊》,角色是这样分配的: 李蔷华先上"选妆"一折,戏份不重,一段"叹流水年华"四平九稳; 李世济唱“春秋亭"一折,那心情,恨不得打个“飞的"去拜堂成亲,管它下多大的雨呢,甭说花轿了呢,坐高铁都嫌太慢。倒是唱得很喜庆 (俺一贯是李世济先生的忠实戏迷听众,只是这一折唱得太有特点了); 接着六年后回门、路遇洪水那场是仙风道骨的赵荣琛,一段西皮原板"新婚后只觉得光阴似剑",最露脸。富家的少妇,携五岁幼子和贴身丫环,乘车省亲,摆着谱儿,唱腔和几句念白尽显程韵的优雅,可不是那朱明瑛肩背手提、“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肩头还扛着呃哩娃"的"回娘家"。听了这段戏,谁再说什么程派只会演悲剧哭哭啼啼,俺真想免费教他先唱这段,再倒贴半斤威士忌。最后压轴的大段"二六"那段,论身份,只能是新老前辈。 剩下的,才是俺要重点一表的。王吟秋在这回演出中,扛的是"大活儿",或者说五位主角儿中戏份最重的,不说他"主角儿中的主角儿"是怕伤了"灯迷"们的多愁善感心,因为俺一贯地这么善解人意。少废话,其中不提从花园课童、见囊、见责、忆当年中的一系列的唱和念,单表在学马、找球、登楼下楼、三次让椅等一系列的复杂剧情中的舞与做,水袖的功夫,眼神中的百味回品,快似流星的步点儿,舒展多变的肢体舞姿,真是叹为观止啊! 俺多少也练了十几年的太极,初次观看时一眼就从中看到了程大师的太极拳的风采了,因为以前从一些回忆文章中有人提起过他的太极功夫。若非他匠心独居的精心设计,哪会有后人的演绎。这些,“家传"的弟子王吟秋先生不但继承了,而且也传承。小秋和火丁将这些都继承了,甚慰。这些想必不是俺的捕风捉影。 这些是地主对程大师的舞台艺术的一点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