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京剧流派之卅一: 王派名剧《白蛇传》 《白蛇传》的剧情的主线是白素贞和许仙的姻缘,剧情早己广为人知。田汉先生的新剧本写的是整出戏的全本,剧本原名 《金钵记》,戏里从西湖相遇、成婚、遇法海、端午节饮酒吓死许仙、盗仙草救夫、许仙入空门、索夫战金山、断桥相遇释前嫌、生子,直到合钵、镇压雷峰塔、雷峰塔倒。虽说有一些武打场面,其实相对于王派的其它花衫戏,它仍是以文戏为主,有许多优美的唱腔。截止目前,演出的版本己有五、六个之多。 其一是王瑶卿亲传、刘秀荣首演并传承的《白蛇传》。作者拜“油管"所赐,看过刘秀荣(白蛇)、张春孝(许仙)和吴素秋(青蛇)的"游湖"和"断桥"两折戏。据刘秀荣先生在一个访谈中亲自言讲,这是由王瑶老亲授的版本之一。由于向刘秀荣学习者众多,能演者应该不少,本作者看过李胜素的演出版、听过她的不少唱段,还看过王蓉蓉的演出版。这两个版本的"游湖"一折从音乐、舞蹈套路动作,到唱段板式、唱词、唱腔,再到对话台词,都与刘秀荣版几乎完全一致。说到这两位主演,都是当今的国字号京剧院团的头牌,两个主力演出团的团长。其中王蓉蓉虽然是以演张派戏为主,她也曾师承王玉蓉,她的《红鬃烈马》也是正宗的王派戏,所以她应该是身兼王、张两流派。而且,演出全本《白蛇》也是她多年的夙愿。再说李胜素,是先拜刘秀荣为师,后做了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拜刘,应包括得刘先生亲授的《白蛇传》。若将师徒的艺术特色作一简单对比,胜素在武场功夫上仍达不到刘秀荣的高度,而在唱腔方面则充分展示了她的嗓音天赋和梅派青衣的真功夫,她的戏很耐听。 但是,当观看李胜素的99年版《白蛇传》,作者惊讶地发现主办机构却做了如此包装。第一片字幕说,《白蛇传》这出戏,四大名旦都曾出演,并且梅兰芳大师为唱腔倾注了大量心血。注意: 这里只字未提"王瑶卿"。第二片字幕说李胜素是当代著名梅派青衣,是葆玖先生的爱徒,"后学梅者中的姣姣者"。注意: 也是只字未提"刘秀荣"。这两幕的停留时间长得足以让人把一行一行的文字仔细阅读。接着是快速向上翻动的演职员表,若想一字不漏地看完,我得按一下"暂停"键。注意: 出现了一行字: "刘秀荣亲授"。只能说,云雾缭绕,咱中国人要知道点儿真东西,真难! 那成语里怎么说的? 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挂羊头卖狗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画蛇添足。幸亏作者也是几十年"修炼"的戏篓子。若不然,真把这个新编传统戏当成了"梅八出"那样的梅派名剧,得去考证一下梅大师的"音配像"里为啥没有这出戏。诸位! 地主对梅兰芳创立的梅派京剧青衣艺术的佩服,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梅粉,並且对梅派名角儿其戏其人基本上都略知四五。但是,(但是以后无好言了),主流传媒捧角儿树旗帜也不能这样灭祖欺师愚弄台底下观众。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版主的制作质量的确上乘,各方面尽善尽美,值得珍藏。 简单谈一下对这出戏的观感。前边,地主曾引用他人的话说梅派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那种说法其实是相对于尚、荀、程、张等"有特点"的戏而言,其实更没有特点的是王派的唱腔。这出戏里刘秀荣所展示的,正是这种近现代以来旦角唱腔的基本模式,特别是在唱功偏重的"游湖"、"断桥"和"合钵"三折,有南梆子、摇板流水、大段西皮原板二六、散板等,显得非常通俗,甚至于对一些听惯了"流派"唱腔(指张程梅)的戏迷,可能觉得戏味不足。其实若是比照一下《起解》、《坐宫》、《武家坡》、《汾河湾》,会发现王派的底韵就是这样,正如老北京的"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最普及的还就是这种风格。正因为如此,王派唱腔至今仍是旦角演员科班儿的启蒙课。但是,好戏要卖座儿还是得有些特点的。特点是什么? 以地主对这出戏的观感,一靠"花衫"、二靠"新腔"、三靠故事引人入胜。这故事是人家田汉先生的,不说了。先说这"花衫",从白素贞与青儿现身开唱,多是双人舞的形式,动作、服装、表情与风景、情景溶为一体。到了"断桥"一折,更是边打边唱的三人舞,而且把三人的戏、词、做功编排得极符合常理,有人情味儿。 说到这儿,地主忍不住要编排一下豫剧常派的"断桥",为了突出白素贞的正面形像,一大段的豫西二八板,一直在怨妇似地数落许仙,象三娘教子训三孙子似的,也就是碰上许仙这样的软骨头听她唠叨,换一个山东大汉武二郎或者陕西拳打镇关西的那位,还不直接休了她? 哈哈! 玩笑玩笑。 说到新腔,一方面是王瑶老戏路极宽,能把一些自创或外来的新腔塞进来,却做到不显山、不露水。例如那两句导板"离别了峨嵋"、"小青妹且慢举",简直俗得像大白话儿,到下边的"到…江…(!)南……"和"龙泉宝…剑…(!!!)……"才出了韵。这样的例子应该还有不少,若想明白更多,得自个儿听去: 地主建议您去油管上找刘秀荣、李胜素、王蓉蓉的演出版,正宗王派戏。另一方面,王瑶老在这里运用了一段冷腔。在"盗仙草"一折里,白素贞手执佛尘、腰跨宝剑,唱了几句“高拨子",隨后在对仙童面陈求仙草时,更有几句类似北京曲艺大鼓中的某种腔儿,以地主看来是好听极了。有这么多的玩艺儿,就难怪刘秀荣十七岁小小年纪能得国家级一等奖,难怪一出戏经久不衰、越唱越红,引无数名旦竟折腰来投靠刘大师。 杜近芳先生的《白蛇传》也是直接出自田汉先生的剧本,她有两个不同版本。一个是与叶盛兰先生(小生)合作。这个与刘版不同的是,将出场第一段唱腔由"南梆子导板"转"原版"换成了"摇板",也很好。由于现今演《白》者众,这个"南梆子"或"摇板"可以作为鉴别刘、杜二版本的一个标志。此外,杜近芳先生还有另一个与李少春(老生)合作的版本,开场一幕有些变化,是从峨眉山上二蛇下山演起,没有那段"南梆子"或"摇板"。记得有一年,中国京剧团到澳洲演出,带去的剧目有李胜素的《白蛇传》。谁知那澳洲的承接方一定要看李胜素和于魁智的《白蛇传》,真有点儿山东韩主席的老爷子点戏《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也是人家于老板艺高人胆大,订张票就飞了过去,玉女金童般的组合,一点儿也不含糊,这出戏当场拿下。于魁智从身材、功夫、到嗓音都神似李少春,也因唱李少春的戏而红,想必他早己学过这出戏。机遇总是惠顾有准备的人。书归正传,杜版《白蛇传》的看点多,特别是她的以梅派为基础但别具一格的唱腔,配上叶盛兰、李少春也均是大艺术家,这两出戏都值得仔细品味。 近年来,杜近芳的几位青年弟子也演出《白蛇传》,如付佳、窦小旋和丁晓君,应是这个杜叶版本。在网上看到国家京剧院去年在介绍一位杜派弟子的演出时,言道: 《白蛇传》是当年田汉先生为杜近芳量身订做的一出戏。嘿嘿! 俺在上一回提到田汉作词恰似曹植作"七步诗"那么神,俺还依稀记得"七步诗"的后两句是: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们咋不说一下杜近芳的首演是在五四年呢? 刘秀荣可是五二年就首演获了奖了。不说了,再说下去该说地沟油和三鹿奶粉了,做传媒的底线在哪里? 著名荀派花旦赵燕俠也演出有一个《白蛇传》的版本,是在五十年代中后期。赵燕俠在民国时期己是一位京剧名伶,不仅嗓音亮、功夫全面,她还有"一绝",就是唱段中的每个字都咬得死死的,清清楚楚,有人说是"评剧味儿的京剧"。她的这版《白蛇传》与众不同的是,在末尾的"合钵"一折里,专门请田汉老作词、李慕良配唱腔、赵燕俠首演了一段唱: "亲儿的脸,吻儿的腮,点点珠泪落下来。。。" 这段唱腔极能体现她的演唱风格。据介绍,当年京剧界为老艺术家们配徒弟时,北京京剧团把杨淑蕊配给了张君秋,把阎桂祥分给了赵燕俠,一对一地授徒。阎桂祥老师是谭富英大师亲自选的孙媳妇,要样儿有样儿、要嗓儿有嗓儿,还特温柔贤惠,听她的《白蛇传》,那是比孔夫子听韶乐还过瘾的。阎老师的公子谭正岩是谭门老生第七代。近闻,赵燕俠先生的《白蛇传》又有了新传人。 再晚一些,到了七十年代末,上海京剧界拍摄了京剧电影《白蛇传》,这又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经典作品。戏中的主角李炳淑扮像靓丽,有一副唱梅派青衣的甜嗓子。上海是梅大师在四十年代"经营"多年的地方,梅派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李炳淑以一位来自安徽的青年演员在上海接受了系统的梅派传承,唱腔里"梅"味极浓。她的电影版《白蛇传》基本沿用了王瑶卿的唱腔本子,开篇一段唱也是从"南梆子"始,只是从"离却了峨嵋到江南"改成了"驾彩云离却了峨嵋仙山",近日看到史依弘的《白蛇传》也是沿用的这个唱法。不过,须指出这个本子是沪上京剧界两代人的成果,许多名角儿都演过它,从言慧珠、俞振飞、李玉茹、杨畹农到杨春霞、李炳淑等。 最新的版本是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国家京剧院以王瑶卿、田汉的本子为基础,按程派的唱腔路子重新梳理的《白蛇传》,由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主演,程派唱腔由琴师万瑞兴先生设计。这个本子从出台之初,即成为张火丁的与"锁春荒"等程派私房戏齐名的代表作,特别是在"游湖"、"断桥"等几折戏中的唱段,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更胜一筹。话说回来,从程砚秋起家开始,王瑶卿即是一位不容忽视的幕后主要推手。这一出《白蛇传》的程韵化处理,只是锦上添花、再创辉煌,从程砚秋的《汾河湾》、《三击掌》、《武家坡》、《玉堂春》,到他的新戏《锁麒囊》,其唱腔的初期设计无不浸透着王派本色。王瑶卿就是有这种点石成金的本事。再多说几句,程砚秋先生只所以成为一代宗师,也是汲取了多位宗师的精华,例如他的早期唱腔里就不乏来自陈德霖、梅兰芳的那种"钢音",戏曲就是这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共同点是一样地买票(花时间)而各有所取,而这个"门道",可圈可点之处就太多了,其中就包括"流派"唱腔的魅力。 话说到这里,不免拐个弯儿,说说青衣张派与王派的渊源。张君秋先生开创的张派是现今梨园的主流唱腔流派之一。常听人说他继承了"四大名旦"的精华,嘿嘿! 这话是不错,但也不全面。且不表张派师徒们唱的《红鬃烈马》和《四郎探母》等传统戏直接是从王派搬过来的,当年张先生从艺初期的师傅就是一位王派弟子。当然,他后来也得到尚小云、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多位名伶的提携,还曾住到王瑶卿师爷爷的家里学戏。曾有身边人后来撰文指出,张君秋亲眼目睹了王瑶卿和程砚秋共同设计打造《锁麟囊》唱腔的过程,受了些启发,成为他日后积极创演新戏新腔的动力。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张君秋本人就是京剧行里空前(不)绝后的歌唱天才,早年他师承尚小云而声腔盖过了尚小云,出道之初即被誉为"小梅兰芳"。但是,若说到当年张君秋拜师梅兰芳,却是有机遇、有巧合,一段名人佳话,不过这个说来话长,您不能知道的太多,所以不说也罢。 还是接着侃王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