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预期,这架大型客机试飞成功了,可喜可贺,毕竟踏实地又前进了一步。 恰如预期,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说中国的"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比如说中国由此正式进入所谓"ABC"国际民航客机制造商的圈子,又比如对其可靠性的质疑,等等。这些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有助于对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准确定位。但是,若是以区区数百字做一个准确定位,地主没这个能耐,充其量做一些点评,还原一些事实。 从整体结构的设计、关键部件和关键系统的选择、整体安装与调试等方面来看,"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里应该是有不少干货的,最起码在自家的码头上鼓捣出这么个高大上的东西还并不多见。二十年前、十年前中国人谈起大飞机时心里边想的是波音和空客以及俄罗斯,现如今中国的运20(胖妞)飞上了天、C919也飞上了天,而新款的战略轰炸机的起飞也指日可待。大飞机的三剑客即将会师,将再次验证"中国速度"。 另一方面,注意到许多关键系统的外购,像发动机、起落架和航电系统。说中国尚不具备独立制造干线客机的能力也不为过。但这又怎样呢? 搞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虛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满世界地引进家用轿车的生产技术,仅从德国请到一家大众公司的桑塔纳,而第一批国产桑塔纳的部件有85%是进口的。现如今谁还说中国不会造汽车呢? 不仅如此,中国的廉价优质汽车配件早己冲击国际汽车市场。再说到高速铁路和高速列车、水泥桥梁和高速公路建设,有什么理由质疑中国制造能力的不断进步呢? 飞机的可靠性是一个硬指标。这可不是仅说说而己。坐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透过玻璃窗看到机翼下强大的涡扇发动机,感受的是人类科技的力量。而一旦遇到强侧逆气流颠波,再看看窗外机翼的大幅度抖动,突然又感到生命的软弱维系在飞机结构的可靠性上。不可靠即意味着灾难随时降临,它不在乎制造者的"尊贵"与否。谁不服这个,想一想著名的"挑战者"航天飞机因升空时几块保温盔甲的脱落导致的灾难,再想一想"协和号"超音速客机因轮胎碎片撞击而导致的毁机和全面停飞。数年前,空客380的一位设计师在地主所在的机构作了一次技术报告,称研制过程中因发现主结构的铝合金板上出现一条裂缝而叫停全系统、全面复核,成本达千万英镑,仅为了一条裂缝! 这就是可靠性的成本。 对于飞机而言,航行安全性依赖于整体结构的力学可靠性。实际上,中国在外购波音和空客的一些大订单中都附带有一些条件,包括在中国制造部分"非重要"部件。这不废话吗? 飞机上哪个部件是"非重要"的? 所以,在C919上由中航工业的几家公司分别制造不同的结构件,表明了中航工业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而首批客机选用外购发动机、外购起落架等关键核心系统对于飞行安全性的保证,无疑是明智的,况且还有一个开拓市场的因素存在。 另外,据报导这一机型在油耗和舱内低嗓音等方面的指标均优于空客和波音的同级机型,看来还是下了番功夫的。 无论如何,这是中航工业的又一张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