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6) 三诗论项羽
杜牧 (唐)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 (宋)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 (宋)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译文]
楚汉相争以西楚霸王项羽败亡、汉王刘邦称帝而告终。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段项羽自刎乌江亭的悲壮故事,引得后世人物无限感慨。看看这三位诗人怎么说。 杜牧 (唐):兵家的胜与败乃是常事,不能赢得起而输不起。能够忍辱负重、修正错误,方能走向成功。江东仍然是立国的根本,不乏青年才俊和善战的猛士。假如项王过得江去重整军备,挥戈西进、与汉王再战也不是不可能。 王安石 (宋): 七国争雄、六国亡秦、楚汉逐鹿,生灵涂炭,天下的百姓己经厌倦了战争之苦。项王兵败,大势己去,认命吧。即使江东诸郡纵有才俊与猛士,岂肯再与项王而战? 李清照(宋): 活着是英雄,死了也得是好汉。看看人家楚项羽,兵败身死,宁死也不肯渡江逃命。再瞧现今这些君臣,哼!
[点评]
那一段历史,沉甸甸地历来是谈古论今的重头戏,连传统的中国象棋棋盘中间也要写上"楚河汉界"。历史人物是复杂的,也有戏剧性的翻转。楚汉相争,略去过程不提,若以成王败寇而论,汉王胜而称帝,应该是大英雄; 项王败而亡,应该沦为草寇。但唯有这一对冤家却是得到了后人截然相反的评价。从《史记》开始,项羽就被"破格"列入只有帝王级别人物才能配享的"本纪",是大英雄。后世传颂的有关项羽的主要是他灭暴秦、治军有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满满正能量。反观刘邦,后人待他真不厚道,出道前是一混混级的乡村干部,仅相当于秦统治下的"伪保长"的级别,以后是屡战屡败,打下江山了,还被说成是老萧、老张和老韩的功劳,生前戴过带色的帽子,死后老刘家还差点儿被老吕家给一锅端了。 这三首诗就是不同时期的三位名人对项羽自刎乌江的感慨。当然,都是在借题发挥,表白的是各自的一种处事态度。杜牧那种态度最皮实,宁弯不折,“只要打不死我,我就和你没完",一副死扛不服输的气势。做事情应该有这样百挠不折的精神,失败是成功它妈。王安石就和杜牧不一样,曾主持过宋朝的改革开放大计,虽说功亏一篑,也是还有些战略头脑。他的几句诗最中肯,有战略态势的分析,有对战争资源评估,有鲜明的态度。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而最有气节的是李清照,她认为项羽不渡江做得完全正确。这没有办法,战争是男人们玩的游戏,她看不太懂。但是,地主认为,还就是李清照的这种观点最有市场,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成功、便成仁",等等,诸如此类的豪言壮语层出不穷。 不过,这三首古诗所论,却不幸地都是建立在一个“传说”般的历史认知之上。据近代以来的历史学界考证,项羽当时突出重围后,一路杀向长江,正是希望过江去重整旗鼓,以待卷土重来。但是却又在一处陷入汉军重围,项羽本人在乱军中阵亡。其阵亡之地也是属于乌江地址,于是,在司马的《本纪》中,演绎出了一段更引人注目的故事。 个人观点,评价这三首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可以以王诗为指导,以杜诗为指南,别听李诗忽悠,准保您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