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英国这么多年了,我依然不懂英国人。 虽然他们看上去总是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但是真到了要打交道的时候,又会发现他们其实很难接近。 记得最近有一篇谈论英国人的文章说,这世界分两种人,普通人和英国人,似乎有一定道理。 一位前男友是英国人的华人妈妈这么形容英国人:“当你靠近他的时候,会发觉他好像离你很远,而当跟他保持距离的时候,又感觉他离你很近”。这话叫人越听越糊涂。 有一本书叫做Watching The English《瞧这英国人》,讲的是英国人为人处事的潜规则。此书开篇就讲天气,可见天气对英国人的影响有多大。 说到英国的天气,人人都知道它很糟糕。我觉得用“纠结”二字来形容英国的天气最合适不过了。 它会时不时的飘一阵儿小雨,然后又突然间的刮一阵儿大风,紧接着变的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而随后又立刻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气既然如此,也怪不得英国人性格扑朔迷离。 性格纠结的英国人很少会拍脑袋说话,也不轻易给别人提建议,即便他们自己拿定了主意,也会对别人说“not sure”(不确定)。 这种谨慎的作风,使得英国人成了典型的“慢热型“。 有个朋友,在英国的小村庄里面住了20多年,据她说,她的邻居一直到10年前才开始跟她来往,而之前的那个十年,她一直处于“被考察期”。直到确认她是个“好人”以后,她的邻居才放心和她交往。同样,我的邻居也是如出一辙,在我紧挨着她住了六年之后,也就是最近,才开始和我热络起来,在此之前都只是打打招呼,点点头,最多谈谈天气。像我们中国人习惯中,那种邻居间互相串门嗑瓜子这样的事儿,是断断不可能发生在英国人身上的。即便有邻居邀请你喝茶,一般也只会先往你信箱塞一张卡片,上面写明时间地点人物和联系方式,等你书面确认后,才算完成邀请程序。对他们来说,邻居不一定是朋友,只不过是碰巧住一条街上而已,要成为朋友,必须要经过长期的考察。 在石黑一雄的代表作之一Remain Of The Day 《告别有情天》里面那位管家斯蒂文,可谓是典型的老派英国人的代表,此人忠厚老实,却又谨小慎微,身份虽然卑微,却又有着高尚的道德标准,内心激情澎湃却又假装若无其事,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勇气去表白。真是太虐心了啊! 现在的英国人,虽说已经随意很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仍然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斯蒂文的影子。 有一次,我带着娃们坐火车去伦敦,途中上来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带着两个小男孩。男孩们一路上不停的争执,做妈妈的却不管不顾,倒是爸爸在忙前忙后。不一会儿,小的那位不知怎的哭起了鼻子,紧接着鼻涕一大把。爸爸看了一下包包,发现纸巾用完了,又看见我面前的小桌板上有一包纸巾,于是他小心翼翼的凑过来问“may I borrow a tissue?” (能否借我一张纸巾呢?)我当时心里捣鼓,这人怎么连要张纸巾也要说“借”,那么请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还“呢? 虽然最后我把纸巾“借“给了他,可还是觉得怪怪的。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当时那个爸爸他必须说“借”,为什么呢?因为,假如他要求我“给”,那会显得太粗鲁,所以还是“借“更好。虽然“借”容易令人费解,但是总比说“给“要礼貌多了。因为,rude粗鲁,在英国人眼里,那是万万要不得的,那会显得很没教养。即便真的想要对别人粗鲁,也必须得“粗鲁的有礼貌”。 说起这个“粗鲁的有礼貌”polite rude, 可以算得上是英伦文化的精髓之一。 英国人每天挂在嘴上的就是sorry对不起,这个sorry,英国人每天可能要讲几十遍。在这几十遍的sorry当中,可能有些是真的sorry,但是有些却不,它的意思很可能是反的,即要求你(对方)说sorry。同样,如果英国人想拒绝你,那么他们一定会在no后面再加个thank you,也就是说,直接说no如果显得太粗鲁,那么加个thank you,那就礼貌多了,意思就是“我在很有礼貌的拒绝你哦“。 这种类型的礼貌,不管是真是假,已经贯穿每个英国人的生活细节。不管你喜不喜欢,反正英国人喜欢。 最近,英国新冠疫情当头,首相鲍瑞斯发表电视演讲,以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措辞,要求大家呆在家里不要乱跑。他的整个演讲,从头到尾礼貌贯穿始终,没有一丝强迫感,然而最终结果,却显示了其强大的威摄力。 在他发表讲话后的有一天下午,我开着车往郊区去转了一圈,想看看乡下的人们是不是还在鸡犬相闻,阡陌交通。真是出人意料,村子里静悄悄的,家家户户都门窗紧闭。我正打算撤退,突然发现那家在二战期间都不曾关闭的乡村酒吧,赫然在门口的牌子上写着:sorry, 我们现在只提供外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