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103:1-13;創50:15-21;羅14:1-12;太18:21-35 彼此寬恕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受到別人傷害的故事,遭遇過諾言的違背,言語的冒犯,感情被虐待,身心被霸凌;受到過欺騙與背叛,以及各種其它創傷。許多人更是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範圍更大的傷害和損失,比如瘟疫、戰爭、恐怖襲擊、各種暴力。當人們遇到傷害,遭受損失,看到暴行發生的時候,會憤怒、恐懼、痛苦,會尋求報復,很少想到饒恕。但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聽到了“饒恕”(Forgive,同“寬恕”)。 耶穌經常和門徒說到寬恕。在今天的福音中,當彼得問,若有人得罪我們,饒恕他七次夠不夠?耶穌回答說,要饒恕七十個七次。可能彼得以為饒恕別人七次已經夠多,足以表現出自己的寬容了,於是故意這樣問耶穌;但耶穌卻說,要寬恕七十個七次,算下來是四百九十次。寬恕別人四百九十次,差不多是完全、永遠的寬恕了。因此,耶穌所說的寬恕,不是以數量(次數)來計算的,不可以“量化”;耶穌的寬恕是一種品質,是愛的方式,是基督門徒生活方式的一個特質。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講了一個關於寬恕的比喻。有個國王,他的一個僕人欠了他一千萬銀子。國王吩咐把這個僕人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財產都賣了抵債。那僕人俯伏在地,求國王憐憫、寬恕他。國王發了慈悲,免了他的債,把他釋放了。 耶穌的比喻,講到這裡不難理解。國王比喻上帝,僕人比喻我們。我們被罪捆綁,如羊走迷,無法自我釋放、不能自我解脫。耶穌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使我們得以成爲上帝的子民,與祂同在(啓示錄1:5)。上帝愛我們、接納我們、饒恕我們;就像比喻中國王憐憫饒恕欠債的僕人一樣。 然後,今天的福音話鋒一轉,說到了我們的問題。上帝要我們寬恕別人,就像上帝已經在先寬恕了我們。耶穌在比喻中說,那個被國王饒恕的僕人出來後,遇到他的同伴,也是一個僕人。那人欠他十兩銀子。於是那個被國王免了債的人揪住他的同伴,掐住那同伴的喉嚨,叫他立即還清欠債。他的同伴求他憐憫寬容,但是他卻毫不留情,把他的同伴送進監獄。國王聽到此事大怒,指責他:“你這惡奴!難道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於是把他投入牢房,追討他所有債務。 耶穌的比喻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上帝先饒恕了我們;上帝要我們也像祂饒恕我們一樣饒恕別人;如果我們不饒恕別人,上帝也不饒恕我們。可見,饒恕不是討價還價,而是上帝給我們的命令。上帝出於對我們的愛,要我們彼此寬恕。彼此寬恕不是一個教義。從現實世界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寬恕對於人類的生存、個人的生命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從本能來說,人和動物一樣,在生命和利益遇到威脅和挑戰時,有兩種選擇、或說兩種反應。一個是戰鬥,一個是逃跑。打得過則打,打不贏就逃。比如,對新冠病毒,人們無法戰勝它,就想方設法躲避它。隔離就是逃的一種方式。人類比動物更加“高明”,或者說狡詐。受到傷害時,如果不能立即反擊,報復對方,就會先行撤退,隱忍一時,以便卷土重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但是,報復,無論是即時的,還是延後的,都是開啟了新一輪以惡報惡的循環,常常對自己也造成進一步傷害,甚至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對此,無論是在個人經歷,還是社會動亂中,都可以看到許多例子。寬恕,至少可以中止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因此,當別人虧欠我、傷害我的時候,寬恕才是“王道”。 但是,寬恕談何容易!從本性來看,人很難寬恕人。有人會說,我受到如此傷害,為什麼寬恕他?這不公平!難道不可以一報還一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嗎?有人無力報復,也不願寬恕,於是選擇退出所處環境,斷絕某種關係。還有人在受到傷害和損失後,陷入黑暗,自尋短見。但是,這些選擇都不是基督的方式。所有這些方式,使我們不能走出過去的創傷,無法擺脫加害者的邪惡,並且會和上帝給我們預備的未來失之交臂。 對世上的人來說,受害人對加害者的寬恕,確實違背了“人之常情”,不合乎人的本性。但是耶穌要我們用寬恕別人來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寬恕。正如在主禱文中,耶穌教我們禱告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馬太福音6:12;或如《公禱書》“又求饒恕我們的罪,如同我們饒恕得罪我們的人。”)在《馬太福音》中,緊接著“主禱文”,耶穌再次強調:“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6:14-15)。 耶穌不僅口頭教導,而且以身示範,為此作出偉大的榜樣;他本人在十字架上,懇求天父寬恕那些殺害他的人。因此,寬恕是福音的中心信息。從根本上來說,寬恕是出於上帝的慈愛和憐憫。寬恕是不懷恨、不報復作惡者。這裡有一個寬恕的例子。 2017年8月,作為上屆(2016)總統大選後的余波,美國多地發生劇烈暴力衝突。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Charlottesville, Virginia),支持和反對移除內戰期間南方聯軍司令羅伯特•李將軍雕像的兩派,發生暴力衝突,導致流血事件。事件中,一個十九歲青年開車衝向示威人群,導致一人死亡,十九人受傷。死難者是32歲的法律助理海瑟•海耶爾 (Heather Heyer) 。 兩天之後,新聞媒體采訪了海瑟•海耶爾的父親馬克•海耶爾(Mark Heyer)。可想而知,女兒在暴力衝突中遇害,對其父母來說,無疑是巨大而沈重的打擊;按照常理,一定會既悲痛又憤怒。許多人可能想要聽到 “正義的聲音” : “嚴懲凶手,還我女兒公道!” 但我們所聽到的,卻不是“嚴懲凶手”,而是“寬恕凶手”。 仍在為失去女兒而悲痛的馬克•海耶爾呼籲全美民眾停止仇恨。他贊揚自己的女兒是一個為他人的權利和平等,堅持自己信念、敢做敢為的堅強女人。接著表示對立雙方需要互相寬恕,他說:“包括我自己在內,寬恕那幹這事的家夥。我是想到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赦免他們 。因爲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馬克•海耶爾表示,希望女兒之死能夠成爲催化劑,帶來積極的變化。“我盼望她的生命及其發散出的能量,改變人們的心靈。” 可見,寬恕是遵從上帝的旨意,效法耶穌的榜樣;仇恨和分裂會在寬恕中瓦解。若不寬恕別人,陰影就會不斷籠罩我們的心靈,仇恨也要繼續捆綁我們的生命,我們也就因此沒被寬恕。寬恕意味著我們從邪惡、殘酷和不公義的惡性循環中脫離出來,著眼於未來而不是過去。寬恕給人帶來新生命的盼望,為新的生命創造了更大空間。寬恕能使人走出過去各種傷害的陰影,把人從死亡帶入生命,從黑暗領向光明。因此,寬恕別人也就是寬恕自己;為了自己的完全而寬恕別人。 當然,我們必須分清一個界限:寬恕並不等同於縱容和忘記;也不意味著拋棄公道和正義,寬恕不是奉送犯罪者免除或減輕刑罰的證書。如果這樣做了,那就是縱容罪行、助長邪惡、甚至成了罪犯的同謀。但是,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尤其是最近這幾年,確實看到故意模糊、甚至混淆寬恕與縱容之間的界限,導致各類犯罪不斷飆升,社會治安持續惡化。這完全不合上帝的旨意。上帝不會為邪惡開闢便捷通道,也不會給壞人發放不義福利。 上帝是慈愛的,也是公義的。— 沒錯,上帝饒恕人;但是,上帝也管教人、制止人的惡行,并且要人為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正如保羅在《羅馬書》中所說,我們每個人最終都要站在上帝的審判臺前,把自己的所作所爲交代在上帝面前(羅14:10,12)。我們相信鑒察一切的上帝,會憑著祂的恩典和公義,審判一切,饒恕那些願意悔改、樂意寬恕的人。 寬恕是基督之愛的精髓。我們遵行了耶穌所教導的寬恕,就是彰顯了基督的大愛。像上帝先寬恕我們一樣,我們要先寬恕別人。原諒那些侵害我們的人,是開始治愈我們自己傷口的良藥。寬恕或許不會改變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但卻能讓我們自己的生命更加新鮮活潑,更加充滿恩典,更加完整,更像基督。
(2023年9月17日修訂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