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16:2-15;詩145:1-8;腓1:21-30;太20:1-16
人類的公平與上帝的恩典(修訂)
“公平”,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在整個人類社會和我們現實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人人都尋求公平;大家都談論“公平”。公平不公平,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衡量許多事情的最重要標準之一。但什麼是公平,什麼是不公平,每個人的看法和標準不一樣。“公平”這個概念,從每個人小的時候,就深深紮根在心裏。“公平”是通過互相攀比得出來的。可以說,沒有互相比較,就看不出公平不公平。 比如,有弟兄二人,父母給哥哥一個大蘋果,給弟弟一個小蘋果,弟弟拿自己的蘋果和哥哥的一比,就會覺得不公平。但是父母會拿哥哥和弟弟的年齡和需要相比較,對弟弟說,這沒有什麼不公平:因爲哥哥比你大,需要量也大,所以才給他大一點的蘋果。父母的這套說法,其實也是從自己的父母那裏學來。類似的公平觀,都是代代相傳的。 在以工薪階級(或“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社會中,工資似乎成了反映公平與不公平的指標。人們往往認爲,學歷高一點,經驗多一點,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工錢。有個公司職員,覺得自己的學歷比另一位同事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不比他差,可是工資卻比他低兩級。這樣一比,他感覺不公平,於是就向老闆抱怨。老闆回答說,他的經驗比你多;你做這行才三年,他已經做了三年零一個月了!一個拿學歷比,一個拿經驗比,老闆到底對誰不公平? 因此,所謂公平中包含著不公平。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公平觀中包含著自我評價;自我評價高的人,看高自己,常有自己遭受不公平對待的感覺。公平觀中還包含著別人的評價。別人,例如老闆,如果對你評價高,認為你能干活,有技術,或者以貌取人,對你的外貌舉止印象好,工資相應就高。 “按勞取酬、多勞多得”似乎天經地義,看起來“公平”;但是怎麼計算“多勞”呢?上班族對“打卡” (Check-in, Check-out)都很熟悉,這是計時的標准方式;但是,不少人上班偷懶,干私事,打瞌睡,出勤不出力。如果計件,那麼偷工減料就可能層出不窮。其它影響“公平”的因素不勝枚舉,如種族、性別、年齡、語言、社會背景等等。可見,這個世界的所謂公平,確確實實是建立在許許多多可見的和隱藏的不公平之上的!永遠不會有人人認同的“公平”。 按照人的定義,公平基於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關係的平等、對等;那麼,在上帝的眼中什麼是公平?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藉著“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讓我們知道上帝眼中的“公平” 和人們遵循的“公平”完全不同;“天國的公平”乃是出於上帝的恩典,不是人的作為,也不是由人來定義。聖經中常有葡萄園比喻。在舊約中,用葡萄園比喻以色列;新約中用葡萄園比喻教會或上帝的國。我們知道,耶穌喜歡講故事,用淺顯的比喻把深刻的道理表明出來,讓聽的人容易理解。 今天的福音一開篇,耶穌就說:“天國好比一家的主人,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這就直截了當地表明,耶穌是用這個葡萄園做工的比喻來講有關天國的道理。 比喻說,有一個葡萄園主分別在清早(大約六點),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和下午三點雇人到他的園子裏去作工。到了放工前一個小時,就是下午五點鍾的時候,再次雇人進園子作工。 到晚上收工算賬的時候,園主給那最後進園子、只作了一小時工,和那最早進來、作了十二小時工的人,都付了一天的工錢。也就是說,無論工人是早到還是晚來,葡萄園主給了他們同樣的報酬。這個比喻很簡單。其中,葡萄園主比喻上帝;葡萄園比喻上帝的産業;葡萄園的工人比喻蒙召在上帝産業中服侍的人。工人進葡萄園做工有早有晚,園主卻付給他們同樣的工錢。這公平嗎? 用我們的眼光來看,這不公平。在這個事例上,通常按小時算工錢,相當於“打卡”,才比較公平。因此,毫無懸念,我們聽到先進葡萄園的工人報怨園主不公平。他們因爲自己幹活的時間比最後進園子的長得多,最長的多十一個小時;就認爲園主應當多付他們工錢。 可是園主卻回答說,這樣做有什麼不公平呢?我並沒有虧待你們;我僱用你們的時候,已經講好了工價,我一分錢也沒有少付給你們。至於我付給晚來的人同樣的工錢,那是我願意的。難道我不能把我自己的錢隨意給人嗎?爲什麼因爲我對人慷慨施恩,你就妒嫉呢? 葡萄園主這樣做究竟公平不公平?從現實社會的觀點看,這確實不公平。但是,耶穌所說的是天國,不是現實社會。上帝的國度和人的社會完全不一樣。天國不是一個社會,卻更像一個家庭。家庭事務的運作,是建立在彼此相愛和互助合作的基礎之上。我在讀第一個神學院的時候,有些教會的朋友擁有自己的農場,都是傳統的家庭式經營。我很熟悉他們作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在收穫的季節,他們全家都去農場工作,但並不是同步下田。小妹還在睡覺的時候,父親和大哥就已經下地了。母親和小妹晚些時候加入他們。父親和大哥通常不吃早餐就已經下地,而小妹一定是吃過早餐才出門。小妹到了田裏,常常是問這問那,東奔西跑,似乎只是干擾別人的工作,自己幹不了多少事情。 到了黃昏時分,大家收工,快快樂樂一起回家。晚餐準備好,端上來了,沒人會建議說,幹活多的多吃,幹活少的少吃。反而會給做事最少的小妹,吃最好的東西。沒人抱怨,沒人嫉妒,大家高高興興。在這裡,沒有付出勞動和獲得報酬的攀比和計算,有的是彼此相愛、接納、憐憫、寬恕和慷慨。 為什麼葡萄園中的工人滿腔怨氣,大發牢騷,而在農場幹活的人卻平安快樂?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一個團體是家庭成員的組合;他們是自家主人。另一個則是由從社會上召來的、互不相干的個體組成;他們是僱工。一個團體就像人類社會,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恰如近年網絡上流行的比喻“割韭菜”,割韭菜的人就是強者,被割的韭菜,就是“弱肉”。另一個團體遵行互助相愛的共存原則。 因此,這兩個性質不同的團體,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在行事為人、奉獻精神和回報期望上都不相同。在葡萄園中做工的上帝兒女,就像在一個家庭裏,大家不拘能力大小,一起努力工作,一同快樂歡欣,沒人偷懶,不求私利,都做上帝的好管家。因此,真正的上帝兒女,不是來賺取工資,爭奪利益,而是來增添上帝的產業,擴大上帝的葡萄園。 耶穌用這個比喻表明,一旦我們進入葡萄園、進入上帝的産業作工,無論早到遲來,時間是長是短,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都會得到相同的獎賞,得到一樣的救恩。就像葡萄園主付給所有的工人同樣的工錢。這就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與世人所說的公平完全不同。想一想,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的時候,獻上了生命和鮮血,已經為拯救每一個人付出了同樣的贖價;無論信祂的人早到遲來、是先是後,都沒有區別,就像葡萄園主付給所有工人同樣的工錢。 從這個比喻,還可以看到上帝更豐盛的恩典。那些工人並非應該得到進園做工的機會。他們原先沒人雇用,無所事事,閑站在街上,並不配到葡萄園裏去工作。是園主主動去找到工人,並且出於憐憫,讓他們進入葡萄園。這表明,我們當中沒有一個是主動尋求上帝、配得上帝恩典的。一切出於上帝;是上帝主動尋找我們、召喚我們,讓我們成為他的工人,有機會事奉祂。 我們要爲上帝的慈愛、憐憫和恩典而感恩,根本不配像早進葡萄園的工人那樣,爲自己事奉的多少向上帝討價還價;否則上帝的責備就會落在我們頭上:“因為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那早進園子的工人,混淆了恩典和公平的區別,以“公平”為武器,把園主的恩典當作討價還價的籌碼。 園主也用“公平”的原則回答他們:“朋友,我沒有占你便宜。……拿你的錢回家去吧!”并且就此結論:“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上帝喜歡心懷感恩、而不是討價還價的人。俗話説,“沾了便宜還賣乖”,一點感恩的心都沒有,還討價還價,反過來說給他恩惠的人“不公平”;這樣的人,最終把自己抛在後面。 在現實世界和社會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混淆公平和恩典的事例。公平的內涵是平等或對等,可以看作一種交換原則。恩典或恩惠不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對等和平等,而是出於來自上帝的慈愛、憐憫、寬恕和慷慨,是一種賜予。“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這是公平原則;正如保羅所說,“做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羅馬書4:4)。而恩典則是上帝的賜予,不是自己掙的,不是做工所能交換、金錢所能購買的,而且看起來是白白得来的。(參閱聖經中有關上帝恩典的論述) 基於平等、對等、交換的公平有極大局限性,而上帝的恩典無限,浩大無邊。恩典恩惠可以突破並且超越公平的限制。比如,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幫助一切確有需要的人,就是上帝的慈愛和憐憫,藉著人手普施的恩惠。受惠者無須任何付出或付出較少,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或遠超自己付出的福利,這是恩典,不是公平所能作到的。 再如,在國與國的關係上,對窮國的扶持和對遭受災害之國的援助,也是出於愛心、憐憫和慷慨,這是恩惠,不屬於公平;因為其中不包含對等或平等的交換。各“發展中國家”,都可以從眾多的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當中獲得許多優待和照顧。世貿組織給予所謂“發展中國家”的優待被稱為“特殊與差別待遇” 。中國就享有這樣的優惠。這種優惠待遇其實都是發達國家資助的,是恩典、恩惠,遠超“公平”之外。 今天我們從葡萄園工人的比喻中,知道了公平和恩典的區別。我們要珍惜而不是濫用上帝的恩典,絕不能像早進葡萄園的工人那樣,明明領受了恩典,卻因爲感覺所得恩典不夠,就抱怨不“公平”。这种情形的发生,等于绑架了恩典,去要求“公平”,本質上是恩将仇报。每一個蒙主恩召的上帝兒女,都要滿懷感恩的心在葡萄園中事奉主,就必得著上帝應許的賞賜。上帝無比慷慨,我們永遠不配;祂所賜給我們的,一定超過我們所應得的。
(2023年9月24日修訂版)
|